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字。
(1)项为之强 (2)方出神
(3)鞭数十 下列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
A.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 B.不觉呀/然惊恐 |
C.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 D.使之/冲烟而飞鸣 |
翻译下列句子。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仔细阅读全文,简要说说“我”能得到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童趣[清]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为之强强:“强”通“僵”僵硬 | B.鞭数十鞭:鞭子 |
C.作青云白鹤观观:景观 | D.方出神方:正 |
与例句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昂首观之
A.驱之别院 | B.故时有物外之趣 |
C.心之所向 | D.使之冲烟而飞鸣 |
下列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紧紧围绕一个“趣”字,揭示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 |
B.“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一句中,“捉”、“鞭”、“驱”三个动词的连用,表现了作者没有环境保护意识,不爱护小动物。 |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一句的停顿应该为“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
D.《童趣》一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作者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将眼前的事物放大了千万倍,从而享受到了一种独有的乐趣。 |
翻译上面文中的句子(4分每句2分)
(1)故时有物外之趣。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文言文阅读。 (12分)
祖逖北伐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日:“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日:“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①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俱:②及渡江及:
③大王诚能命将出师诚:④睿素无北伐之志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②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同寝,中夜闻鸡鸣”中包含了怎样一个成语?这个成语让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下列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曾不吝情去留舍不得 | B.环堵萧然萧瑟的样子 |
C.造饮辄尽就 | D.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辈、同类 |
下列各组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便欣然忘食食之不能尽其材 | B.因以为号焉以此自终 |
C.或置酒而招之黔娄之妻有言 | D.或置酒而招之一食或尽粟一石 |
对“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描写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句话是从居住条件的简陋和衣食的匮乏两个方面的描绘了五柳先生的日 常生活。 |
B.这句描写是为了突出五柳先生贫困的生活,引起读者的同情。 |
C.这句描写是为了突出五柳先生贫困的生活,反衬他“晏如也”的生活态度。 |
D.这句描写展现了陶渊明贫困的日常生活,表现了他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
翻译下列语句。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博学有才气。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梢至根。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①,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尤信小术②,以为求之必得。人尝以一柳叶绐③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注]①丹青:指绘画。②小术:小技巧,小法术。③绐:欺骗。
(选自《晋书·文苑》,有删改)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若云兴霞蔚(2)恒自梢至根
(3)尤善丹青(4)故俗传恺之有三绝下列句中划线的“之”与“山川之状”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问所从来。具答之。 | B.孔子云:何陋之有 |
C.久之,目似瞑 | D.水陆草木之花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
(2)以为求之必得。根据文章内容,用文中词语填空。(2分)
谢安对顾恺之非常器重,是因为顾恺之的“”;顾恺之竟然相信一片柳叶能遮蔽自己,并非常珍视它,足以显示他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对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和儿子 |
B.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
C.处处志之:做标记 |
D.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表达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向往安定和平的生活的社会理想,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 |
B.文章以时间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层次分明,情节引人入胜。 |
C.故事以桃源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离开桃源到再寻桃源的情形,贯穿了起来。 |
D.文中并没有写渔人“具言所闻”的内容,但从村人“皆叹惋”的反应中,可以推知他说的是外界的人们在改朝换代的战争浩劫中所遭受的灾难。 |
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