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示季子懋修书
张居正
汝幼而颖异,初学作文,便知门路,吾尝以汝为千里驹,即相知诸公见者,亦皆动色相贺曰:“公之诸郎,此最先鸣者也。”乃自癸酉科举之后,忽染一种狂气,不量力而慕古,好矜己而自足。顿失邯郸之步,遂至匍匐而归。
丙子之春,吾本不欲求试,乃汝诸兄咸来劝我,谓不宜挫汝锐气,不得已黾勉从之,竟致颠蹶。艺本不佳,于人何尤?然吾窃自幸曰:“天其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而俯首以就矩矱①也。岂知一年之中,愈作愈退,愈激愈颓。以汝为质不敏耶?固未有少而了了,长乃懵懵者。以汝行不力耶?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乃其所造尔尔,是必志骛于高远,而力疲于兼涉,所谓之楚而北行也!欲图进取,岂不难哉!
夫欲求古匠之芳躅,又合当世之轨辙,惟有绝世之才者能之,明兴以来,亦不多见。吾昔童稚登科,冒窃盛名,妄谓屈宋班马,了不异人,区区一第,唾手可得,乃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比及三年,新功未完,旧业已芜。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甲辰下第,然后揣己量力,复寻前辙,昼作夜思,殚精毕力,幸而艺成。然亦仅得一第止耳,犹未能掉鞅(本谓驾战车入敌营挑战时,下车整理马脖子上的皮带,以示御术高超,从容有余。后泛指从容驾驭或掌握战斗的主动权。也比喻从容显示才华文场),夺标艺苑也。今汝之才,未能胜余,乃不俯寻吾之所得,而蹈吾之所失,岂不谬哉!
吾家以诗书发迹,平生苦志励行,所以贻则于后人者,自谓不敢后于古之世家名德。固望汝等继志绳武②,益加光大,与伊巫之俦,并垂史册耳!岂欲但窃一第,以大吾宗哉!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指车辕下不惯驾车之幼马。亦比喻少见世面器局不大之人)也。
今汝既欲我置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但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己则乖谬,而使诿之命耶,惑之甚矣!且如写字一节,吾呶呶谆谆者几年矣,而潦倒差讹,略不少变,斯亦命为之耶?区区小艺,岂磨以岁月乃能工耶?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
(选自《张文忠公全集》)
【注】:①矱(yuē),尺度,法度。②绳武:绳,继承;武,足迹。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己而自足矜:夸耀
B.艺本不佳,于人何尤:埋怨
C.平生志励行苦:为……所苦
D.所以贻于后人者则:家规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所谓楚而北行欲人无惑也难矣
B.才可为而不为度我至军中,公
C.吾家诗书发迹日削月割,趋于亡
D.天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张居正写给他小儿子的一封书信,帮助儿子总结科举考试失利的原因,冀望儿子能放低姿态,继承自己的志愿,以科举及第和高尚道德来光大家族。
B.文章既表达了对儿子好高骛远、贪多务得、用力不专因而科场失利的严厉批评,又表达了希望儿子吸取教训绝不自弃的殷殷之情。
C.这篇文章叙述自己成功和失败的经历,现身说法,很有说服力。可惜儿子并不理解父亲,反而因慕古不成便自暴自弃。
D.文章最后一段,体现了作者对儿子的信心,相信他自幼聪颖,如果能够重新开始,必能成大器。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而俯首以就矩矱也。
                                                                           
(2)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
                                                                            
(3)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酌古论》序

文武之道一也,后世始歧而为二。文士专铅椠,武夫事剑楯,彼此相笑,求以相胜。天下无事则文士胜,有事则武夫胜,各有所长,时有所用,岂二者卒不可合耶?吾以谓文非铅椠也,必有处事之才;武非剑楯也,必有料敌之智。才智所在,一焉而已。凡后世所谓文武者,特其名也。

吾鄙人也,剑楯之事,非其所习,铅椠之业,又非所长,独好伯王大略,兵机利害,颇若有自得于心者,故能于前史间窃窥英雄之所未及,与夫既已反之,而前人未能别白者,乃从而论著之,使得失较然,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大则兴王,小则临敌,皆可以酌乎此也。命之曰酌古论

【注】①铅椠:指写文章   ②较然:明显

1.

第一段中与"文武之道一也"意思相呼应的句子是

2.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古代文士和武将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条。
B. 天下安定之时,文士发挥的作用更大。
C. 后世的文士、武将只注重自己的名声。
D. 作者对于写文章和行军打仗都很擅长。
3.

"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运用了修辞手法,它的表达效果是

4.

作者"酌古"所要研究的材料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1)(2)

5.

作者写作《酌古论》的用意是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第1~5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1.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中的意思
(1)统幹()(2)访以当时之事(

(3) 幹自多() (4) 不小节(

2.

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A. 博涉 书记
B. 幹善 待遇
C. 访以 当时之事
D. 可以 自娱
3.

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想通的两项是(

A. 作《师说》以贻之 B. 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
C. 欲以立身扬名耳 D. 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4.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2)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

5.

文中写仲长统和高干的交往,突出了仲长统哪些个性特点?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任务13—15题。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椽,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帕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较,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吴。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时年四十一。
(《三国志·王粲传》)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   除,任命。
  B.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     规,规劝。
  C.下车即缮其甲卒           缮:整治。
  D.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典,掌管。
1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明王粲“有异才”的一项是( )
  ①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②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
  ③博物多识,问无不对。
  ④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
  ⑤用相比较,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
  ⑥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王粲才华出众,但他幼小的时候,身体羸弱,貌不惊人,因而最初没有得到
刘表及其宾客的重视。
  B.王粲认为袁绍刘表二人并非没有大志,但都不善于用人,不能使天下英雄豪杰
诚心归附,所以难成大事。
  C.王粲在曹魏处任官就职,精于吏治,明了天下时事,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
  D.王粲博闻强识,文才出众,提笔成文,没有需要修改订正的地方,当时人常常
认为是事先构思好的。王粲著诗、赋、论、议近60篇。
16.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2)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3分)

把文言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

2.

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

3.

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高进之沛国人。父瓒,有拳勇,尝送友人之丧,丧反,友妻为土宦所掠,瓒救之,杀七人,而友妻亦刎颈死,遂亡命江湖。进之生十三年,母刘死,葬毕,走四方,求父不得,乃谒征北将军刘牢之。牢之高会,进之入幕,推上客而踞其坐,大饮嚼,一坐大惊。牢之揖客,问所长,进之曰:"善以计数中密事。"牢之问部下甲兵刍粮,进之布指算,不爽,乃辟行军司马。居五曰,进之曰:"刘公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遂去之。

与下沛薛彤为友,因薛交檀道济,三人者,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从道济征桓玄,得首将王雅,败桓兵于奔牛塘,又杀路雍岐,得天子旌节与桓所乘舟。事平,以功让道济。及围广固,进之作攻具,甚精巧,事平,授广固相。徐羡之、傅亮等谋废立,招道济,道济谋于进之,进之曰:"公欲为霍光乎?为曹操乎?为霍,则废;为曹,则否。"道济惊问,进之曰:"公欲辅宋,则少帝不废,琅琊王不立,天下非宋有也,故必废。如欲自取,则长乱阶,逢愚君,修德布惠,招罗腹心,天子非公而谁,故必不废。"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道济趋下阶,叩头曰:"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之。"乃与进之定议,不为戎首,亦不相阻也。及谢晦反,兵锐,道济忧之,进之诈道济书致晦,与之连,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进之遂间道入江陵,扬言曰:"檀江州率重兵败谢晦于江中,斩其首以徇。"故晦党闻之解体,部下闭门拒之,事平,为司空参军。

后到彦之伐魏,知其名,乞与同行,进之告仆曰:"到公必败,吾言则惑军,否则及难。"遂请护粮,乃免。道济晚年惧祸,其夫人刘遣婢问进之,进之曰:"道家戒盈满,祸或不免。然司空功名盖世,如死得所,亦不相负。"夫人泣语道济,道济意狐疑,亡何,被收,道济目光如炬,脱帻投地曰:"坏汝万里长城!"薛彤曰:"身经百战死,非意外事。"进之掀髯笑曰:"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此大宋之光。"坐地就刑,神色不变。进之无眷属,仆鲁健从进之死,故无收其尸者。薛彤下沛人,死后,其子负骨归葬。
武皇帝:宋武帝刘裕。(节选自《三十国春秋》)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之布指算,不爽 爽:差错
B. 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 刑:宰杀
C. 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 伺:等候进之布指算,不爽
D. 道济趋下阶 趋:快走
2.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高进之善于计谋的一组是(

①与下沛薛彤为友,因薛交檀道济②事平,以功让道济

③及围广固,进之作攻具,甚精巧④为霍,则废;为曹,则否

⑤进之诈道济书致晦,与之连⑥遂请护粮,乃免

A. ①②④ B. ②③⑤ C. ①③⑥ D. ④⑤⑥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进之十三岁,母亲去世,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进之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军刘牢之。
B. 高进之初次拜 谒刘牢之,态度倨傲,但刘牢之仍然以礼相待,由于他具有测算隐秘之事的特长,被刘牢之任命为行军司马。
C. 檀道济自称为朝廷的"万里长城",是因为他忠于刘宋王朝,曾经平定桓玄的叛乱,拒绝参与徐羡之、傅亮等废立宋帝的阴谋。
D. 高进之、薛彤、檀道济三人志义相合,结为生死之交,最终檀道济为朝廷所收,高、薛二人也慷慨赴死。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