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5~1898年清政府向俄、法、英、德的借款 |
|||
借款时间 |
借款对象 |
借款额(白银) |
借款附带条件 |
1895.7 |
俄、法 |
9896.8万余两 |
1.同意以海关税款为抵押 2.允许俄法参与海关管理 |
1896.3 |
英、德 |
9762.2 万余两 |
不准改变由英国人控制中国海关管理权的现状 |
1898.2 |
英、德 |
1.127 7亿余两 |
1.以海关关税为担保 2.以内地的税收(厘金)每年五百万两作抵押 3.由外国人控制海关征收 |
材料二 《时局图》是近代爱国者谢缵泰所作,在香港发表,图中“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的对联,生动形象地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材料三 据统计,自1989年至2001年,中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7万多家,利用外资金额3 814亿美元。引进技术和成套设备、关键设备42 000项,总金额1 283亿美元。目前,世界著名的500强大型跨国公司已有约400家在华投资。2002年,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招商引资国家。
——高中历史教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大借外债的危害。
(2)谢缵泰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这幅漫画的?这幅漫画反映了列强侵华在政治上采取什么方式?结合材料一概括帝国主义侵华方式的变化。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招商引资”对我国有何影响?
(4)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向列强大借外债,同今天资本主义国家贷款给我们,这二者有何不同?
(22分)现代化包括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请回答:
(1)现代化最早发端于哪国?(2分)试从政治、经济方面理解该国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时候,它是世界发展的领头羊”?(6分)
(2)19世纪50年代哪一事件的发生使俄国倍感“现代化的压力”?(2分)为了实现现代化,亚历山大二世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3)列举18世纪以来,西欧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顺应现代化潮流而发生的重大事件各一例,并分别简单加以说明。(6分)
(4)有学者认为,1840~1895年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阶段,列举这一阶段推动中国近代化的主导力量及其推动近代化的实践。(2分)
(14分)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由于贸易、传教士和殖民者的工作,南北美洲迅速被打上欧洲附庸的烙印。……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矿业和种植农业的发展使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人们最初企图奴役美洲的印第安人,但是他们一切难以管理。这个问题16世纪时由于非洲黑人的输入而得到解决。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球大约有14个国际卡特尔组织,它们的出现,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三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推动全球化的因素有哪些?(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对外经济扩张形式有什么不同。(4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史实说明,近30多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这三个历史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6分)
(16分)人类思想文明的发展具有多样性,中国的诸子百家学说和西方的人文主义精神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有学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
——《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与老子、孔子同时代,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印度释迦牟尼等许多伟大的精神导师诞生。他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世界,面对人。
材料三“……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在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表现(各举一例)(4分)。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秦汉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是如何“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的?(4分)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古希腊哲学家是如何关注人自身发展的。(举两例加以说明)(4分)
(4)材料一所说的“民本”和材料三所说的“民主”是否一样?为什么?(4分)
(14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涤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盛泽镇,在二十都。明初以村明,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迄今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见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乾隆时期编撰的《吴江县志》卷四
请回答:
(1)徐州朱陈村、苏州盛泽镇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何不同?(4分)
(2)两则材料各自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哪些时代特征?(4分)对这两种经济现象,政府所持的态度如何?(2分)在当时产生怎样的影响?(4分)
(16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7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表示:“我们一直没有同共产党中国贸易,或准许同它进行文化交流。这些过去一直是,而且现在也是我们的政策。”
材料二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表示:“美国的政策目标从长期来看,必须是结束中国大陆与世界社会隔绝的状态和是我们同中国大陆的关系正常化。”
材料三 1971年,毛泽东亲自批准中国乒乓球队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以“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轰动世界。
请回答:
(1)杜勒斯的话说明了美国对新中国的态度是怎样?(1分)有什么表现?(3分)
(2)从尼克松的话表明美国的对华政策发生怎样变化?(1分)从其自身角度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4分)?
(3)毛泽东的“乒乓外交”批示表达了中国怎样的外交意愿?(1分)中国这种外交政策调整的意义何在?(4分)
(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决定国家外交政策调整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