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图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向中国皇帝进献的《坤舆万国全图》。该图绘制的首要条件是( )
| A.新航路的开辟 | B.早期的殖民扩张 |
| C.工业革命的开展 |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
《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唐)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铢钱(“铢”是古代一种重量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位称为一钱),径八分。”这成为唐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年。据此可推断,唐朝
| A.政府垄断铸币权限 | B.货币贬值严重 |
| C.货币改革适合经济发展 | D.藩镇威胁解除 |
晚清徽州知府刘汝骥所撰的《陶瓷公牍》中载:“旧建民房天井狭窄,光线黑暗,近年大为改观,士大夫之家,未有不高大门闾、明窗净几者。”晚清的徽派建筑中,加入了西洋的梯形窗、拱券门,甚至以英文字母为装饰。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徽派建筑的变化与徽商的营销手段有关 |
| B.徽派建筑风格变化是对其自身缺点的修正 |
| C.晚清的徽派建筑传统风格基本消失 |
| D.晚清安徽城乡建筑都采用了西方建筑风格 |
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这一措施是
| A.推行马歇尔计划 |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
|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
那场冲突虽然最终以苏美两国的妥协而告结束,但它对各国政府和人民造成了普遍的震撼,引起了人们对核战争危险的极大关注。研究发现,当事国在冲突前后所作出的决定,都是由于错误的信息、错误的判断和错误的考虑而误入歧途。“那场冲突”是指( )
| A.古巴导弹危机 | B.越南战争 |
| C.朝鲜战争 | D.柏林危机 |
1858—1911年间中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共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其中在1901—1911年间设立的民用工矿企业达650家,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鼓励发展工商业
②“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③列强忙于一战,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④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