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中两段引文所体现的不同经济思想从生产力发展角度分别说明产生的根源根源。
材料二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矍爽,不昏不睡。
秦后,茶叶的种植由我国的云、贵、川高原沿长江南下向全国传播。……上层社会把茶作为饮料是从周武王以茶代酒开始,唐宋时期饮茶已经普及到平民百姓。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饮茶已经普及到平民百姓的原因。
材料三 通常所说的自由主义,是指具有激进、进步、不盲从权威、能适应变迁、批判等行为特征者;保守主义的特色则为拒变,重视稳定与秩序,缺乏想象力、憎恶新观念等。
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言论,颇有近代自由主义者的态势。但他的基本主张在德、察、刑三者不可偏废,并未跳出儒家的正统。照传统来说,他是儒家革新派。照现代说,他是“保守自由派”,是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中间型人物。中国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还产生不出近代的自由主义。
——韦政通《中西伟大观念的比较》
(3)根据材料三和王安石变法的史实,指出“王安石……颇有近代自由主义者的态势”的观点的依据。材料三认为“照现代说”王安石是“保守自由派”,这说明其根本看法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00多年前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材料二同盟会提出决断性民族主义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显然,最初同盟会已把满族排除在帝国之外,同时也把关外的满洲土地排除在帝国之外。不仅如此,其实孙中山同盟会已把蒙古,西藏,新疆等排除在中国之外了。孙中山很快就认识到这是个问题,并且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变。1906年,孙中山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帝国的分裂与保存》
材料三当今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历史分期有两种观点:一种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两者的分界线,另一种主张把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作为两者的分界线。(注:历史分期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其发展特点及规律。)
——《换个角度看辛亥革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的学说有何特点?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中华民国成立后,采用五色旗为国旗,象征五族共和。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武昌起义后口号从“驱除鞑虏”改为“五族共和”的原因。
(2)相对于第一种观点,材料三把新中国作为近现代史分期最主要的理由是什么?结合历史分期方法,这两种观点所依据的“质的差别”分别指什么?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民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则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
材料二:
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第二条:“这些权利就是自由、平等、安全和反抗压迫。”第六条:“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第十七条:“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1789年《人权宣言》
材料三: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美国资产阶级民主的基本思想和观点。
(2)依托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反观美国民主思想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薄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材料二: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材料三: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敝……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请回答:
(1)在客观现实面前,北宋中央政府做出了怎样的变革措施?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客观评价北宋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在20世纪的今天,钟摆开始再度摆向地区自治。欧洲用了四个世纪(1500——1900年)才建立起在世界范围的统治,而仅过了50年这种统治就土崩瓦解了。这一瓦解过程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加快了其前进步伐。政治瓦解表现为帝国统治的终结,文化分化范围则更加宽广,西方文化不再被认为与文明同义,而非西方文化也不再等同于野蛮。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思考材料中“地区自治”和欧洲在“世界范围的统治”的内涵,就作者在文中谈及的“地区自治”和欧洲在“世界范围的统治”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发生的变化,任选一个主题,阐述变化,分析变化原因。

材料一:
“一个平凡的道理常常被人们忽视:要得到工业和商业的兴盛,在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里,首先必须有农业生产的足量剩余。有了足量的农产品剩余,才有可能养活那一部分不再需要自己衣食的商业和工业人口。”
——彭小瑜高岱《外国史读本》
材料二:
“西欧的封建农本经济,和其它地区的封建农本经济一样,从来离不开手工业,后者以不同形式补充农本自足经济的不足:其一是以纺织为主的农民家内手工业,生产是为了直接消费;其二是封建主在所属庄园设置的磨坊、烘炉、榨坊之类,生产是为了满足庄主的需要,在征收规费的条件下也让农民用以满足各自的需要,其三是聚集在封建城市的行会手工业,是为了满足上述一、二两项所不能满足的需要。这三项可以通称之为封建农本经济的手工业附庸,但三者的产品与市场的联系却大不一样。”
——彭小瑜高岱《外国史读本》
材料三:
“在西方,新出现的资本主义工业世界,带来了哪些为传统农耕世界所缺少而又相形见绌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特点。……近代西方工业世界是资本主义的世界,它的历史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特定生产关系和剥削方式。”除此之外“18世纪以后,西方工业世界的工商信息网络,遍布全球。生产和周转越复杂,社会活动的节奏越紧密,时间意识也就越增强。”
14世纪以来“工农业生产与市场联系地日益增长,国内和国外贸易的日渐繁密,就导致一种新的社会要求,用简便的、易于查检的方法记载支出和收入,盈利多少,亏损多少,一目了然。一个工业制造和商品流通逐渐居主导地位的社会,是一个要求计数的社会。”
“近代的工业世界是不断机械化,不断追求功效的世界。”这和“计算盈亏,都属于近代工业世界在孕育中带来的有社会意义的特点,是对工业趋向大生产这一发展前景的一种潜在的推动力。”
当以农为本的经济,把依赖的自然人格化了、神话,西方社会也广泛流行这种观点。但“人们从机械化的历史进程中认识到人可以驾驭和改造自然,开始把人格化了的自然,也就是上帝,和物质的自然区别开来,上帝是自然的创造者,继续崇拜;上帝创造的自然却不是上帝,可以驾驭和改造。”
——彭小瑜高岱《外国史读本》
(1)材料一表达的农耕世界对工业世界的孕育因素是什么?其与工业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
(2)概括材料二阐述的农村(乡村)工业有哪几种类型,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三者的产品与市场的联系却大不一样”。
(3)依据材料三,初生的工业世界为历史带来了哪些不同于以农为本的社会的特点?这些特点恰好透视了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的社会的哪些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所讨论的问题,你从中获得了哪些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