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是一种病毒,它可以引起人患“非典”疾病, 这种病毒是属于一种 病毒,它一般由 和 组成。
这是一位同学写的一份关于探究 “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报告,由于被水浸渍,一些地方字迹已经看不清楚(题目中画横线处),请将它补充完整,并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
实验内容: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提出问题:鼠妇是喜欢黑暗生活吗?
做出假设:
制定计划:⑴材料用具:20只鼠妇,湿润的土壤,纸盒一个,纸板、玻璃板各一块。
⑵实验装置:在纸盒里放上一层湿润的土壤,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透明玻璃
板,一侧盖上黑色纸板。这样,在盒里就形成了和两种环境。
实施计划:⑴将鼠妇放入纸盒中,两侧的中央放入数量相等的鼠妇,静置2分钟。
⑵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黑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8次。
实验记录: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鼠妇数目
环境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第四次 |
第五次 |
第六次 |
第七次 |
第八次 |
明亮 |
3 |
2 |
2 |
2 |
2 |
3 |
2 |
2 |
黑暗 |
17 |
18 |
18 |
18 |
18 |
17 |
18 |
18 |
得出结论: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在的环境中生活。
问:这个实验的单一变量是什么?
为什么选用20只鼠妇而不用2只鼠妇呢?
下图是巴斯德著名的“鹅颈瓶”实验示意图。A瓶、B瓶内都装有肉汤,甲图表示A瓶煮沸,B瓶不作处理。一段时间后。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瓶仍然保鲜,另一瓶变质;接着,将保鲜那瓶的瓶颈打断(如乙图),数日后,瓶中肉汤也变质。请回答:
(1)甲图中肉汤仍保鲜的是瓶,而将其瓶颈打断后,变质的原因是空气中的进入瓶内。
(2)甲、乙两组实验所控制的变量都是
A.瓶子的大小 B.细菌的有无 C.肉汤的多少
(3)鹅颈瓶实验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为此,巴斯德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法。
(4)在生态系统中,细菌和真菌作为____________________参与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
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探究实验作了如下设计:
材料用具: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高温灭菌)若干个、无菌棉棒、标签纸、培养箱
检测环境:手和教室的空气
实验设计:
第一步:取3个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高温灭菌),编号为1、2、3,将标签贴在培养皿的底部;
第二步:取1支无菌棉棒,擦取某同学的手心,打开1号培养皿,将棉棒在培养皿上涂抹,盖好封严;打开2号培养皿,将其暴露在教室空气中约10分钟,盖好封严;3号培养皿不做任何处理。
第三步:将1、2、3号培养皿放置在培养箱中培养,每天观察一次,并作好记录
请根据上述实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第二步:取1支无菌棉棒,擦取某同学的手心,打开1号培养皿,将棉棒在培养皿上涂抹的过程叫做;
(2)设计3号的目的是,它最适合与号实验组合成对照试验,其实验变量是。
(3)科学地讲,3号是否可以作为1号实验的对照组(填能或不能)理由是因为:。
以下是某小组同学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的实验记录,请你分析:8分
![]() ![]() ![]() 环境鼠妇数 |
2min |
3min |
4min |
5min |
6min |
7min |
8min |
9min |
10min |
11min |
明亮 |
4 |
3 |
2 |
0 |
1 |
0 |
1 |
2 |
0 |
1 |
阴暗 |
6 |
7 |
8 |
10 |
9 |
10 |
9 |
8 |
10 |
9 |
(1)在一个对照实验中,变量应该有________个,这个实验变量为________在设计实验时,给鼠妇提供了阴暗和________ 两种环境,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
(2)在研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所用鼠妇的数量最好是()
A、一只 B、两只 C、三只 D、十只或十只以上
(3)这组同学的第10次数据中,在明亮处的鼠妇是______只,在阴暗处的鼠妇是____只。
(4)分析本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鼠妇适于生活在________环境中。
(5)实验结束后,应将鼠妇这样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某中学生物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在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共6分)
试管编号 |
1 |
2 |
3 |
馒头碎屑或块 |
碎屑适量 |
碎屑适量 |
碎屑适量 |
唾液有无 |
2ml唾液 |
2ml清水 |
2ml唾液 |
是否搅拌 |
充分搅拌 |
充分搅拌 |
不搅拌 |
保温 |
37℃水浴保温10分钟 |
||
加入碘液 |
2滴 |
(1)分析1号试管和2号试管这一组实验,实验变量是。
(2)1号和3号试管进行实验,其探究的问题是。观察到3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是(“变蓝”或“不变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