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评价某制度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他评价的是
A.察举制 | B.三省六部制 | C.郡县制 | D.科举制 |
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霾”的记载,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这最有可能是依据下列哪一选项做出的判断( )
A.霾是灾难的象征 | B.君权神授 |
C.天人感应 | D.自然规律 |
一位当代历史学者讨论历史上“焚书”事件出现的时间,指出:根据《韩非子·和氏篇》记载,当局为了推行变法,下令“燔《诗》、《书》并修明法令”,以打击儒家的复古思想。当局还下令禁止任何人透过关系请托,更禁止游说求官的行为。我们如何理解史家讨论的主题()。
A.文中提及打击儒家复古思想,点出此为晋文公成就霸业时 |
B.史家引用《韩非子》,欲说明战国时期已有燔烧书籍之举 |
C.文中讨论焚书、坑儒之事,用以证明这应是秦始皇的作为 |
D.史家谈及修明法令,属于变法改制 |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将公元前8至公元前3世纪定位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他认为其主题是“人类精神的觉醒”。“人类精神觉醒”就是人类理性的自我意识、自主意识的觉醒,人类开始用理智的方式(批判式、辨证式)、道德的方式(强烈的社会意识、自我约束)来面对这个世界。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
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第一、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第二、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第三、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老子、孔子、韩非子 | B.墨子、孔子、老子 |
C.孔子、韩非子、墨子 | D.孔子、韩非子、老子 |
有位先秦思想家认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由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A.无为而治 | B.兼爱非攻 | C.以民为本 | D.依法治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