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发生巨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空前的挫折而中国却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根本原因是
A.中国较早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控制 | B.中国反对资本主义自由化取得成功 |
C.有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 | D.中国改革开放 |
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
A.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旗帜 | B.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 |
C.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不大 | D.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 |
在中国共产党某一时期的文件中有如下表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这一文件发表最能表明
A.中共彻底放弃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活动 |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
C.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 D.阶级矛盾依然是主要矛盾 |
在中国近代,五四时代的思想是非常活跃的。“五四时期对人格的尊严,对人的自由,对学术的独立探讨精神,这些价值正是当前我们开发社会资本,培养文化能力,发展有创见性的理论思维、道德理性和精神价值的必要条件”。五四时期,思想多元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各种政治力量寻找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 |
B.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
C.当时的中国政府推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 |
D.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的放松 |
《台湾通史》认为:“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大多数通商口岸内皆设有租界。‘通商口岸教堂洋行货物商民所在甚多,素由中国竭力保护’。”这在本质上表明
A.中国近代主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 B.通商口岸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缩影 |
C.中国通商口岸经济文化高度繁荣 | D.通商口岸有力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
俾斯麦从19世纪50年代末以来就在考虑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这种设想在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上述材料表明
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
B.统一使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全面保障 |
C.统一后德国制度更具有专制色彩 |
D.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