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16分)
【甲文】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乙文】王荆公病喘,药用紫团山人参,不可得。时薛师政自河东还,适有之,赠公数两,不受。人有劝公曰:“公之疾非此药不可治,疾可忧,药不足辞。”公曰:“平生无紫团参,亦活到今日。”竟不受。
【注释】①王荆公:即王安石。②药用紫团山人参:这里指药方中需要用到紫团山出产的人参。③薛师政:人名,即薛向,字师政。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4分)   
(1)所识穷乏者我与(        )    (2)今为妻妾之为之(        )
(3)有之(        )              (4)药不辞        (        )
下列各组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今为宫室之美之项之强(《幼时记趣》)
B.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余缊袍敝衣处期间(《送东阳马生序》)
C.公疾非此药不可治悍吏来吾乡(《捕蛇者说》)
D.万钟我何加焉未尝不叹息痛恨桓、灵也(《出师表》)

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                                                                            
(2)公曰:“平生无紫团参,亦活到今日。”竟不受。
译:                                                                           
(3)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治水必躬亲》)
译:                                                                         
联系甲乙两段文字及翻译句(3),说说人该如何保持本心?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对方仲永的“泯然众人”表示深深的惋惜吗?如果不是,你认为作者写作此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与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躇
【注释】:①中表亲戚:有堂表关系的亲戚。②奕世:几代。③踧躇(cùjí):不安的样子。
下面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父到(洛阳) B.司隶校尉(担任)
C.通,前坐(……以后) D.君与有何亲(仆人)

对下面划线的名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文举年十岁(孔融,孔子二十世孙)
B.先君仲尼(即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
C.君先人伯阳(即老子,老子又名李耳)
D.太中大夫陈韪(是皇宫里的御用医生)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②人以其语语之。
③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让陈韪感到“大踧躇”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与友行()(2)后乃至()
(3)相而去()(4)下车之()
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
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待君久不至,()已去。
③()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能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课内阅读。
请从课文中找出古今异义字并写出其古义与今义。(不少于四个)
《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把这则语录译为现代汉语。
解释下列词语。
何以:是以:下问:
孔子从哪两方面解释了子贡提出的问题?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