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整个社会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政治方面,各国普遍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各国实行“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一方面为监察制度的萌芽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变革也在政治上滋长了严重的不法行为和腐败现象,检举和纠察官僚已十分迫切和必要。自春秋以来,人们已开始认识到“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彰)也。”墨子认为“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法家则明确提出“以法治吏”,主张打破“刑不上大夫”的旧观念,实行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事断于法”原则。诸子百家的治国治官理论,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阐明了惩官治吏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摘编自曹春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二  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虽然它仍然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定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
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我国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监察制度建立和发展的积极作用。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明清时期科技的衰落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重农抑商政策,就是代表土地资本的统治阶级,用以维持封建势力的唯一方法。中国历史,自秦汉以至民国成立,其间每当更迭朝代的时候,便有所谓“群雄并起”,这种“群雄”,就是封建的割据之代表人物,他们都是些狡黠者,利用朝代更迭人民骚动的时机,来攫取统治阶级的地位,以保持地主阶级宰割天下的局势。所以朝代只管更迭,却依旧不曾脱离封建社会,而走入到另一个阶段上面去。但是,为什么不能脱离封建社会呢?最简单的答案,就是:因为中国的产业没有发达。产业没有发达,所以即令有势力雄厚的商业资本,其力量也不足以摇动封建社会的秩序,却不能代替土地资本,而使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走到另一个阶段上面去。一部二十四史的政权推移,翻来覆去,都不能跳出封建社会的圈子外面,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此。
——杨东莼:《中国文化史大纲》
材料二大量贵金属经过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被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16世纪的政治经济学专家们针对这个时期提出了一套“国富”理论。他们认为这个理论没有任何瑕疵,并且可以给他们本国带来最大限度的利益。他们认为,只有黄金和白银才是最实际的财富……重商主义将财富的价值无限扩大,而对于普通人来讲,成为“有钱人”则成为其毕生的追求。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像外科手术技术和时尚潮流一样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就我所知,到了19世纪,重商主义被摒弃,迎来了开放与竞争并重的自由经济体系。
——(美)房龙:《人类的故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当时中西商业政策的不同并分析这一不同背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经济政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袁总统之为人,……综言之,则新智识与道德之不备而已,故不能利用其长于极善之域,而反以济恶。既自顾手执政权者十余年,天下之大、变故之繁,无不为其牢笼而宰御,则益骄视一切,以为天下事不过如此。于是其手段日以老辣,其执行益以勇往,乃至举中国之人物为供奔走,尽中国国家之所有,供其政治演剧之材料。某今敢断言于此,长此不变以终古,袁总统者,在世界历史上,虽永不失为中国怪杰之资格,而在吾民国历史上,终将为亡国之罪魁。
——黄远庸《少年中国之自白》
材料二……对政治人物,与其追究其道德,不如认真关注他在制度建设上的取向和作为,那才是影响深远的东西。袁世凯孤身一人在朝鲜与日本交涉,在晚清宪政改革中敢为天下先。……一人敌一国:袁世凯数度驻守朝鲜凡十二年,在越来越困难的境地中,他有胆有识,有智有勇,竭力维护了大中国的利益。
——史学家袁伟时
材料三不要相信罗马是可以一天建造出来的。也不要相信民初的悲剧是有一个特别“孬”的人直接造成的,以为历史上没这个人就一切OK了。试想,如果20世纪最初几年,“群体”没有立宪的思潮,袁世凯不会贸然去充当那个“立宪派领袖”。如果1911年,大半个中国的“群体”都不想试试共和,他也不会说:“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 如果1915年秋,“群体”没有厌倦了共和的吵吵闹闹,想“老主子”了,袁大总统也不会去打造那把龙椅,“洪宪”一回。 说得明白点儿,民初的那些事儿和任何个人都没多大关系,全在那时的社会。
——张社生著《绝版袁世凯》(2010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黄远庸和袁伟时对袁世凯评价的不同观点及理由。
(2)你是否赞成材料三中作者对袁世凯的评价,请说明理由。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诺贝尔和平奖是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1978年,埃及总统萨达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94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以色列总理拉宾和巴勒斯坦总统阿拉法特。
——百度百科
材料二 1997年美国国家安委会发表声明:“要实现中东地区的全面和平,就要确保以色列的安全与幸福。这些都是美国的中东利益所在。”
——《中东黑血:地缘政治视野下的中东》
材料三哈马斯(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简称)制造了一系列针对以色列的自杀式爆炸事件。作为报复,以色列对哈马斯实施了“定点清除”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使哈马斯遭受重创。
——2008年12月28日腾讯网新闻背景: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萨达特、阿拉法特和拉宾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巴以和平难以实现的主要因素。你认为应该如何推进中东和平进程。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目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日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及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理想统治方式,并分析民本思想的内涵。(2分,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本质区别,并简析民主思想在近代中国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政府应该保护各人的私有财产,保护……地主土地的私有,号召逃跑的地主……去经营他们的土地。由农民耕种的逃亡地主的土地,租息自然无法交,但这不能视为农民取得了该地的所有权,待地主返回时,仍然可以管理他们的土地。……实行一些改善民众生活的政策……是完全必要的。……但在乡村中,对于最高租额的规定,佃农土地永佃权之保障,以及八小时工作与最低工资额的规定等,暂时都是无法执行的。……应该切实避免采用斗争手段,应该采用协商调解及仲裁的方式为主,去达到群众要求的被承认,去达到工农群众与地主资本家双方的同意与妥协。
——刘少奇《关于抗日游击战争中的政策问题》
材料二各地党委……要坚决拥护农民一切正当的主张和正义的行动。批准农民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的土地……坚决拥护群众从……斗争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必须完全执行群众路线,酝酿成熟,真正发动群众,由群众自己动手来解决土地问题,绝对禁止使用反群众路线的命令主义,包办代替及恩赐等办法来解决土地问题。
——1946年5月4日《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土地改革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土地改革的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