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秦朝的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
|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主要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
| C.元朝的行省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
| D.明朝的内阁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 |
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至明清之时已有民主启蒙色彩。下列最能体现民主启蒙色彩的是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 B.“制天命而用之” |
|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
|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传习录》记载:“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维)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材料表述的是
| A.格物致知 | B.致良知 | C.发明本心 | D.知行合一 |
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陆九渊则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由此可见二者争执的关键是
| A.穷理的方法问题 | B.理是否存在的问题 |
| C.理气的关系问题 | D.理的基本内涵问题 |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此观点为
| A.格物致知 | B.致良知 | C.知行合一 | D.进学则在致知 |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对上述朱熹关于“天理”与“人欲”论述的解读,正确的有
①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②“天理”和“人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③体现了朱熹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
④与作为统治思想的理学是有差别的
|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