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两篇古文,回答问题。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核舟记》)
【乙】黄子履庄,少聪颖,读书不数过,即能背诵。尤喜出新意,作诸技巧。七八岁时。尝背塾师,暗窃匠氏刀锥,凿木人长寸许,置案上能自行走,手足皆自动,观者异以为神。
所制亦多,予不能悉记。……作木狗,置门侧,卷卧如常,唯人入户,触机则立吠不止。吠之声与真无二,虽黠者不能辨其为真与伪也。作木鸟,置竹笼中,能自跳舞飞鸣,鸣如画眉,凄越可听。……所作之奇俱如此,不能悉载。
(节选自《虞初新志·黄履庄传》)
【注释】黄子履庄:即黄履庄,清代顺治、康熙年间人。解释下面句中加线词语。
(1)其两膝相比者( )
(2)诎右臂支船( )
(3)触机则立吠不止( )
(4)观者异以为神( )下面句中加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尝贻余核舟一 尝背塾师 |
B.高可二黍许 凿木人长寸许 |
C.能以径寸之木 观者异以为神 |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虽黠者不能辨其为真与伪也 |
翻译下面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所作之奇俱如此,不能悉载。甲文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在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写起?
乙文写道:“黄子履庄,少聪颖”。试用自己的话说说黄履庄“少聪颖”的具体表现。
请各用一个词语概括王叔远、黄履庄艺术作品的特点。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
(2)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作铺垫。
C.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D.“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着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翻译下列加点的词。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之: |
|
②不蔓不枝 |
枝: |
|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而: |
|
④陶后鲜有闻 |
鲜: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志向与情感?
(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论语》
(乙)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有我师焉 |
焉: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啊” |
B.未尝稍降辞色 |
辞色:言语和脸色 |
C.三十而立 |
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
D.援疑质理 |
援:引、提出 |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不善者而改之 |
其此之谓乎 |
B.不逾矩 |
老翁逾墙走 |
C.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卒获有所闻 |
D.可以为师矣 |
俯身倾耳以请 |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节选自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论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文中的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乙文作者是明初文学家宋濂,他家贫嗜学,乐以忘忧。
B.甲文认为一个人应当立志勤奋学习,提出了“温故知新”的学习方式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乙文表现了作者求学的坚定与诚恳,突出他求学的艰难。在求学意志和求学态度上,两文是相何的。
C.甲文采用语录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言简练,含意深远。乙文是作者写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循循善诱,体现了真挚诚恳的感情。
D.“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顺”通常指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因此“加冠”表示年已二十。“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②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然后回答下列各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1)解释加点的词
①选贤与能 ②女有归
(2)请将文中与下面意思相近的语句写出来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路不拾遗。
(3)本文描述大同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与福利保障体系是怎样的?(可用原文回答)
人才选拔:
福利保障:
(4)现代汉语中还保有许多古代语言的含义。请从下列字中,选三字写出三个成语来。
皆、恶、兴、作、谓、藏、闭、信、弃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亦我所欲也 |
是进亦忧 |
(范仲淹《岳阳楼记》) |
B.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屋舍俨然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C.所恶有甚于死者 |
于厅事之东北角 |
(林嗣环《口技》) |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狼得骨止 |
(蒲松龄《狼》) |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不为苟得也 |
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
B.贤者能勿丧耳 |
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
C.呼尔而与之 |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
D.乡为身死而不受 |
乡邻因害怕死亡而不接受 |
(3)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① ”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② ”。
(4)下表对本文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共同特点进行了梳理,请在空缺处填写相应内容。
|
列举事例 |
运用排比 |
运用对比 |
《鱼我所欲也》 |
乞人不屑“蹴尔”之食的事例 |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把“① ”与“② ”在财富数量上作对比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守城方得“地利”却“③ ”的事例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把“多助”与“寡助”的结果作对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