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提出下列理论与观点的先后顺序是( )
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中国革命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④要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A.③②①④ | B.③④②① | C.②③④① | D.③②④① |
宋儒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认为知识及做人的“源头活水”是
A.诚敬存之 | B.读圣贤书 | C.发明本心 | D.端坐澄心 |
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 B.中西文化的交融性 |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 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已十分明显。就文学而论,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如南方的诗歌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感.下列文学现象,最能说明南方文学这一特点的是
A.《论语》 | B.《逍遥游》 | C.《诗经》 | D.《离骚》 |
《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尚书·周书·泰誓上》:“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方物之灵。”《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述材料共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民本思想 | B.天人感应 | C.人文精神 | D.唯物主义 |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的一句话:“唐宋以来(科举盛行),一旦废止,士才无所用……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与此……充其才力,而使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据此判断,该同学的研究主题应是
A.元杂剧兴盛的根本原因 |
B.科举考试在元代的发展 |
C.社会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
D.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