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个洁净的罐头瓶上分别贴上写有1、2、3、4的标签,然后在4个瓶中各放入2张餐巾纸,并在餐巾纸上均匀的放上10粒种子,然后按照下表中的处理方式操作,请分析回答:(11分)
![]()  | 
   1 | 
   2 | 
   3 | 
   4 | 
  
| 处 理 方 式  | 
     拧紧瓶盖  | 
   洒入少量清水 使餐巾纸湿润, 然后拧紧瓶盖  | 
   倒入较多清水, 使种子淹没在清水中,然后拧紧瓶盖  | 
   洒入少量清水, 使餐巾纸湿润, 然后拧紧瓶盖  | 
  
| 置于室温环境中 | 
   置于室温环境中 | 
   置于室温环境中 | 
   放在低温处(如冰箱内) | 
  
(1)本实验的假设是:                                             
(2)    号瓶的种子不会萌发,       号瓶的种子会萌发。
(3)有    组对照实验,分别是                  。
(4)根据   号和   号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说明种子萌发时需要充足的空气。 
(5)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6)放入10粒种子,而不是1粒的原因                 。
(7)1号与2号瓶进行对照,所探究的问题是                     。
将20只生长发育状态相似的蝌蚪,平均分成A、B两组,A组饲喂少量甲状腺激素,蝌蚪的个体发育变化迅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变成了一群小型青蛙,而不饲喂甲状腺激素的B组蝌蚪则按常规发育。
  (1)此实验说明。在本实验中B组实验起到作用。
  (2)如果要进一步说明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还需要增加一个实验,你认为最合理的设计是:。
  (3)要想在实验室观察青蛙的发育全过程,适宜的培养条件应该是(填序号)。
  ①适宜的温度 ②低温 ③玻璃缸密闭 ④玻璃缸敞口 ⑤未被污染的河水 ⑥自来水
  (4)留心观察,你会发现不同环境中的青蛙的体色是不同的,但都与其周围的环境基本一致。这说明生物与环境是的。
  (5)在某偏僻山区的小溪里有许多大型的蝌蚪,但周围青蛙较少,同时发现当地居民大脖子病的发病率较高,由此可以推断出该地区的婴幼儿患症的可能性较大。根据遗传学的原理推断,这种症状能否遗传给下一代?。
为研究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①选取两枝带有较多不定根和叶的枝条。
  ②用刀片对其中一枝进行树皮环割处理。环割部位离不定根的距离约为4厘米,环割树皮时去掉约2厘米宽的树皮(如图)。
  ③把它们的根分别浸在土壤浸出液中,土壤浸出液液面在环割处下方。
  ④放在阳光下培养,两周以后进行观察。
  (1)实验中对两枝枝条进行不同处理的目的是。
  (2)实验中该同学"对树皮进行环割处理"基于的假设是。
  (3)两周后,可通过观察枝条上的不定根或的变化来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恐龙到底是恒温动物,还是变温动物,常是学者热烈争辩的课题。
  甲学者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恒温动物:
  论点一:在寒冷的北极圈地层里常发现有土生土长的恐龙化石。
  论点二:像恒温动物中的鸟类一样,少数恐龙化石也残留有能够保温的羽毛构造。
  论点三:像恒温动物中的哺乳类一样,恐龙化石的骨骼中布满管脉空隙,这原先是血液流经之路。
  乙学者则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变温动物,反驳甲学者的论点:
  论点四:从恐龙化石的尺寸分析,一般而言,恐龙体型都很庞大。
  论点五:到了冬天,恐龙就会从寒冷的地方迁移至阳光较多、气候较暖和的地方。
  论点六:恐龙具有羽毛,其主要功用是遮住夏天强烈的阳光,而非防止身体散热。
  论点七:今日许多的变温动物如爬行类,其骨骼也呈现高度管脉化,但一些小型鸟类和哺乳类的恒温动物,骨骼的管脉化程度则偏低。
  (1)乙学者所提的论点四至论点七中,论点与甲学者所提的任一论点没有形成针对性反驳。
  (2)若乙学者认为生活在北极圈内的恐龙仍有机会晒到阳光而提高体温,他所持的理由是。
  A.恐龙有冬眠的习惯,故不需要阳光
  B.恐龙能随季节作迁移
  C.恐龙具有羽毛,其主要功能是遮住阳光
小芳学着妈妈做馒头:将适量酵母粉与面粉混匀后,加入适量清水揉和成面团,然后将面盒放入温水锅中。为了使面团发得更快,她将温水锅中的水换成了刚烧开的热水。一段时间后将面团取出做成馒头。结果,小芳蒸出的馒头不如妈妈做得松软多孔。请分析回答:
  (1)酵母粉中含有酵母菌,它的营养方式是,它与细菌的细胞相比,其结构的最主要区别是。
  (2)分析上面的过程,小芳不成功的原因。
  (3)小芳经过思考提出了如下问题:温度会影响酵母菌的生活吗?请针对这一问题作出假设。
  (4)小芳设计了实验进行探究:她在一杯温开水中加入一大勺糖和小包酵母,进行搅拌,然后倒入透明的玻璃瓶中,将一个小气球挤瘪后套在瓶口,把装置放在温暖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瓶内液体冒出气泡,气球胀大(如图所示)。瓶内液体冒出的气体是。小芳设计的实验存在不科学的地方,请你指出来。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三个同学对植物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都很感兴趣,于是他们三人分工合作,都以大豆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现将他们的实验设计与数据结果整理于下表。请认真分析表格内容,回答有关问题:(表中未说明部分,均认为条件适宜)
| 学生名称 | 
   装置标号 | 
   温度(℃) | 
   湿度 | 
   光照 | 
   种子数 | 
   发芽率(%) | 
  
| 甲 | 
   A | 
   25 | 
   潮湿 | 
   有光 | 
   100 | 
   96 | 
  
| B | 
   8 | 
   潮湿 | 
   有光 | 
   100 | 
   0 | 
  |
| 乙 | 
   C | 
   25 | 
   干燥 | 
   无光 | 
   100 | 
   0 | 
  
| D | 
   25 | 
   潮湿 | 
   无光 | 
   100 | 
   98 | 
  |
| 丙 | 
   E | 
   25 | 
   潮湿 | 
   有光 | 
   5 | 
   100 | 
  
| F | 
   25 | 
   潮湿 | 
   无光 | 
   5 | 
   100 | 
  
(1)甲同学设计的实验是为了探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乙同学实验设计的对照组是。
  (3)丙同学设计的实验与甲乙两同学的相比,不足之处是。
  (4)从甲乙丙三位同学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5)在适宜的条件下,A、D二组均有未萌发的种子,可能的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