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传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雕版印刷是将整页文字或图形反向雕刻在木板上,在上面涂上油墨,然后将纸张压在上面印制。活字印刷也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它由一位普通艺人试制成功——胶泥刻字,制成字印,将字印镶嵌于铁板,再用火烤,使松脂、蜡熔化,把版面压平,便可刷墨印书。后来中国人又用木头和各种金属活字代替了泥活字。印刷术由中国传到中东,再经中东传入欧洲。在欧洲,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和科学复兴的手段。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谁?相比于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有哪些优点?印刷术的传人对欧洲的历史发展起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2)写出哥伦布开辟的新航线。依据材料二概述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影响。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最著名的大众文化标志,是来自英国港口城市利物浦的四位年轻歌手——披头士。……过去恐怕从未有任何表演者可以如此彻底地超越国界的限制。……他们拍摄的电影被配成几十种语言;此外,他们还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唱,唱片销遍全球。
——罗伯特·帕克斯顿《西洋现代史》
(3)“披头士乐队”代表了当代哪种流行音乐形式的成就?这种流行音乐形式风靡世界突出反映了当代世界文化的哪一现象?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877年,马建忠在欧洲留学时写道,“初到之时,以为欧洲各国富强专在制造之精、兵纪之严,及披其律例,考其文事,而知其讲富者,以护商会为本,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他如学校建而知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陈虬也曾指出,“泰西富强之道,在有议院以通上下之情,而他皆所末”。1884年,郑观应游历南洋时也在日记中写道:“余平日历查西人立国之本,体用兼备。育才于书院,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等,此其用。中国遗其体效其用,所以事多杆格,难臻富强。”
——李建新等《中国近代的议会与宪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马建忠等人发表上述言论的国内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建忠等人对西方的认识并分析其影响。
(1 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于而立之年暴亡,因其绝嗣而采取变通办法选择其堂弟继位,是为世宗(年号嘉靖)。在世宗登基后,出现了“大礼议”。争论的结果是以杨廷和等旧臣的失败而告终,世宗趁势清除旧臣势力,确立了与张璁、桂萼等“大礼新贵”的政治互信,重建了嘉靖政坛新的人事格局。世宗以孝宗之侄的身份君临天下,宣告了孝宗帝系的彻底断裂。由此,一方面,世宗完全可以不因父死子继而对孝宗诸帝的因循败政再三回护,使世宗君臣对孝宗统治的理智反思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世宗以特有的自信赢得了大礼之争,清除了自恃“拥立”之功的杨廷和集团,疏远了慈寿皇太后,拥有了政治主动权,具有了极大的自信和革新的勇气。
材料二英宗即位诏书所列宣德弊政为40条,景泰帝所列正统33条(即景泰帝列举了明英宗的3 3条弊政。下述均为列举前代弊政条数),英宗所列景泰34条,宪宗所列天顺43条,孝宗所列成化44条,武宗所列弘治44条,世宗所列正德80条,穆宗所列嘉靖29条,神宗所列隆庆43条,光宗、熹宗所列万历73条。由此可以看出嘉靖改革的效果。
——以上材料据田澍《嘉靖革新的历史定位》整理
(1)根据材料一,分析嘉靖改革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嘉靖统治时期的状况,并据此简评嘉靖改革。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图片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 18世纪中期的英国农村图2 19世纪中期的英国工厂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英国社会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洛克主张的“三权分立”,其理想方案是英国的议会君主制。他主张立法权能够制约国王和政府的行政权,甚至主张在国王和政府的行政权侵害人民财产时,有权推翻政府。18世纪法国的思想家孟德斯鸠进一步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并阐述了三个权力互相牵制的重要性。他论证,为了防止出现暴君政体,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权力应该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机构。立法权应该委托给人民代表机关,行政权应该交给国王为首的政府机关,司法权应该由陪审法庭掌握。孟德斯鸠认为,三个权力的分立,必然具有互相妨碍的作用,但是在搞得好的情况下,毕竟能够协调运转。孟德斯鸠这一套“三权分立”的学说,对于国王的权力确实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据刘书林《试论美国“三权分立”模式的本质及局限》整理
材料二孙中山在考察西方政治体制后说,西方所说的三权,中国古已有之,中国讲是君权。但是中国的君权不仅包括行政、立法、司法权,还包括考试和监察权,而后两项是西方制度中所没有的。所以孙中山说,中华民国宪法要创造一种新主义,叫作“五权分立”,这不但是各国制度所没有,便是学说上也不多见,可谓“破天荒的改体”。孙中山进一步解释道,这“五权”属于政府的权力,叫治权,而民权中人民所拥有的权力,包括选举、罢免、创制及复决之权四项,为政权。政府只能行使“治权”,而由人民来行使“政权”,并且要用人民手中的“四权”来控制国家机器的“五权”。
——史晓捷《孙中山治国思想与中国文化的传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权分立主张的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孙中山权力分立思想形成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说“西方所说的三权,中国古已有之”是否妥当,并说明理由。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危急中华地,千里炮声隆。惊落芦沟晓月,仗武势汹汹。我自堂堂华夏,更有文明雄史,奋起九州同。砥柱中流稳,倚剑敢屠龙。
双关捷,百团战,展威风。敌前敌后、南北游击任从容。国际同盟携手,粉碎黄粱美梦,梦断听丧钟。试看乌云散,日照漫天红。
——盛晓虎《水调歌头·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
(1)“惊落芦沟晓月,仗武势汹汹”是指什么?“奋起九州同”有何含义?请用史实证明。
(2)请列举“国际同盟携手,粉碎黄粱美梦”的史实两例。你认为在当前我们纪念抗战胜利有何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