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
雾
雾是一种常见的气象。秋冬时节,当低层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低层大气中出现的水汽凝结物悬浮在空中,并使能见度的水平距离小于1千米,气象学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
雾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空气中能容纳一定量的水汽,气温越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越多,反之越少。白天的温度一般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到了夜晚,地面热量的散失,使地面温度下降,同时影响接近地面的空气层,使空气的温度也降低,当温度低到空气不能容纳原先所有的水汽时,过剩的水汽便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浮游在近地面的大气中,雾就形成了。
大雾天气对交通影响很大。在大雾天气,飞机不能起飞和着陆,汽车、船舶等也因能见度低而容易发生交通事故。雾对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危害。如果连续数天大雾,将使农作物缺乏光照,进而影响生长,诱发病害。如小麦抽穗时遇上连续3天以上的大雾,就容易引起赤霉病。雾对人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危害。据测定,雾滴中含有的对人体有害的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物质的比例,比通常的大气滴高出几十倍。人们如果在雾中活动,就会吸入雾中的这些有害物质,从而可能诱发或加重气管炎、咽喉炎、结膜炎等诸多疾病。
既然雾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它呢?
针对雾形成的过程,我们可以进行人工消雾。所谓人工消雾就是指用人工影响的方式消除局部区域的雾滴以提高能见度的方法。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一是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二是吸湿法。播撒盐、尿素等吸湿物质颗粒作
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使雾滴在凝结核上凝结成大水滴形成降雨或降雪,从而达到消
除的目的。三是人工搅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的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中空气混合,促使雾滴蒸发消失。2002年12月,陕西就曾通过播撒液态二氧化碳来改变雾的存在,形式,使其变成雪后降落。经过现场勘察,在第一次作业20分钟后,距离作业现场下风方1、2千米处开始降雪,降雪时间持续约3小时。降雪后有效区域能见度由原来的不足20米增加到了300米。
(选文有改动)文章第三段中加着重号的“容易”能否去掉?请说出理由。
文章第三段从哪些方面说明了雾的危害?
文章第五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用自己的话概括雾是怎样形成的?(不超过50字)
(二)课外语段
①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命题所困扰。关于人生价值,关于人间真情等等。心灵的空间里满是楼宇隔绝起来的如壁的冷漠,使我因为这个年龄而丰盈起来的心像一株水仙在沙漠里渐渐枯萎。
②一个午后,校园里播放着一首不知名的美国歌曲,我和几个同学站在一栋楼房的角落里聊天。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为灾区孩子们募捐的纸箱。为了引起过往行人的注意,我们把一组放大的黑白照片贴在一块长幅的红布上。照片上的那些孩子坐在用帐篷搭起的教室里,纯真而渴求的目光齐齐地望着前方。
③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学校西三食堂前的路旁,放着几只超负荷的垃圾箱,我每次拎着饭盒掩鼻而过时,总看到一个老头正专注地用铲子或手翻腾着什么。久而久之,便带着很强的不屑,眼熟了这个蓄着半撮白胡子的可怜的老头。
④我没有在意这个拾垃圾的老头的到来。他佝偻着身子很吃力的背着脏兮兮的尼龙袋从我面前走过。忽然停下来,在那幅红布面前站定,眯着眼仔细地瞧着那组照片,很久很久才从一张移向另一张。我不禁哑然失笑。一旁的伟子拽拽我:“小心点,别不留神让他把捐赠的衣服当作垃圾收跑了!”
⑤我笑笑,低头清理那些或大或小、或新或旧的捐款。突然感觉眼前有什么东西在晃动,我吃惊地抬起头,老头不知何时已来到了我的面前,一只枯黑得像老松树皮的手抖抖地递过来拾元钱。
⑥我惊讶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回过神时,他已把钱放在了桌上,摆摆手,像完成了一个伟大的使命似的微昂着头离开了……
⑦我仍呆呆地站着,望着他佝偻着远去的背影,一股莫名的敬意从心底缓缓流过。这个曾在我眼中渺小而卑微的生命,以它朴实的力量深深震撼了我!
⑧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里,这位或许因为贫困而被人们淡忘了的老人,却用生命里那条流淌着朴实的爱的血脉,尽了许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
⑨心中种种命题忽然有了答案——在我们只知用华丽的文字呼喊爱渐迷失的时候,又有多少真正宝贵的东西被自己不屑地丢掉。老人弓腰拾到的,难道仅仅是我们丢弃的垃圾吗?.请你为文章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文章前面部分多次写“我”对拾垃圾老头的“不屑”,老头的哪些表现令我“不屑”?请简要概括。
.为什么说老人的生命里流淌着的是“朴实的爱的血脉”?
.文中有许多值得品味的句子,请你赏析第④段划横线句子。
.文章开头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结尾又说:“心中种种命题有了答案。请问“我”为什么而“困扰”?“我”找到了什么“答案”?
.老人的善举让“我”产生了“莫名的敬意”,甚至在他远去之后“我”仍然呆呆地站着。如果你是文中的“我”,此时,你最想对老人说什么?
(一)课内阅读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文字的内容。
.画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出了春风什么特点?
.作者将无形无味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又有情,这要得益于调动多种感官,从多个角度去表现。试从语段中选取一个句子进行分析。
.划线的“卖弄”一词的意思是什么?在句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朱自清的《春》最后用“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三个比喻来赞颂春的新、美、力。语文自读课本《翻过那座山》同样安排了“春之美丽”等单元,其中有篇文章,作者也用了三个比喻来写春,把春比作轴画,比作乐曲,比作舞者,这首诗的题目是()
A《春天》B《春风》
C《自然之色》 D《春雨后的上州》
(二)
①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技术评论》杂志日前报道称,一种可以在白天吸收热量、夜晚释放热量,从而减少空调使用的建筑材料将很快在美国上市。
②据介绍,目前大部分建筑物的墙面都要用到石膏板。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国民石膏公司(National Gypsum)正在测试一种含有胶囊物质的新型石膏板,该物质可以通过吸热来给建筑物被动降温。这些胶囊物质由德国化学巨头巴斯夫(BASF)生产,可以加入很多建筑产品中。在欧洲,已经有部分建筑产品用到了巴斯夫的成果。
③巴斯夫生产的胶囊内含有相变材料,即随温度变化而改变形态并能提供潜热的物质,这使得给房屋降温的原理可以与冰块通过融化时吸收热量来帮助饮料降温的原理一样。每个聚合物胶囊里都装有会在室温条件下熔化的固体石蜡,这样它们就能让房间温度在白天基本保持恒定。石蜡在夜间温度凉爽的气候条件下发挥的效果最好,晚上降温后胶囊能重新变硬,从而释放出白天贮存的热量。
④Peter Schossig是德国慕尼黑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的工程师,他的研究小组与巴斯夫合作研发了这种胶囊。他说,在南欧一些国家,这种材料在白天可以吸收足够多的热量,从而节省多达20%的空调电力需求。在北欧,夜间温度更加凉爽,使用这种材料的建筑可能根本就不需要空调。
⑤这一新成果有助于推动建筑业的“绿色”趋势——使用可以保持舒适的室内温度却又无须用电的绿色建筑材料。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的数据,在美国,建筑物大约要消耗掉全国发电量的70%,其中8%属于家庭和办公室的空调用电。目前轻质的建筑材料在美国广泛使用,如木质框架和石膏板。它们能使建筑很快完工,但是这些材料吸收不了多少热量,所以室温在一天中波动很大。
⑥麻省理工学院建筑技术和机械工程学教授Leon Glicksman说,相变材料提供了一条给轻质建筑材料增加蓄热体的途径。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好几个公司试图研发能够利用相变材料特性的被动降温系统,但是他们取得的成果有限,因为很难把新材料加入现有建筑用材中。
⑦巴斯夫是通过将熔化的蜡与热水快速搅拌来获得微胶囊的。由于蜡和水互相排斥,蜡会在水中形成很多微小的蜡滴。当研究者在蜡水混合物中加入丙烯酸前体时,蜡和水之间的斥力使得丙烯酸前体包裹住蜡滴表面。由此得到的湿润的混合物可以被加入制造石膏板的粉末中,或者干燥后加入水泥和灰泥等其他建筑材料中。.新型石膏板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 请根据第⑦段文意,简要概括巴斯夫将新材料加入现有建筑用材的原理。(4分)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4分)
①这样它们就能让房间温度在白天基本保持恒定。
②这一新成果有助于推动建筑业的“绿色”趋势。.新型建筑材料的出现能给社会带来哪些好处?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一)萌芽
在院子里乘凉,看见邻居家一个小男孩吃葡萄时把葡萄核埋在一个装满土的花盆里。起先并不在意,看久了便问:“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
“我想种出葡萄来。”他头都不抬。
“可是葡萄是要用葡萄藤插栽的呀,你这样是种不出来的。”
“我知道。”
“那你干吗还这样做?”我好奇了。
“种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孩子抬起头,眼里注满了希望。
过后,总看见男孩精心地浇水,然后就蹲在花盆前发呆,眼中尽是希望,院子里其他孩子叫他去玩,他也不理。
这天,男孩正蹲在门外,他父亲叫他买酱油,连叫了几声没人应。出来一看,发现男孩呆呆地蹲在花盆前,父亲便说:“你在干什么?叫你都不听见,心到哪里去了?买酱油去!”说着,把钱递给孩子。
过了很久,男孩还没把酱油买回来,父亲慌了,急忙出来。一出门就看见孩子还蹲在门口的花盆前,手里捏着他给的钱。
父亲生气了,走过去一把拉扯着孩子,呵斥道:“你怎么搞的?你蹲着干啥?”
孩子的心思还在花盆里,葡萄核种下很久了,可还是没有发芽,他正在失望。便说:“我在想,这葡萄怎么还不发芽。”
父亲更生气了,大声说:“以前就跟你说过,你这样做没有用,你真是执迷不悟。”说着打了孩子一个耳光,并举起花盆把它摔碎了。男孩看着满地的泥土和碎片哭了。
男孩毕竟还小,沉默了几天后,他恢复了以往的活泼。
一星期后,也是乘凉的时候,我看见一个女孩吃葡萄时也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我想告诉她葡萄藤长不出葡萄,但是还没等我走过去,男孩也看见了,他对女孩说:“你怎么老把葡萄埋在花盆里?”
“我想种出葡萄来。”她头都不抬。
“葡萄是要用葡萄藤插栽的,你这样是种不出来的。”
“我知道。”
“那你干吗还这样做?”我好奇了。
“种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女孩抬起头,眼里注满了希望。
“你这样做真的没有用,我以前也这样做过,没用的。” 男孩摇着头,摆着手,着急地说。
几天后,女孩的花盆里居然长出了嫩嫩的葡萄藤。女孩开心极了,她把院子里的小孩都叫去看,也叫了男孩,但是男孩没去。当一群孩子围着花盆时,男孩一个人躲着流泪了。
我走过去,问道:“你怎么流泪了?”
男孩说:“葡萄藤是她的父亲插下去的,我看见了。”说着,男孩呜呜哭了。
我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现在,我们该怎么做父亲呢?.文章结
尾处写道:“当一群孩子围着花盆时,男孩一个人躲着流泪了。”男孩为什么哭?请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
.这篇文章具有浓浓的寓言色彩,文章以“萌芽”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和用意?
.请你根据全文内容,任选男孩的父亲或女孩的父亲作出恰当的分析与评价。
.以下是关于男孩的两处描写,请根据文意分别指出其表达作用。
①过后,总看见男孩精心地浇水,然后就蹲在花盆前发呆,眼中尽是希望,院子里其他孩子叫他去玩,他也不理。
②“你这样做真的没有用,我以前也这样做过,没用的。” 男孩摇着头,摆着手,着急地说。
(二)让建筑拥有生命
①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建筑业将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它们不再仅仅是一幢幢由无数钢筋和水泥堆砌起来的框架结构,科学家们正在努力赋予它们生命,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生命建筑。
②生命建筑概念是1994年底来自15个国家的科学家在美国讨论时提出的。而在此之前,已有不少科学家在努力研究试验,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如:美国的彼得•弗尔教授把光纤直接埋在建筑材料中作为建筑物的“神经”,通过感知光信号的相对变化特征,来反映建筑物变形和振动的情况;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罗杰斯研究小组,则在建筑物的合成梁中埋植记忆合金(SMA)纤维,由电热控制的SMA纤维能像人的肌肉纤维一样产生形状和张力变化,从而根据建筑物受到的振动改变梁的刚性和自动振动频率,减少振幅,使框架结构的寿命大大延长。
③此外,生命建筑还应具有“大脑”,有自动调节和控制功能,让建筑物内的无数光纤维传感器驱动执行器有条不紊地工作。为此,科学家们为它们设置了一种计算机程序,这个程序模仿一个真实的神经细胞,它能在突发的建筑事故中,具有判断能力,并由神经网络作相应处理;同时,生命建筑还设置了自动适应系统,以便在必要时自动接换各自的传感器,达到防御灾害的目的。
④由于地震和风灾会造成建筑物大幅度震动,导致崩塌摧毁,因此生命建筑有极好的自我保护功能。日本开发成功的智能化主动质量阻尼技术就有显著作用。当地震发生时,生命建筑中的驱动器和控制系统会迅速改变建筑物内的阻尼物的质量,从而改变阻尼物的振动频率,以此来抵消建筑物的震动。美国则研究在地震发生时如何让生命建筑之间能自动伸出自己的驱动阻尼器,并连在一起,就像人在摇晃的船甲板上手拉手一样不易跌倒。至于生命建筑的自我修复,美国科学家已找到了好办法,它的执行元件是充有异丁烯酸中酯粘结剂和硝酸钙抗蚀剂的水管。当生命建筑有裂缝时水管断裂,管内物质流出。形成自愈的混凝土结构。
⑤让建筑拥有生命,这已不是梦想。不久的将来,生命建筑将可能在公路、桥梁上首先实现,从而造福人类社会。.第4段中写道在建筑物中填植充有异丁烯酸中酯粘结剂和硝酸钙抗蚀剂的水管和“智能化主动质量阻尼技术”,其作用是什么?
.根据文意,简要解释“生命建筑”。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1)科学家们为他们设置了一种计算机程序。
(2)以此来抵消建筑物的震动。.“让建筑拥有生命”这一课题于1994年底提出之前,取得了哪些令人振奋的结果?请根据文意分点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