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近代以来,随着外国思想文化不断传入,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分别反映了我国近现代史上的哪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有什么共同作用?(5分)
材料二 当代学者罗燕明系统论述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三次结合。他指出第一次结合发生在建党前后,……第二次结合发生在建党以后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第三次结合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表现为生产力观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这次结合完成了历史主题的转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李军林《〈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十年研究述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第三次结合”形成的理论成果分别是什么?共同的思想精髓是什么?(6分)
材料三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开幕词》
(3)综合上述材料,你能从中得出哪些认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 新文化运动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史料研习、理论指导、问题研讨和社会调查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请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过程。
(一)史料研习: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它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起责任”,即实行责任内阁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的第一部资产阶级约法,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请回答:(答案从文中的语句中摘录)
(1)文中属于原始史料的内容是什么?
(2)文中属于史料解释的内容是什么?
(3)文中属于历史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二)理论指导:
建立和完善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制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请回答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开创人民民主政治新局面的?(3分
(三)问题研讨:
“文化大革命”使国家的民主和法制遭到肆意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请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看法。
(四)社会调查:
调查见证人,了解、感受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成就。请你自拟一个题目并说明调查的目的。
(1)调查题目:————————————————————————.
(2)调查目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定
B.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C.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代表团
D.周恩来访问印度


材料二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26届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决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材料三

请回答 :
(1)对材料一中的历史事件进行先后时间顺序排列,并指出该材料反映出的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2)材料二中为什么是用“恢复”这个提法?哪些因素使中国得以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材料三中图A 的结果怎样?有什么意义?中国政府向美国表明的处理中美关系的原则立场是什么?图A与图B 之间有什么关系?
(4)以上材料所反映的事件主要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哪方面的成就?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在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方面主要开展了哪些重要外交活动?

思考下面的5个话题,完成相关任务
话题:①五四运动 ②鸦片战争 ③同盟会成立 ④辛亥革命 ⑤中共成立
请回答(填代号):
(1)上面5个话题中,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话题是:
(2)标志着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话题是:
(3)上面5个话题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是:(只有全对才得分,共2分)
(4)历史文化素养是人的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它可以提升人的修养。某文化机构为考查青年艺术人才的综合素质,拟向全国征集考查选手文化素养的历史试题。请你从上面挑选1个话题(辛亥革命除外),仿照例子,设计相关问题,向该文化机构投稿。要求:问题简洁明了,指向性强。(4分)
例如:
话题:辛亥革命
问题: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案: 三民主义。
推荐理由: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三鉴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的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这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到只要我们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日可待,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台湾《中国时报》
(1)材料一所述“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制度?材料肯定了该制度什么积极作用?
(2)“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这一令人悲痛的历史场面发生在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之后? “倭人”“割台湾”是哪一不平等条约的规定?举出当时台湾军民在反割台斗争中的两支主要力量。
(3)材料二邓小平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他提出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后来发展为什么政策?
(4)港澳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是历史的遗留问题,但两者又有一定的区别。请指出这两个问题的主要不同之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国家统一作了哪些不懈努力?

阅读下列材料:
列宁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俄国实际,创立列宁主义
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历史新纪元;并巩固政权,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引自《苏联史》
材料二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引自《列宁选集》
材料三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引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四 必须再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引自《列宁全集》42卷
请回答:
(1)完成表格填写


理论阐释
指导的实践
历史作用
启示
一战
期间




二月革命后



十月
革命



(2)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 (1分)
(3)材料一、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外,主要目的是什么?(1分
(4)材料三说明了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
(5)材料四中的“再后退”退到了什么地步? “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分)
(6)从以上材料反映的苏俄经济政策的变化中,你得到哪些认识? (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