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
谒从文墓
马笑泉
不惮于三百里车途的劳顿,披一路风尘,先生,我来到了您的面前。
沱江的水是有些浊了。跟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大多数河流一样,它正逐步丧失清澈澄明的本相。对面稀疏的几架吊脚楼,破旧而灰暗,如同瘦黑的小脚女人,可怜地站在江边;被更多群涌而出的水泥楼房围困着,愈发显出坚持的零丁与困窘来。没有《边城》里古朴坚实的船,没有黄永玉笔下红焰一样燃烧的花,没有彩蝶般斑斓的苗装,没有天真无邪的翠翠的容颜。那个心中形成的幻象,就如同一只由无数精美碎瓷片小心翼翼合成的绝世无双的花瓶,在突如其来的一瞬间碎了。我也由此回到了现实中,呆立许久,才开悟似地轻笑一声:先生,真正的边城,已被您用醇厚优美的文字,极艺术地保存下来。
上去吧!台阶是顺坡砌的,陡陡地盘着。走这样的路,头自然是低着的,脚步也有意无意中放轻放慢。是的,以这样谦恭安静的姿态走近您,在我,是一种必然。在您,是一种应得。想想吧,读《边城》的那些时候,心中是怎样盈满一种几乎接近绝望的感伤的:那么清的意境,那么醇的氛围,水墨一般行云流水地渲染开来;那不可企及之美,象一位不可追求的遗世独立的佳人,令人因无望而生不尽的惆怅和无穷的感伤。先生,您只有小学五年纪的学历,却贡献出了汉语文学中的神品。
路往右一斜,又往左一甩,终于有方小小平地了。一块碑十分劲挺地闯进眼帘,上面的草书豪迈不拘: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这当然是您那位机锋百出,堪称一代鬼才的表侄儿黄永玉所题了。永玉先生自称湘西老刁民,戏王侯,弄公卿,其锋芒毕露跟您的慈和看似大不一样,但骨子里那种至情至性倔强进取,却是一脉相承的。想当年您怀抱文学的梦想孤身入京,一段时间困顿潦倒几乎冻饿而死,令郁达夫大为感叹地写下《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但您硬是咬紧牙关挺过来了,不但挺过来,而且以绝大的天才和不拔的坚韧渐渐打开局面。这里要感谢徐志摩先生。当时如果没有这位诗界明星的关照和提携,也许,我们本就单薄的现代文学史,将会损失“湘西”这至为精美的一页。
再往上去,台阶渐陡,两旁草木极宁静地护持着一种平和清静氛围。先生,您一步一步引导我上升,而我终于来到您的面前。一大块天生彩石,浑然古朴,深深扎进湘西的泥土。您栖身其下,已与大地溶为一体。您已不在,而又无处不在。石头上镶着碧色的字,是您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理解“人”。是的,您的一生,都是在召唤着一个人所应有的善与真,并由此而获得了美。正如您所说,您毕生只想在一片苍凉废墟上修筑一些希腊式的关于人性的小庙。于是便有了《湘西》,有了《从文自传》,有了《月下小景》,最后上升为神奇的《边城》。也许在一些人眼中,您仅仅是一个营造世外桃源的田园诗人,可只要深入您那些像湘西一样深重质厚的文字,是任谁也会感受到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啊!
不禁想起鲁迅。他老人家东方式的悲天悯人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怀抱,其实是和您同出一源。
先生,其实我还远没有领悟您的精神和苦心。当我久久凝视时,您可在满刻沧桑中面露慈和微笑看我?您可以温文质朴的声调给我一次神光天降的点悟?而我终将告别而且远去。且让我扶此石留影纪念罢,并由此深记:大师就是那种,即使躺在你脚下,也一再提升着你的人。
(原载《散文》2001年第12期)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读《边城》的时候,作者会产生“一种几乎接近绝望的伤感”,是说读完《边城》后人们会意志消沉,使人对现实有一种绝望的伤感。 |
B.从文中可以看出,翠翠是沈从文先生作品中塑造的人物,这个人物的性格符合作者的审美旨趣。 |
C.“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理解‘人’”,这句话表明沈从文先生充满自信,个性张扬。 |
D.从“沱江的水是有些浊了”可以看出,作者对边城目前的自然环境的状况甚为不满,借此引发人们对包括环保问题在内的诸多问题的思考。 |
E、“也许,我们本就单薄的现代文学史,将会损失‘湘西’这至为精美的一页”,是对沈从文先生在现代文学史上地位的肯定,也是对其贡献的赞美。第一段中,作者写“心中形成的幻象”和现实的差距,作用是什么?
第四段中,作者认为沈从文“不仅仅是一个营造世外桃源的田园诗人”,为什么?
这是一篇赞美追悼沈从文先生的文章,综观全文,你认为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颂扬沈从文先生的?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的梦想是什么——假如有中国梦的话。事实上中国是多梦的,但什么是“中国梦”,却是个困难而尴尬的问题。在这里我们愿意讨论一个使中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的梦想,这就是百年来的“现代化”梦想。现代化梦想本身并不奇特,但落实在中国身上却成为一个沉重的梦。这个梦想本身就具有自相矛盾的性质,一方面,现代化梦想不是一个中国梦,而是一个西方概念,在文化和精神上说,现代化就是去中国化,现代化梦想就是对中国传统的否定,按照东方学的逻辑,中国的现代化梦想就是要把中国变成西方;另一方面,现代化梦想又是百年来几乎全部中国人的共同梦想,按照中国的“民心所向”原则,中国人人喜欢的就是中国的梦想,而且,中国所以选择现代化梦想又是因为只有一个现代化的中国才能够反抗和摆脱西方的霸权支配,就是说,只有把中国变成西方才能够抵抗西方而重新成为中国。
中国的现代化梦想甚至还有更复杂的性质,中国在构思“中国式的西方”时往往希望能够综合西方各种现代化模式的优点,而且还特别希望能够综合中西文化的优点,在这两种超级综合的原则指导下,中国的现代化梦想就总是重新创作了的“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在把中国变成西方的同时就是把“西方”改造得似是而非,貌合神离。以中国方式重新创作过的中国现代梦想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不能理解“中国的现代化”在中国的实践中是一个灵活多变的概念,就不能理解中国。
中国现代化梦想的第一理由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的经验,因此中国现代化梦想的第一要求就是要变成在物质上强大的中国,这一基本要求一直到今天仍然是首要的要求。当然,“强大”不仅要求物质强大而且还要求精神强大,但在“精神强大”方面却有不同意见,许多中国人相信中国传统精神即使不是最好的也是足够好的,于是把现代化梦想局限于物质现代化;但有至少同样多的人认为需要精神的现代化,否则物质的现代化也不可能成功发展,至少不可能被正确地使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物质现代化在改变社会的时候并不仅仅是改变了物质水平,而是同时改变了精神风格,因为物质从来都不单纯是物质,而同时也是一种精神风格,一种迷恋物质生活的精神,于是,由物质直接扶植的现代化精神就比传统精神更有力量,这一点决定了中国传统精神的不利地位,以至于中国传统在谋生存的时候也要去迎合西方的观念。关于中国的现代化的梦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化梦想不是一个中国梦,而是一个西方概念。 |
B.中国的现代化梦想就是要把中国变成西方。 |
C.现代化梦想是百年来全部中国人的共同梦想。 |
D.中国现代化梦想的意义在于反抗和摆脱西方的霸权支配。 |
中国人在实践现代化的过程中没有
A.综合西方各种现代化模式的优点。 | B.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 |
C.把中国变得非中非西。 | D.现成的模式可供选用。 |
下列各项属于作者观点的是
A.中国的现代化不利于中国传统精神的生存发展。 |
B.中国传统精神虽好但不利于中国现代化的实践。 |
C.中国的现代化梦想主要是要求物质现代化。 |
D.没有精神的现代化,就没有物质的现代化。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英国科学家发现转基因作物会种下“恶果”,导致田间蝴蝶和蜜蜂数量急剧下降,威胁生态平衡,而且这种破坏效应会通过食物链影响到处于食物链更高层次的动物,如麻雀、灰雀等,甚至还可能沿食物链而上,危及到更多动物甚至人类。
英国政府近年牵头试验了一批转基因冬油菜田。研究者发现,这种转基因作物可能改变田间野草物种的平衡,导致田间蝴蝶和蜜蜂等昆虫的数量急剧下降,而且还威胁到多种动物的生存。研究者们担心,如果转基因生物大规模释放到自然环境中,将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生态灾难,其中包括基因扩散、生长失控、危害其他生物、物种异化和产生病毒等。这一研究结果刊登在权威的英国《自然》杂志上,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转基因产品最明显的优点就是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降低成本,并且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然而,正当科学家们在试验田里忙着扩大转基因作物的成果时,一些转基因的反对派们却不时地找出转基因的种种弊端,这就是“马铃薯事件”和“BT基因玉米事件”。 1999年5月英国的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刊登了美国康奈尔大学副教授约翰·罗西的一篇论文,引起世人的震惊。论文说,研究人员把抗虫害转基因玉米———BT基因玉米的花粉撒在苦苣菜叶上,然后让蝴蝶幼虫啃食这些菜叶。4天之后,有44%的幼虫死亡,活着的幼虫身体较小,而且无精打采。而另一组幼虫啃食撒有普通玉米花粉的菜叶,则未有出现死亡率高或发育不良的现象。论文据此推断,BT转基因玉米花粉含有毒素。BT转基因玉米是为玉米抗病虫害能力而培育的,其培育方法是向玉米种子中植入一种可以有效杀伤危害玉米害虫的基因。一些科学家认为,植入BT基因使玉米能够产生杀伤害虫的物质,从而具有抗虫害能力,但也因此而具有了毒性。这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在动物方面,转基因的生物经过人工改造,比同类的生物更具生存优势。比如,被植入人类生长激素的三文鱼,要比普通的三文鱼大3倍以上,并且生长速度也变快;人们将黑樱桃树从德国移到北美,就灭绝了当地原有的樱桃树;将尼罗河鲈鱼放到非洲的维多利亚湖中,使得湖中原有的鲈鱼大大减少。生态学研究专家很担心,因为有生存优势的转基因生物会在“物竞天择,汰弱留强”的进化过程中,淘汰自然界原有的物种。由此,生态的自然规律被搅乱,生态平衡被打破。
基因污染可能在以下情况发生:附近生长的野生相关植物被转基因作物授粉;邻近农田的非转基因作物被转基因作物授粉;转基因作物在自然条件下存活并发育成为野生的、杂草化的转基因植物;土壤微生物或动物肠道微生物吸收转基因作物后获得外源基因。基因污染之所以非常特殊,非常危险,原因在于,它是世界上惟一一种能够不断增殖、扩散且又无法清除的污染,其潜在的威胁不亚于核扩散。
1.下列不属于基因灾难的一项是()
A.田间蝴蝶和蜜蜂等昆虫的数量急剧下降,而且还威胁到多种动物的生存。
B.转基因生物大规模释放到自然环境中,将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生态灾难,其中包括基因扩散、生长失控、危害其他生物、物种异化和产生病毒等。
C.把BT基因玉米的花粉撒在苦苣菜叶上,然后让蝴蝶幼虫啃食这些菜叶,4天之后,有44%的幼虫死亡,活着的幼虫身体较小,而且无精打采。
D.被植入人类生长激素的三文鱼,要比普通的三文鱼大3倍以上,并且生长速度也变快。
2.对基因污染造成恶果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威胁生态平衡,而且这种破坏效应会通过食物链影响到处于食物链更高层次的动物。
B.有生存优势的转基因生物会在“物竞天择,汰弱留强”的进化过程中,淘汰自然界原有的物种。
C.它是世界上惟一一种能够不断增殖、扩散且又无法清除的污染,其潜在的威胁不亚于核扩散。
D.人们将黑樱桃树从德国移到北美,就灭绝了当地原有的樱桃树;将尼罗河鲈鱼放到非洲的维多利亚湖中,使得湖中原有的鲈鱼大大减少。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基因污染会在以下情况发生:附近生长的野生相关植物被转基因作物授粉;邻近农田的非转基因作物被转基因作物授粉。
B.转基因产品最明显的优点就是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降低成本,并且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但一些科学家认为,这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C.BT转基因玉米是为玉米抗病虫害能力而培育的,可以有效杀伤危害玉米害虫的基因一些科学家认为,植入BT基因使玉米能够产生杀伤害虫的物质,从而具有抗虫害能力,但也因此而具有了毒性
D.转基因作物会种下“恶果”,导致田间蝴蝶和蜜蜂数量急剧下降,威胁生态平衡,而且这种破坏效应还可能沿食物链而上,危及到更多动物甚至人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简字回繁,公众经不起折腾
李振忠
近来,有关恢复使用繁体字的意见引发了广泛争议。中国社科院昨天上午举办的第五次国学研究论坛对此进行了专题讨论。权威专家透露,有关方面将对汉字规范进行新的调整,新规范汉字表将很快公布。
汉字的演化历史由简入繁,又由繁入简。其大体历史进程是这样的:甲骨文时代,汉字相对要简略,因为在龟甲上刻字是个力气活。金文、篆书出现之后,汉字出现了繁化现象,篆书用毛笔书写,有了繁化的书写条件。而当隶书出现之后,实质上是一种书写的简化,起码是由曲笔而偏向直笔,楷书则比隶书更要简化。这是从书写的方法等方面说的。
从以上书法演进的过程可以看出,古人并没有刻意排斥繁,也没有过于排斥简,而是随着书写材料、书写工具以及文化需要而演进的,只要是科学的、合理的,合乎文化需要的、合乎民众需要的,就应当大力推行。这与当初出现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是一个道理。同理,对待今天的汉字演变过程,也没有必要在繁简之间进行不必要的反复折腾。
汉字简化的过程,并非只是书斋里的产物,而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这一点人们可以从唐宋明清诸代古人书法原件中得到认证。一些现在流行的简化字,早已经在文人甚至官方文书当中通行,此部分汉字简化只是将这些古人创造的简化字固定化。当然,简化字还有民间流传使用的一部分,也被汉字简化的过程拿来固定。因此说,汉字简化并非拍脑门工程,而是有其时代的需要、文化的需要。并且,实事求是地讲,汉字简化给当代中国带来了一场文字革命,其具体的好处并不仅仅限于好记好认。
孔乙己会写四种不同的“回”字,从这一点上看,繁体字本身就有一个需要简化的过程。不仅“回”字有四种不同的写法,众多的繁体字的异体字甚至比回字的四种还要多,因此说,见繁就喜,见简就恼,本身就不够科学。
登载此消息的网络调查显示,60.4%的网友反对由简回繁,3.8%认为不好说,可见大多数民众认可简化字。但是,35.8%的复繁派的声音之大也不可小觑,这告诉有关文字专家,对于此等关系文化根基的大问题,切不可盲目从事。汉字回繁,文化经不起折腾,民众经不起折腾。
(选自2009年4月《扬子晚报》)
1.下列关于“简字回繁”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目前,有关恢复使用繁体字的意见引发了广泛争议,但大多数网友却反对汉字由简回繁。
B.中国社科院已在第五次国学研究论坛上对恢复使用繁体字的意见进行了专题讨论。“简字回繁”的汉字表将很快公布。
C.汉字回繁,文化经不起折腾,民众经不起折腾,所以我们要谨慎处之。
D.目前虽有35.8%的复繁派的声音,但“简字回繁”是关系文化根基的大问题,我们不应盲目从事。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字的演化历史大体经历了一个由简入繁,又由繁入简的过程。
B.汉字简化的过程,其实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这一点人们可以从唐宋明清诸代古人书法原件中得到认证。
C.汉字的简化因其好记好认,所以给当代中国带来了一场文字革命。
D.不仅“回”字有四种不同的写法,众多的繁体字的异体字甚至比回字的四种还要多,因此繁体字本身就有一个需要简化的过程。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在龟甲上刻字是个力气活,所以甲骨文时代,汉字相对要简略些。
B.古人并没有刻意排斥汉字的繁或简,认为只要是科学的、合理的、合乎文化需要的、合乎民众需要的,就应当大力推行。
C.在唐宋明清时代,一些现在流行的简化字,早已经在文人甚至官方文书当中通行了。
D.从书写的方法这一方面来说的,当隶书出现之后,实质上是一种书写的简化,起码是由曲笔而偏向直笔,楷书则比隶书更要简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贝聿铭:创造令人震惊的美
“人生并不长,我的原则是,只做自己认为美丽的事,创造出有震惊的效果的美感”。
美,是建筑设计师贝聿铭的至上追求。2006年10月6日,他的封刀之作苏州博物馆正式开馆,90岁的他亲昵地称它为“我最亲爱的小女儿”。
他迄今设计了70多件作品,其中文化建筑占到绝大部分,这些作品往往从选址之初就开始引发争议,但最后,贝聿铭总能以建筑之美让批评者收声。
“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建筑,注释人生。真正想赚钱的业主不会请我,真正有眼光的人并不多。”老人给年轻设计师的忠告是,“评论并不是最重要的,要坚持走自己的路。”
人们称贝聿铭为建筑设计界的“奇才”、“现代派设计大师”。
与这些光荣纠缠在一起的,是业内外的争议,乃至抨击。在这方面,他是很有资本给年轻人上一课的。
“建筑不是画画,你可以不看,它总是站在那儿,旁人看不顺眼,免不了有批评。所以说,建筑师脸皮要厚一点。”
卢浮宫外的金字塔入口是贝聿铭最具影响力,同时也是最具争议性的设计。尽管法国政府为他颁发了奖章,但是人们对这件作品的争论迄今未休。
畅销小说《达芬奇密码》里不止一次拿贝聿铭的设计“开涮”,比如国际刑警组织的侦探驾车请来符号学家兰登,配合调查卢浮宫凶杀案。车子经过卢浮宫,侦探问:“你喜欢我们的金字塔吗?”
兰登皱了皱眉:“密特朗是个很大胆的人。”
其后,兰登与法希一同探访卢浮宫。兰登出于客气,敷衍了一句,“你们的金字塔真宏伟。”法希则毫不客气地说,那是“巴黎脸上的一块疤”。
贝聿铭应密特朗之邀参与卢浮宫重建时,已经64岁。得知他要在卢浮宫外放上一座玻璃金字塔,法国人气昏了,指责这个建筑已经超出了法国人的心智空间,它是一个庞大的、破坏性十足的装置。
“巴黎不要金字塔”、“交出卢浮宫”,对贝聿铭的抨击进而演化成一场运动,贝聿铭回忆说,当时翻译都吓坏了,“几乎没有办法替我翻译我的答辩”。
他们与法国人一起对所有设计方案都进行了论证,结果,“金字塔方案是最简明、最有力的”。
年轻时候做过不少商业建筑的贝聿铭,功成名就之后,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博物馆、音乐厅、名人堂这类文化建筑的设计上。
“我尤其喜欢年轻人来看我的博物馆,人越多我越开心,所以我常常到以前做过的博物馆溜达,看看观众里面年轻人多不多,因为将来是他们的世界。”
苏州博物馆则有大隐隐于市的气度。贝聿铭将馆址选在拙政园、狮子林和忠王府旁边,很多人认为,这座全新的博物馆将破坏原有建筑的和谐,损害古建筑群的完整性。
贝聿铭没理会这些指责,“这是设计生涯中最大的挑战,但是我不会改变我的设计初衷。”从前期筹备到后期建设,他先后8次亲抵苏州,为博物馆制订了“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通过借景与映衬,使得新旧园景笔断意连,最终赢得了肯定。
年轻时做过不少先锋设计的他,晚年时越来越多地展现出复古和传统的风格,他的解释是,“建筑不是服装,不可以赶时髦。建起来以后,不能说明年不流行了就立刻拆掉”。
但他也不愿意人们说他保守,“我从来不把自己定位成古典或者现代派,我相当多的作品都是西式建筑,但在设计方面我力争把古典和创新相结合,并且摸索新路改进自己的风格。”
为达到最理想的设计风格,他宣布不参加任何形式的竞标。“建筑师不能对人说:‘请我吧!’自己的实力是最好的说服工具。怎么表现你的实力?那么就要敢于选择,敢于放弃,决定了的事情,就要有信心进行下去。”从本文看,贝聿铭关于建筑设计的理念主要有哪些?
贝聿铭说“建筑师脸皮要厚一点”,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贝聿铭迄今设计了70多件作品,作者为什么只选择了卢浮宫外的金字塔入口和苏州博物馆两件设计来写?
真实性是人物传记的基本特点,本文在说明卢浮宫外的金字塔入口是贝聿铭最具争议性的设计时,却选用畅销小说《达芬奇密码》中人物的评价,这样写符合传记的基本特点吗?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从仿真到逼真:转瞬显现导演创意
陈 磊
①数千白衣武者将太极拳打得行云流水、整齐划一;2008个长衣武士击缶传歌,通过拍击精准地显示着倒计时;897块活字印刷字盘快速排列变化出不同字体的“和”字……在总计两万人的表演现场,每0.04秒就会发出一个动作指挥口令。当你被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些精彩表演深深感染时,也许不知道,在张艺谋等导演背后还有个“科技参谋”——“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全景式智能仿真编排系统”(简称“仿真编排系统”),它实现了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
②“导演只要说出自己创意,科研人员将具体参数输入系统,电脑上就会呈现出和真人表演同样逼真的效果。它还能实时漫游,也就是说能展示任意不同角度的镜头画面,帮助导演随时调整预案。”该项目负责人、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丁刚毅介绍说,这次表演全面系统地采用数字表演和仿真技术,如果靠想象或真人反复排练来调整表演方案,难度和效果可想而知。
③系统用途之一是智能化确定参演人数,在此之前,由于排练等动态复杂因素,没人能说出一个方案需要多少人,导演们也常为此争执,现在用软件一排,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在“星光”表演中,导演最初估计要5000人,计算机根据衣服、人体厚度、图形范围、人与人间距等各种因素,进行智能填充及分布,得出最优方案,建议2369人参演。起初,大家对这套系统还不太信任,排练击缶时找来800人现场排练,结果发现和计算机的结果几乎没有出入。
④最令人惊叹的是,开幕式击缶和活字印刷表演如何让上千名表演者的动作如同机器一样准确无误、毫厘不差?科研人员张龙飞道出了其中的奥秘:每个演员都有制胜法宝------
一张口令表。系统通过自动化确定演员站位,给每个人设定坐标并分区编号,电脑根据站位数据确定灯光动画效果,同时,根据呈现出的三维效果视频,自动化分配各个站位的演员动作,每0.5秒出一张数据图,演员只要拿着动作口令表,在指定时间内完成自己的动作就行了。
⑤导演想法多,创意新,还随时变化,作为“技术参谋”,这套系统实现了全程贴身服务。仿真编排系统还能通过实时捕捉采集动作,实现大规模群体表演动作预演和多媒体交互指挥,并利用信息管理技术,实现演出流程、演出人员、服装道具、实施进度管理和参演团队集结调度等。这些技术都成功地应用于彩排指挥、2016人太极表演、万人代表团入场仿真等重要环节。开闭幕式工作部部长张和平曾感慨:“这就是科技奥运!”
⑥“该仿真系统能够把一个模糊创意变成可操作、可执行的方案,把创意、排练方案、呈现形式甚至服装道具等信息管理都融合在一起,利用平台系统综合考虑解决。”丁刚毅说,这是国内首次全面系统地应用仿真技术解决大规模的广场文艺演出,实现了硬件软件与导演创作规律融合。通过这次尝试摸索出大型文艺演出导演创意编排的技术需求,利用人群仿真,探索开发出能实时渲染的仿真系统,同时还形成了奥运会后续大型文艺表演管理指挥的技术原型系统。
⑦谈到应用前景,丁刚毅非常乐观:“除了大型文艺表演,该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动画制作、影视特效、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据他透露,目前北京理工大学研发的系统可以实现3万人的实时模拟,以后计划实现到10万人的规模。除了服务于奥运会,这套系统还可以在重大广场仪式活动及今后实战演习、反恐等领域中使用。
(选自《科技日报》2008年8月20日)以下对“全景式智能仿真编排系统”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能够智能化确定参演人数,自动化确定演员站位和自动化分配各站位的演员动作。 |
B.它能够通过实时捕捉采集动作、实现大规模群体表演动作预演和多媒体交互指挥。 |
C.它充分利用了信息管理技术,实现从演出流程、演出人员到服装道具、实施进度管理以及参演团队集结调度,等等。 |
D.它能实时漫游,即采用数字表演和仿真技术,可展示真人排练的任意不同角度的镜头画面,帮助导演随时调整预案。 |
下列各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全面系统地采用数字表演和仿真技术,并没有靠想象或采用真人反复排练,这样大大提高了效率。 |
B.科研人员将能够体现导演创意的具体参数输入全景式智能仿真编排系统,电脑上就会呈现出和真人同样逼真的效果。 |
C.仿真编排系统能够进行智能填充及分布衣服、人体厚度、图形范围、人与人间距等各种因素,建议2369人参演“星光”。 |
D.导演和科研人员利用仿真编排系统在现场指挥北京奥运会彩排、2016人太极表演、万人代表团入场仿真等重要环节。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大型文艺表演上,仿真编排系统技术具有重要作用,而在动画制作、影视特效、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上,该系统作用并不是那么大。 |
B.目前北京理工大学研发的全景式智能仿真编排系统可以实现3万人的实时模拟。因此,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实现我们所需要的任意规模。 |
C.科研人员利用仿真编排系统计算,认为排练“击缶”需要800人,现场发现和计算机的结果几乎没有出入,由此可知仿真系统计算比实际情况还准。 |
D.仿真编排系统在北京奥运会上的尝试,使科研人员开发出能实时渲染的仿真系统,与此同时,还形成大型文艺表演管理指挥的技术原型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