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俾斯麦接受了李鸿章的拜访。他在总结德国的成功经验时说:“反朝廷是不行的。如果最高层(指皇帝)完全站在您这一方,有许多事情您就可以放手去做。如果不是这样,那您就无能为力。任何臣子都很难反抗统治者的意愿。”这可以从侧面印证当时的德国
A.实行君主专制政体 | B.统治者强烈主张国家统一 |
C.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尖锐 | D.皇帝掌握国家大权 |
“道,未有外乎其心者”“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而已”。结合所学判断,此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A.老子 | B.程颐 |
C.朱熹 | D.陆九渊 |
郭沫若先生曾撰写楹联:“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十六个字称颂的诗人是
A.屈原 | B.杜甫 |
C.王维 | D.李白 |
有学者指出“从汉朝以迄明清,宰相一旦威权既重,组织形态发育成熟,便会蜕变为闲曹,为皇帝身边发育出来的新的宰相机构所取代。以皇权为中心,中国的宰相机构呈现出‘波纹式循环发生’状态。”下列选项不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
A.汉代内外朝制度 | B.汉代察举征辟制 |
C.隋唐三省六部制 | D.宋代设参知政事 |
我国古代有一本教孩子识字的书《急就篇》,列出了165个姓字,其中包括:程忠信、桓贤良、崔孝让、周千秋、邓万岁、师猛虎、冯汉强、焦灭胡等。上述姓字折射出的主流价值观形成于
A.秦朝 | B.汉朝 |
C.唐朝 | D.元朝 |
史学家钱穆把汉代武帝以后的政府称为“士人政府”,他认为:“汉高祖以来一个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素朴的农民政府,现在转变为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有教育有知识的士人政府,不可谓非当时的又一进步。”促使“农民政府”到“士人政府”转变的关键是
A.郡国并行 | B.独尊儒术 |
C.察举取士 | D.士族兴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