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6年9月,华盛顿在他的《告别演说》中,一再告诫“那些领导政府的人们,要谨慎行事,在行使权力时把自己限制在各自的宪法范围内……”华盛顿的用意是强调
A.中央集权原则 | B.自由平等原则 | C.分权制衡原则 | D.司法独立原则 |
五四运动中,学生的表现日益激进,胡适和蒋梦麟联名发表《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文中写道:“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子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文中“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指的是
A.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 B.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
C.袁世凯复辟帝制 | D.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
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
老舍名剧《茶馆》中的小人物李三有这么一段牢骚满腹的对话:“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了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我还是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了呢!”这段文字表明当时
A.帝制废除,天下大乱 | B.袁世凯当政,民不聊生 |
C.民主道路,曲折复杂 | D.军阀割据,战乱不休 |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 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
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为此,战胜国将要采取的行动是
A.掀起瓜分狂潮 | B.发动战争扩大市场 | C.扩大资本输出 | D.割占中国台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