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唯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唯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 )
| A.要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 | B.要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控制 |
| C.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 | D.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 |
1935年,国民政府说明币制改革原因:“我国以银为币,白银价格剧烈变动以来,遂致大受影响,国内通货紧缩之现象,至为显著,因之工商凋敝,百业不兴。”导致此次币制改革的外部原因是( )
| A.加强政治上的集权 | B.加强经济上的统一 |
| C.世界经济危机冲击 | D.为抗战作金融准备 |
1934年,鲁迅评论文坛“京海之争”时指出:“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官之鄙商,固亦中国旧习,就更使‘海派’在‘京派’的眼中跌落了。围绕“京海之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派文化是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 |
| B.海派抨击了京派的崇洋意识和市侩心理 |
| C.京派的立场反映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 |
| D.“京海之争”体现出南北文化交流融合 |
21世纪初,有悲观者评论:“科举之弊,弊在愚民,民愚而无术以振作之,则天下心至于弱;学堂之弊,弊在智民,民智而无礼以防闲之,则天下尤易于乱。”这段评论说明科举制的废除( )
| A.导致了空前剧烈的社会动荡 |
| B.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
| C.招致了社会舆论的普遍反对 |
| D.阻碍了近代留学事业的发展 |
鸦片战争前后,江南的经济重心从苏州渐移到上海,地方人士慨叹苏州曩时列肆如栉,货物填溢,楼阁相望,“今则轮船迅驶,北自京畿、南达海徼者又不在苏而在沪矣。”导致苏州和上海地位更替的最重要的经济因素是( )
| A.苏州传统棉纺织业的衰落 |
| B.《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开埠通商 |
| C.运河贸易被海运彻底取代 |
| D.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苏州经济 |
1902年,有学者指出,“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该学者强调()
| A.以法律途径修改不平等条约的重要性 |
| B.依法治国是挽回利权的前提条件 |
| C.领事裁判权的废除是主权恢复的标志 |
| D.北洋军阀政府主张依法修订条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