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虽我之死”中的“之”相同的是( )。
A.本在冀州之南 | B.汝之不惠 | 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D.告之于帝 |
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吾与汝毕力平险( ) ②方七百里( )
③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④何苦而不平( )翻译句子。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②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请站在保护大自然的角度,谈谈你对“愚公”挖山的看法。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辟:同“避”,躲避) |
B.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丧:丧失) |
C.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践踏) |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得到)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鱼”与“熊掌”的选择联系到“生”与“义”的选择,自然通俗。 |
B.孟子认为,人们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合乎人性。 |
C.孟子通过举例,告诫那些接受优厚俸禄的人也应该讲求“礼仪”,观点明确。 |
D.孟子告诉人们,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发人深思。 |
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彭雪琴力崇俭朴,偶微服出状如村夫子。巡阅长江时,每赴营官处,营官急将厅事陈设之古玩及华焕之铺陈,一律撤去,始敢迎入。副将某以千金购玉钟,闻公至,捧而趋,砰然坠地。公见之,微笑曰:“惜哉!”副将悚服,不敢仰视。……
有人谒之于西湖“退省庵”1,公衣茧绸袍,加羊毛外褂,已裂数处,冠缨作黄色。室中除笔砚外,惟竹簏二事2。久之,命饭,园蔬数种,中置肉一盘而已。
【注释】①退省庵:彭雪琴晚年休憩之所。②事:件。下列选项中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偶/微服出状如村夫子 | B.偶微服/出状如村夫子 |
C.偶微服出/状如村夫子 | D.偶微服出状/如村夫子 |
解释文中加横线的字意思。
有人谒之于西湖“退省庵”()命饭,园蔬数种()彭雪琴的俭朴,表现在什么方面?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会天大雨,道不通,非已失期会宾客大宴,于厅室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C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丹书帛曰
D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把“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 陈胜在宗人因雨逾期而面临被杀厄运之时,决定发动起义,可见他决策的果断。
B 陈胜能够看出天下百姓对秦王暴政和二世继位的不满情绪,足见他审时的敏锐。
C 陈胜认为打着扶苏的旗号并依靠项燕的威望就能复兴秦国,足见他某事的睿智。
D 陈胜起义钱亲自去占卜,置丹书于鱼腹,派吴广篝火狐鸣,足见他处事的周全。
《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解释下列加点词。
(1)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________
(3)深入不毛________(4)庶竭驽钝________下列每组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苟全性命于乱世奉命于危难之间 |
B.先帝不以臣卑鄙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C.恐托付不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
D.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
翻译下列句子。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出师”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最后一句的“报先帝”呼应了文中的哪些事?(用文中语句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岳阳楼记(节选)范仲淹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连月不开( ) (2)薄暮冥冥( )(3)至若春和景明( ) (4)不以物喜(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2)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文章以“情”贯穿全文,既写了迁客骚人的情,又写了古仁人的情。请问: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情各是什么?作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什么?
文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为现代人的你能否做到?为什么?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