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橘甜了
骆 驼
放下电话细一思量,这已经是父亲第四次催我了。父亲说,这场大雪过后,红橘更甜了,硬是甜得入了心呢?说这话时,那声音挺富激情的。父亲的意思,要我快些回去,尝尝今年橘子的味道。
父亲精心侍弄的那些红橘树,是十多年前我从外地弄回去的。那一年我刚参加工作,为了表示孝心,我特地买了十几株红橘苗,回家同父亲一起栽下。从此,父亲便精心侍弄那些树苗,似亲儿女般。浇水、施肥、修枝、杀虫,那严肃劲,不亚于教育我们。那些果树也很通人性,几年后便出落得挺拔而多姿。我记得第一年花开时节,父亲在电话里像孩子见到第一场雪那般激动,父亲说,白花花的满树枝啊,香气跑了好几里呢!当乡亲们夸奖橘花的香气时,父亲又像孩子受了老师表扬那般露出羞涩的神色,说,这树是我儿子从县城弄回来的优良品种呢!就这样,父亲怀着兴奋和渴盼的心情,等待着橘子的成熟。那几个月,我们隔几天总接到父亲的电话。橘子有指头大了呢!橘子有乒乓球大了呢!橘子有鸡蛋大了呢!有些橘子有黄色了呢!有几个橘子全部黄了呢!父亲总是在说橘子!
那一年,父亲将首先变黄的橘子采了下来,并打来电话,叫我快些回去尝尝!时至年末,我们哪能抽出时间啊!在苦苦等待后,父亲同母亲商定,第一批橘子一定要送来让我们尝尝。他们的理由很简单,树是儿子买的,也是儿子跟自己一同栽下的,儿子不吃第一个,谁吃?在那个飘着大雪的冬日的早晨,父亲从百里之外的故乡,带上十九个首先成熟的红橘,来到我的面前。看着我们一家三口甜甜地吃着甜甜的红橘,父亲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我们劝他,你老也快尝尝呀。父亲说,我早吃过了,一天好几个呢!我的泪便涌上来,因为父亲出发后,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父亲带来的第一批橘子是十九个。我强压泪水挑了个最大的剥开后,双手递到父亲面前。父亲颤巍巍地接过橘子,拿一瓣放进嘴里,慢慢咀嚼。我再次从父亲脸上看到了我参加工作那天父亲送我时的表情……。
就这样,每年第一场大雪后,父亲便会来给我们送红橘。然后,他将红橘分送给邻居,其余的便去市场上卖了。后来,妻子就说,爹怕是糊涂了吧,橘子现在几角钱一斤,来回的车费就要几十元,该买多少橘子呀!再说了,红橘越来越没有市场,味道越来越差了,哪能比得上如今的优良品种呀!我没有正面回答,只是沉沉地回了一句话,父亲哪里是为那几个橘子啊!妻子思索一阵,说,也是,只要老人高兴,就由着他。
父亲越来越老了,雪后的山路上,他再也不能健步如飞了。妻子说,年前我们干脆抽两天时间回去看看吧!回去那天,父亲正坐在火塘边,望着树上的橘子发呆,看到我们,父亲一愣,随即便孩子般叫着母亲的名字。我看见父亲眼中的泪水滚落下来。父亲抹一把泪,说,这屋里,烟太大了……
次日,我邀了儿时的两个好友,决定将剩下的红橘弄到市场上去卖,父亲自然是十分高兴。我将红橘分送给了我的故交,并嘱咐他们千万别告诉父亲。我掏出一百元钱,换成了零钞,将其中的九十六元八角送到了父亲手上,异常高兴地对父亲说,今天碰到几个外地人,将果子抢购一空,价格比往年高出近一角钱呢!
父亲脸上满是欣喜的神色,说,太好了,明年,我要更细心地照顾它们!我别过脸去,说,这屋里,烟太大了……阅读全文,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种红橘的过程中,父亲的态度:
(2)等待橘子成熟时,父亲的心情:
(3)橘子成熟后,父亲的做法:文中,父子二人各说了一次假话,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他们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l)父亲:我早吃过了,一天好几个呢!
(2)儿子:今天碰到几个外地人,将果子抢购一空,价格比往年高出近一角钱呢!阅读下面句子,回答问题。
(1)(父亲)望着树上的橘子发呆,看到我们,父亲一愣,随即便孩子般叫着母亲的名字。
这里的描写表现了父亲哪些内心活动?
(2)“这屋里,烟太大了……”
父亲和儿子为什么都说这句话?说这句话时,各自的内心状态是怎样的?题目是“红橘甜了”,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说说文中表现了哪些方面的“甜”。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一日的春光
冰心
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得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荫,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地远引了。
天下事都是如此﹣﹣
去年冬天是特别的冷,也显得特别的长。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我无聊地慰安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
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的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愤怒地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地下着不成雪的冷雨,黄昏时节,严冬的衣服,又披上了身。有一天看见院里的桃花开了,这天刚刚过午,从东南的天边,顷刻布满了惨暗的黄云,跟着干枝风动,这刚放蕊的春英,又都埋罩在漠漠的黄尘里……
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
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大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
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谦,总之,我不信了春天。
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桂甲屯吴家花园去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春光中唯一的春天﹣﹣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地答应了。
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我的院里裁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
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
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
春在眼前了!
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约五六尺。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烘烘地在繁枝上挤着开……
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天!
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
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的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地一放!
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过了三四天,又有友人来约同去,我却回绝了。今年到处寻春,总是太晚,我知道那时若去,已是“落红万点愁如海”,春来萧索如斯,大不必去惹那如海的愁绪。
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到了报复,不再怨恨憎嫌了。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撅着嘴说,“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
一九三六年五月八日夜,北平
(选自《经典散文读本》)
(1)文章围绕“春天”叙事、写景、抒情。通读全文,把握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①九十天的等候中,作者详细写了哪几件事?景物描写中体现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②那“一日的春光”中,景物有怎样的特点?“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文章中,欲扬先抑、对比、衬托等手法运用自如,试择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
(3)找出文中一处关键语句,谈谈你从中体会到的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4)与课文《荷叶•母亲》一样,这篇文章的语言也体现了清新、细腻的特点,请举一例具体分析。
春到黄河边
①因为写了一篇南方的春天,就有读者要求再写一篇北方的春天,我何尝不愿意呢?作为一个北方人,这个春天在我心里已经藏了几十年,只是没有遇到合适的契机。
②北国之春自然比南边要来得迟一些,而且脚步也显得沉稳。回想一下,我第一次对春有较深的感受是在黄河边上,那时也就20出头。第一个活儿,就是在河套平原的黄河边防凌汛。“凌汛”这个词,也是北方早春的专有名词,我也是第一次听到。就是冰封一冬的黄河,在春的回暖中渐次苏醒,冰块开裂,漂流为凌。这流动的冰块如同一场地震或山洪暴发引起的泥石流,是半固体、半液体状,你推我搡,挤挤擦擦,滚滚而下。如果前面走得慢一点,或者还有冰冻未开,后冰叠压,瞬间就会陡立而成冰坝。冰河泛滥,人或为鱼鳖。那时就要调飞机炸坝排险了。我就是这样受命于黄河开河之时,踏着春天的脚步走上人生舞台的。
③一般人对黄河的印象是奔腾万里,飞流直下,或是壶口瀑布那样震耳欲聋。其实在河套这一段面阔如海,是极其安详平和、雍容大度的。闲着时,我就裹一件老羊皮袄,斜躺在河边的沙地上,静静地欣赏着它的容颜。南方的春天是从空中来的,春风,春雨,春色,像一双孩子的小手在轻轻地抚摸你。而北方的春天却是一个隐身侠,从地心深处不知不觉地潜行上来。脚下的土地在一天天地松软,渐渐有了一点潮气。靠岸边的河冰,已经悄悄地退融,让出一条灰色的曲线。宽阔的河滩上,渗出一片一片的湿地。枯黄的草滩上浮现出一层茸茸的绿意。你用手扒开去看,枯叶下边已露出羞涩的草芽。风吹在脸上也不像前几天那么硬了,太阳愈发地温暖,晒得人身上痒痒的。再看远处的河面,亮晶晶的冰床上,撑开了纵横的裂缝,而中心的主河道上已有小的冰块在浮动。终于有一天早晨,当我爬上河提时,突然发现满河都是大大小小的浮冰,浩浩荡荡,从天际涌来,犹如一只出海的舰队。阳光洒在冰块上,银光闪闪,冰块互相撞击着,发出隆隆的响声,碎冰和着浪花炸开在黄色的水面上,开河了!一架值勤的飞机正压低高度,轻轻地掠过河面。
④不知何时,河滩上跑来了一群马儿,四蹄翻腾,仰天长鸣,如徐悲鸿笔下的骏马。那马儿只要不干活时一律褪去笼头,放开线绳,天高地阔,自由驰骋。尤其冬春之际,地里没有什么活,更是自由自在。眼前这群欢快的马儿,有的仰起脖子,甩动着鬃毛,有的低头去饮黄河水,更多的是悠闲地亲吻着湿软的土地,啃食着刚刚出土的草芽。当它们跑动起来时,那翻起的马蹄仿佛在传递着在春风中放飞的心情,而那蹄声直接就是春的鼓点。我心里当即涌出一首小诗《河边马》﹣﹣
俯饮千里水,仰嘶万里云。
鬓红风吹火,蹄轻翻细尘。
⑤时间过去半个世纪,我还清楚地记着这首小诗,因为那也是我第一次感知春的味道。
⑥南方这个季节该是阴雨绵绵、水波荡漾的吧,春天是降落在水面上的。所以我怀疑“春回大地”这个词是专为北方之春而造的。先是大地上的小溪解冻了,唱着欢快的歌;接着是田野里沉睡一冬的小麦返青了,绣出一道道绿色的线;黄土路发软了,车马走过,轧出一条条的印辙;土里冬眠的虫儿开始鸣唱了;河滩上的新草发芽了,透出一片新绿。大地母亲就这样分娩着生命。农历的24节气,是先民大致按照黄河流域的气候来设定的。南方之春,冬还未尽春又来,生命做着接续的轮回;而北方之春是在冰雪的覆盖下,生命做着短暂的凝固、停歇,突然来一个凤凰涅槃,死而复生。你听,“惊垫”的一声春雷,大地积藏了一冬的郁闷之气一吐为快,它松一松筋骨,伸展着身子,山川河流,树木花草,都在猛然苏醒。就连动物们,也在原野上撒欢。人们甩去厚重的冬衣,要下地干活了。地球绕着太阳转了一圈,又回到了“春分”点上。
⑦新的一年开始了。
(文/梁衡 有删改)
(1)文章的题目可否改为《北国之春》?
(2)第②段的结尾作者写到“我就是这样受命于黄河开河之时,踏着春天的脚步走上人生舞台的”,请简要分析这个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3)在第③段中作者将北方的春天称为“隐身侠”,结合具体内容说说“隐身侠”的特点。
(4)请简要赏析《河边马》一诗,并说说作者所感受到的“春的味道”是什么。
(5)第⑥段作者为什么怀疑“春回大地”这个词是专为北方之春而造的?请根据文本简述理由。
(6)文章多次写到南方的春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结合具体内容,任选一个角度说说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科幻影视新跨越
﹣﹣谈小说《流浪地球》电影改编
①流行文化最能看出社会的心态和国家的气象,《流浪地球》展现出来的强大工业制作能力、有待贯通精进但不容小觑的综合实力,令人充满自豪,对未来充满希望。
②在电影《流浪地球》里,“日月换新天”是实实在在的故事情节。
③太阳即将发生氦闪而爆炸,人类给地球安装上千个巨型发动机,计划用100年时间,将地球推离太阳系,搬家至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比邻星系。
④这个故事设定如此大胆,在114年的中国电影史上,还没有哪部作品敢于正面直攻这样庞大的命题。近代以前,限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条件,对于“生存还是毁灭”这样的终极问题,人类只能以神话、预言等方式面对,进入工业和后工业时代,在载人航天技术实现“一小步”跨越之后,人们开始以科学的态度想象地球和人类命运。
⑤尽管如此,作为现代人的神话,科幻电影要在大银幕上呈现“流浪地球”这样的恢弘想象,仍然是有门槛的:一是要具备强大电影工业制作能力,二是要具备为人类命运担就“舍我其谁”的底气。在这个意义上,以中国视角和硬科幻视听语言讲述人类命运故事的《流浪地球》,至少在中国观众看来,是开天辟地头一遭,体验是前所未有的。
⑥科幻片作为一种常见电影类型,此前中国电影人不是没尝试过。近些年来给人留下印象的就有《长江七号》《宝葫芦的秘密》《未来警察》等。但这些作品基本都是软科幻:其科学设定比较浅显,重在趣味性;科幻元素往往仅限于人或未知生物的“起能力”,并不指向人类命运的必然性。还有一些类科幻或者玄幻、神话魔幻题材电影,存在缺乏科学依据等问题。可以说,中国科幻电影还没有“很硬的”先例,《流浪地球》因此在上映之前并不被看好。
⑦《流浪地球》制作团队并没有取巧回避恢弘宇宙场景的直接呈现,而是正面直攻人类“开天辟地”的现代神话。随时崩解的冻原,巨大、复杂又冰冷的地球推进器,厚重的隔离服,巨型的空间站,无论全景还是细节,都有足够的视觉说服力。全片两个多小时,特效场面比比皆是,几乎看不到令人出戏的塑料质感道具和不符合重力规则的运动效果。这对一部科幻片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一旦穿帮,苦心经营的未来感和临场感瞬间破功,影像叙事的基础就瓦解了。
⑧刘慈欣说,好的科幻电影拍得像历史片。我的理解是,科幻电影要有站在未来看现在的恢弘历史感。在这方面,制作团队下的功夫观众是能够感知的,冰封的城市地标建筑,北京市交通管理局温馨提示,卡式电视游戏机,毛笔书写的大红福字,这些精心选择的细节都与未来场景构成了有意味的冲突,使观众在会心一笑中实现沉浸感和临场感。物境营造这个科幻电影最基础部分,是《流浪地球》最硬气的所在。
⑨观看《流浪地球》,有一种被强大视觉推着走的感觉,视觉呈现有足够说服力,也会让人被紧张的命运感所牵引,被中国人勇敢担当画面所感动,看完久久不能平复。
⑩从流行文化最能看出社会的心态和国家的气象,《流浪地球》展现出来的强大工业制作能力、有待贯通精进但不容小觑的综合实力,都令人充满自豪,对未来充满希望。尽管影片尚存一些有待完善提升之处,但对中国观众而言,观看《流浪地球》远比看一部“完美无我”的外国炫酷大片更有意义。
(文/董阳 有删改)
(1)本文首尾两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第④段把《流浪地球》放在114年的中国电影史背景中来谈,有什么意义?
(3)请根据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软科幻”和“硬科幻”的理解。
(4)刘慈欣认为好的科幻电影拍得像历史片。你对好的科幻电影的期待是什么?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表明自己的看法。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青海地处祖国西北内陆,这里高寒缺氧,本来是一个不产茶的省份,而从青海穿境而过的茶马古道却使饮茶之风在这里盛行,千年不衰,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茶文化。
②被誉为“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之美称的青海湟源丹噶尔古城位于日月山下。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在这里结合,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相交,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在这里穿越,众多民族在这里集聚,也成为了茶马古道在青藏线上的重要的茶马交易场所。
③熬茶,是青海人用茯茶来熬制的茶,深红色,有油脂状感觉,暖融融,还有点咸和花椒味。主料,首先为茶叶,讲究用色泽黄褐,香气纯正,浓醇带涩,茶中闪烁金黄色雪花的紧压茶,也就是热性茶。有两种颇受河湟人的喜爱:一种是松州茶,是四川松藩地区出产的大叶散茶;另一大宗是茯砖茶,其中又以湖南益阳所产的茯茶最受欢迎。其次为盐、鲜奶、大红枣、荆芥、杏仁、核桃仁等。调料有草果、姜皮、花椒等等。
④此类茶的制作很别致,不像通常的饮茶那样用沸水冲泡,而是先用石臼将茶捣碎,然后将其放入粗陶罐中煮饮,故又称之为“罐罐茶”。罐是用陶土烧制而成,表面黑粗且疙疙瘩瘩,极为土气。茶杯小了,不易散味,能保醇香。明代冯可宾《茶笺》道:茶壶以小为贵,每宾壶一把,任其自酌自饮为得趣。
⑤熬时先将茯砖茶放入罐中,沏入开水,然后放到旺火上熬成褐红色的茶汁。对于注重茶道和茶艺的人来说,在泡汁而饮的茶中加入食盐或调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这种饮茶方法,却是古色古香的“茶”。
⑥在熬好的茶里适量加一撮盐。因为茶的味是香的,而盐恰恰起了调味的作用。在茶里加入荆芥,同时加入草果、姜皮、花椒等调料,使香气更浓,这样煮出的茶,广泛应用于日常饮用和待客之中,因其在茶中没有调入牛奶,故又称之为“清茶”,相反如果在熬茶时调入鲜牛奶,则称之为“奶茶”。这种茶,甜中带咸,浓而不膩,是促进食物消化的好饮料。
⑦从医学角度来说,茯茶还有去油脂油膩、降血压血脂、生津止渴解酒等作用,有降糖和抗衰老等功效。在青海,与当地人一起喝茶时,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这茶就是久负盛名的茯茶。
(1)从全文来看,选文的结构形式是 ;主要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
(2)选文第③段划横线的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①段说“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句中的“之一”能否删去?为什么?
(4)选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熬茶文化的?
(5)结合选文内容,为本文拟写一个标题: 。
阅读《怀疑与学问》,完成下列各题。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的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屐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②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2)文章开头引用北宋两位哲学家的名言,提出了本文怎样的观点?
(3)文中第⑥段画横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第⑥段波浪线句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5)文中第⑥段“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句话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