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34分,共7小题)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①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
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于郑国,栋也。栋折榱②崩,侨将厌③焉,敢不尽言?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譬如田猎,射御贯④,则能获禽。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
子皮曰:“善哉,虎不敏。吾闻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我,小人也。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我远而慢之。微子之言,吾不知也。他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今而后知不足。自今请,虽吾家,听子而行!”子产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抑心所谓危,亦以告也。”
子皮以为忠,故委政焉。子产是以能为郑国。
(选自《左传》)
[注]①子产,名“侨”。下文中“蔑”即指然明,“虎”即指子皮。②榱cuī,椽子。③厌,同“压”。④贯,同“惯”。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人游于乡校游:游玩 |
B.不如吾闻而药之也药:医治 |
C.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少:年纪轻 |
D.微子之言,吾不知也微:不是 |
下列各组中划线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今吾子爱人则以政/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 |
B.使夫往而学焉/或植杖而芸籽 |
C.抑心所谓危,亦以告也/园日涉以成趣 |
D.其谁敢求爱于子/山原旷其盈视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产不同意毁乡校,是因为他认为人们到乡校议论执政的好坏,有利于执政者改进提高,也有利于老百姓宣泄他们的情绪。 |
B.尹何很老实,深得子皮喜欢。子皮认为尹何不会背叛自己,想派尹何治理封邑。 |
C.子产认为子皮该派尹何去学习美锦制作,这样对尹何可能更合适。 |
D.子产善于通过比喻来说明执政的道理,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生动化,表现出很高的水平。 |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我远而慢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线部分断句。(划线处不得超过6次,3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选自《礼记·大学》)
【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高适,字达夫,沧州渤海人。少落魄,不治生事。客梁、宋间,宋州刺史张九皋奇之,举有道科中第。调封丘尉,不得志,去。客河西,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表为左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
禄山乱,召翰讨贼,即拜适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翰守潼关。翰败,帝问群臣策安出,适请竭禁中之宝藏募死士抗贼,未为晚。不省。天子西幸适走间道及帝于河池因言翰忠义有素而病夺其明乃至荒踣。监军诸将不恤军务,以倡优蒲簺相娱乐,浑、陇武士饭粝米日不厌,而责死战,其败固宜。又鱼炅、何履光、赵国珍屯南阳,而一二中人监军更用事,是能取胜哉?臣数为杨国忠言之,不肯听。故陛下有今日行,未足深耻。”帝颔之。
俄迁侍御史,擢谏议大夫,负气敢言,权近侧目。帝以诸王分镇,适盛言不可。俄而永王叛,肃宗雅闻之,召与计事,因判言王且败,不足忧。帝奇之,除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诏与江东韦陟、淮西来瑱率师会安陆。方济师而王败。李辅国恶其才,数短毁之,下除太子少詹事。
永泰元年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
适尚节义,语王霸衮衮不厌。遭时多难,以功名自许,而言浮其术,不为搢绅所推。然政宽简,所莅,人便之。年五十始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其诒书贺兰进明,使救梁、宋以亲诸军,与许叔冀书,令释憾;未度淮,移檄将校,绝永王,俾各自白。君子以为义而知变。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表为左骁卫兵曹参军表:表彰 |
B.而一二中人监军更用事用事:掌权 |
C.负气敢言,权近侧目侧目:畏惧 |
D.李辅国恶其才,数短毁之数:屡次 |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西幸/适走/间道及帝/于河池因言/翰忠义有素/而病夺其明/乃至荒踣 |
B.天子西幸/适走间道及帝于河池/因言/翰忠义有素/而病夺其明/乃至荒踣 |
C.天子西幸/适走/间道及帝于河池因言/翰忠义有素/而病夺其明/乃至荒踣 |
D.天子西幸/适走间道及帝于河池/因言翰忠义有素而病/夺其明/乃至荒踣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适年轻时候潦倒失意,不置办家产。后来得到张九皋赏识推举他参加科举,考中后调任封丘尉,他不满意离开,后在哥舒翰营中做掌书记。 |
B.永王叛乱,肃宗早就听说高适有才,于是召见他一起商议大事,这时高适就断言永王将要失败,肃宗觉得他是一个奇才,因此授予高适太子少詹事。 |
C.高适崇尚气节道义,喜欢滔滔不绝地谈论王霸大业。一生以建功立业作为理想追求,但实际能力不足以实现理想,因此,不被官员们所推重。 |
D.永王谋反,高适曾写信给将校,让他们与永王断绝联系,以澄清自己。所以当时有些人认为他明白道义,了解时局。 |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浑、陇武士饭粝米日不厌,而责死战,其败固宜。
(2)然政宽简,所莅,人便之。年五十始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
【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及善,洺州邯郸人。父君愕,有沉谋。高祖入关,率军与君廓偕来,拜君愕大将军,封新兴县公,累迁左武卫将军。从太宗征辽,领左屯营兵,与高丽战驻跸山,死于阵,赠左卫大将军、幽州都督、邢国公,陪葬昭陵。
及善以父死事,授朝散大夫,袭邢国公爵。皇太子弘立,擢及善左奉裕率。太子宴于宫,命宫臣掷倒,及善辞曰;“殿下自有优人,臣苟奉令,非羽翼之美。”太子谢之。高宗闻,赐绢百匹。除右千牛卫将军,帝曰:“以尔忠谨,故擢三品要职。群臣非搜辟,不得至朕所。尔佩大横刀在朕侧,亦知此官贵乎?”病免。召为卫尉卿。垂拱中,历司属卿。山东饥,诏为巡抚赈给使。拜春官尚书。出为秦州都督、益州长史,加光禄大夫,以老病致仕。
神功元年,契丹扰山东,擢魏州刺史,武后劳曰:“逆虏盗边,公虽病,可与妻子行,日三十里,为朕治边,使为屏蔽也。”因延问朝政得失,及善陈治乱所宜,后悦曰:“御寇末也,辅政本也,公不可行。”留拜内史。来俊臣系狱当死,后欲释不诛,及善曰:“俊臣凶狡不道,引亡命,污戮善良,天下疾之。不剿绝元恶,且摇乱胎祸,忧未既也。”后纳之。卢陵王之还,密赞其谋。既为皇太子,又请出外朝,以安群臣。
及善不甚文而清正自将临事不可夺有大臣节。时二张怙宠,每侍宴,无人臣礼,及善数裁抑之,后不悦曰:“卿年高,不宜侍游燕,但检校阁中。”遂乞骸骨,犹不许,改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卒,年八十二,赠益州大都督,谥曰贞,陪葬乾陵。(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一》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下自有优人优人:艺人 |
B.以老病致仕致仕:辞官 |
C.为朕治边,使为屏蔽也屏蔽:遮挡 |
D.遂乞骸骨乞骸骨:请求辞官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善不甚/文而清正/自将临事/不可夺/有大臣节 |
B.及善不甚文/而清正/自将临事/不可夺/有大臣节 |
C.及善不甚/文而清正自将/临事不可夺/有大臣节 |
D.及善不甚文/而清正自将/临事不可夺/有大臣节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及善因为父亲从太宗征辽,与高丽作战,死于阵前的军功,被授朝散大夫,并袭邢国公爵,后被朝廷器重。 |
B.皇太子李弘在宫中设宴娱乐,命令大臣翻跟头,王及善婉拒,太子道歉并提拔他左奉裕率;高宗听说后,也对他加以赏赐。 |
C.神功元年,契丹侵扰山东,朝廷提拔王及善为魏州刺史,抵御敌寇。王及善陈奏治乱所应实行的策略后留下他并任命他为内史。 |
D.来俊臣系狱当死,武后想不杀他,王及善认为来俊臣胡作非为,滥杀无辜,是祸乱的元凶,必须予以严惩,武后采纳了他的建议。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御寇末也,辅政本也,公不可行
(2)时二张怙宠,每侍宴,无人臣礼,及善数裁抑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唐休璟,京兆始平人也。少以明经擢第。调露中,单于突厥背叛,都督周道务遣休璟将兵击破之于独护山,斩获甚众,超拜丰州司马。
永淳中,突厥围丰州,都督崔智辩战殁。朝议欲罢丰州,徙百姓于灵、夏,休璟以为不可,上书曰:“丰州控河遏贼,实为襟带,自秦、汉已来,列为郡县,田畴良美,尤宜耕牧。隋季丧乱,不能坚守,乃迁徙百姓就宁、庆二州,致使戎羯交侵。贞观之末,始募人以实之,西北一隅,方得宁谧。今若废弃,则河傍之地复为贼有,灵、夏等州人不安业,非国家之利也。”朝廷从其言,丰州复存。
久视元年秋,吐蕃大将麹莽布支率骑数万寇凉州,入自洪源谷,将围昌松县。休璟以数千人往击之,临阵登高,望见贼衣甲鲜盛,谓麾下曰:“自钦陵死赞婆降麹莽布支新知贼兵欲曜威武故其国中贵臣酋豪子弟皆从之人马虽精不习军事吾为诸君取之”乃被甲先登,与贼六战六克,大破之。是后休璟入朝,吐蕃亦遣使来请和,因宴屡觇休璟。则天问其故,对曰:“往岁洪源战时,此将军雄猛无比,杀臣将士甚众,故欲识之。”则天大加叹异。
休璟尤谙练边事,自碣石西逾四镇,绵亘万里,山川要害,皆能记之。长安中,西突厥乌质勒与诸蕃不和,举兵相持,安西道绝,表奏相继。则天令休璟与宰相商度事势,俄顷间草奏,便遣施行。后十余日,安西诸州表请兵马应接,程期一如休璟所画。则天谓休璟曰:“恨用卿晚。”又谓魏元忠及杨再思等曰:“休璟谙练边事,卿等十不当一也。”
寻转太子右庶子,依旧知政事。景龙二年,致仕于家,年力虽衰,进取弥锐。时尚宫贺娄氏颇关预国政,凭附者皆得宠荣,休璟乃为其子娶贺娄氏养女为妻,因以自达。休璟年逾八十,而不知止足,依托求进,为时所讥。(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四十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斩获甚众,超拜丰州司马超:破格 |
B.吐蕃大将麹莽布支率数万寇凉州寇:侵犯 |
C.因宴屡觇休璟觇:拜见 |
D.恨用卿晚恨:遗憾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钦陵死/赞婆降/麹莽布支新知贼兵/欲曜威武/故其国中贵臣酋豪子弟皆从之/人马虽精/不习军事/吾为诸君取之/ |
B.自钦陵死/赞婆降/麹莽布支新知/贼兵欲曜威武/故其国中贵臣酋豪子弟皆从之/人马虽精/不习军事/吾为诸君取之/ |
C.自钦陵死/赞婆降麹莽布支/新知/贼兵欲曜威武/故其国中贵臣酋豪子弟皆从之/人马虽精/不习军事/吾为诸君取之/ |
D.自钦陵死/赞婆降麹莽布支/新知贼兵欲曜威武故/其国中贵臣酋豪子弟皆从之/人马虽精/不习军事/吾为诸君取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休璟文武双全,深受朝廷重用。唐休璟本是一个通晓经学的文士,凭“明经”入仕,但在他为官的生涯中却累战沙场,屡建战功,皇帝很器重。 |
B.唐休璟尤其熟悉边疆防守事务。西突厥等与诸蕃不和,阻断了到安西的通道,武则天要他和宰相商量对策,他在很短时间草草地写出了奏章。 |
C.唐休璟英勇善战,身先士卒。身为主帅的唐休璟在面对精兵强敌的情况下,主动出击,临阵冲杀在前,最终获得胜利;洪源大战,威震吐蕃。 |
D.唐休璟在晚年非常贪恋权位。年八十却仍不知足,还想任官,为加官晋级,还为儿子娶显贵人家的养女为妻,结果受到世人讥笑,声誉不佳。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隋季丧乱,不能坚守,乃迁徙百姓就宁、庆二州,致使戎羯交侵。
(2)景龙二年,致仕于家,年力虽衰,进取弥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谏逐客书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人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问,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过:错 |
B.而陛下说之,何也说:说到,提及 |
C.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让:推辞,抛弃 |
D.藉寇兵而赍盗粮赍:给予,送给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②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
B.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②损民以益仇 |
C.①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②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
D.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认为,从前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和秦昭王四位君主都依靠客卿,使秦国富裕强大。以此看来,客卿并没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 |
B.文章指出,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用,那么不是秦国出产的器物也不能用,甚至连江南的金锡、西蜀的丹青也不能用了。 |
C.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宾客、把兵器和粮食给予寇盗,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 |
D.李斯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道理劝说秦王,希望他不要赶走客卿,而加多敌国的力量。 |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2)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秦王最终“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联系作品,谈谈李斯是怎样使秦王收回成命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木先生传
[清]程晋芳
先生姓吴氏,讳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全椒人。世望族,科第仕宦多显者。先生生而颖异,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稍长,补学官弟子员①。袭父祖业,有二万余金。素不习治生,性复豪上,遇贫即施,偕文士辈往还,饮酒歌呼穷日夜,不数年而产尽矣。
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②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乃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环堵萧然,拥故书数十册,日夕自娱。窘极,则以书易米。
其学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成,夙构者莫之为胜。辛酉、壬戌间,延至余家,与研诗赋,相赠答,惬意无间。而性不耐久客,不数月,别去。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独嫉时文③士如仇,其尤工者,则尤嫉之。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缘此,所遇益穷。
岁甲戌,与余遇于扬州,知余益贫,执余手以泣曰:“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处也,奈何?”余返淮,将解缆,先生登船言别,指新月谓余曰:“与子别,后会不可期。即景悢悢④,欲构句相赠,而涩于思,当俟异日耳。”时十月七日也,又七日而先生殁矣。盖享年五十有四。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五十卷,穷极文士情态,人争传写之。
余生平交友,莫贫于敏轩。抵淮访余,检其橐⑤,笔砚都无。余曰:“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敏轩笑曰:“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其流风余韵,足以掩映一时。
(节选自《勉行堂文集》卷六)
【注】①弟子员:明清称县学生员为弟子员。②博学鸿词:科举考试的一种名目。③时文:明清时指八股文。④悢悢(liàng):悲伤。⑤橐(tuó):盛物的袋子。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不习治生治:经营 |
B.辛酉、壬戌间,延至余家延:推迟 |
C.当俟异日耳俟:等待 |
D.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烦:担心 |
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吴敬梓“流风余韵”的一组是()
①窘极,则以书易米②夙构者莫之为胜
③饮酒歌呼穷日夜④此境不易处也,奈何
⑤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⑥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
A.①④⑥ | B.②③④ | C.①②⑤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木先生即吴敬梓,本文写他生性聪慧,祖业富裕,为人豪爽,又不愿参加科举以致更加穷困的故事。 |
B.文木先生因不满巡抚推荐自己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竟不去参加廷试,乃至从此终生不应科举。 |
C.吴敬梓非常痛恨写八股文的读书人,但他平生又非常爱才,见到有才能的读书人,就想举荐提携他,唯恐来不及。 |
D.吴敬梓模仿唐人小说创作而成的《儒林外史》,写尽了文士们的性情状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
译文:
(2)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
译文:
(3)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译文:
(4)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译文:
(5)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