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捕蛇者说》,完成后面小题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请用“/”为下面语句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①几死者数矣 ②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当其租入 ②乡邻之生日蹙
③时而献焉 ④往往而死者相藉 下列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专其利三世矣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
B.时而献焉余闻而愈悲 |
C.故为之说野语有之曰 |
D.告之于帝苛政猛于虎 |
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②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文中加点部分蒋氏的两次“戚”,各因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什么而“悲”?请用自己的话叙述。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乙】初,大梁人张耳、陈馀相与为刎颈交。秦灭魏,闻二人魏之名士,重赏购求之。张耳、陈馀乃变名姓,俱之陈,为里监门以自食。里吏尝以过笞陈馀,陈馀欲起,张耳蹑之,使受笞。吏去,张耳乃引陈馀之桑下,数之曰:“始吾与公言何如?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陈馀谢之。陈涉既入陈,张耳、陈馀诣门上谒。陈涉素闻其贤,大喜。陈中豪杰父老请立涉为楚王,涉以问张耳、陈馀。耳、馀对曰:“秦为无道,灭人社稷,暴虐百姓。将军出万死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则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懈也。”陈涉不听,遂自立为王,号“张楚”。
(节选《资治通鉴·卷第七·始皇帝下元年》)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语。
(1)心乐之 乐: (2)往来翕忽 翕忽:
(3)俱之陈 之: (4)陈涉素闻其贤 素: 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节奏,每句限停一处。
(1)似与游者相乐 (2)为里监门以自食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史记》写陈涉“陈县称王”,带有拥立和赞同的意味;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却着重记写贤士劝阻他“陈县称王”,但陈涉一意孤行,“自立为王”。请你分析:史家对历史材料的取舍为什么不同?
忆与欧阳公戏语
欧阳文忠公尝言:有患疾者,医问其得疾之由,曰:“乘船遇风,惊而得之。”医取多年舵牙为舵公手汗所渍处,刮末杂丹砂茯神之流,饮之而愈。今《本草注别药性论》云:“止汗,用麻黄根节及故竹扇为末服之。”文忠因言:“医以意用药多此比,初似儿戏,然或有验,殆未易致诘也。”予因谓公曰:“以笔墨烧灰饮学者,当治昏惰耶?推此而广之,则饮伯夷之盥水,可以疗贪;食比干之餕馀,可以已佞;舐樊哙之盾,可以治怯;嗅西子之珥,可以疗恶疾矣。”公遂大笑。元祐六年闰八月十七日,舟行入颍州界,坐念二十年前见文忠公于此,偶记一时谈笑之语,聊复识之。与“刮末杂丹砂茯神之流”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B.悍吏之来吾乡 |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D.故时有物外之趣 |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文忠公指欧阳修,欧阳修谥号文忠;东坡,即苏轼。他们都是北宋文学家。 |
B.医生为了治好患者的病,用到了舵牙,在被舵工汗水浸渍的地方,刮粉末,杂入丹砂、茯神之类来治疗。 |
C.作者说用相关著名人物使用过的物品可以分别“治昏惰、疗贪、已佞、治怯、疗恶疾”等,是仿照欧阳文忠公讲的故事类比推理得出的。 |
D.作者乘船离开颍州地界,想起20年前与欧阳文忠公的一番笑谈,且把它记了下来,说明当时这番谈话妙趣横生,所以作者才印象深刻,经久不忘,言犹在耳。 |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医问其得疾之由②用麻黄根节及故竹扇为末服之
③食比干之餕馀,可以已佞④聊复识之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医以意用药多此比,初似儿戏,然或有验,殆未易致诘也。
(2)以笔墨烧灰饮学者,当治昏惰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6分)
掣肘难书
宓子贱治单父①,恐鲁君之听谗言,令己不得行其术也,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至于单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宓子贱为之怒。吏甚患之,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②矣!”
二吏归报于君曰:“宓子不可为书。”君曰:“何故?”对曰:“宓子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又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
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宓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几过!”遂发所爱③,而令之单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单父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于④单父者,子决为之矣。五岁而言其要⑤。”宓子敬诺,得行其术于单父 。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宓子贱:名不齐,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单父:古地名。②勉归:回去努力。③所爱:宠幸的人。④有便于:即有利于。⑤言其要:言,报告。要,要点。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 宓 子 贱 从 旁 时 掣 摇 其 肘 (2) 此 臣 所 以 辞 而 去 也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1) 吏甚患之() (2) 君曰:“何故?”()
(3) 必数有之矣() (4)遂发所爱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4分)
(1)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
(2)微二人,寡人几过。宓子贱“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掣肘难书”的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分别从宓子贱和鲁君的角度加以阐述。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伯牙子①鼓琴,其友钟子期②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③,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④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
(《高山流水》选自[汉]刘向《说苑?尊贤》)
【注释】
①伯牙子:春秋时精于琴艺的音乐家。②钟子期:春秋时精通音律的鉴赏大师。③方鼓而志在太山:正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鼓,弹奏。太山,指泰山。④少选:一会儿。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阅读《孟子》中的一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A.行拂乱其所为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
B.必先苦其心志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
C.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闾左谪戍渔阳(《陈涉世家》) |
D.人恒过,然后能改 |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2分)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
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
D.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明确作者观点,但,“死于安乐”似乎未加论述,你能举历史人物的例子来论证么?
孟子认为“忧患”使人生存发展,韩愈《马说》以千里马喻人才,但是身处逆境的“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结果是“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或“骈死于槽枥之间”。两者的观点有矛盾吗?说说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