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世界中的左撇子
①在美国的倒数前7任总统中,有4位都是左撇子——福特、老布什、克林顿和奥巴马。左撇子并非生理缺陷,而是正常的遗传现象,科学家称它为“偏侧优势”。
②动物世界中也有偏侧优势的现象吗?有,没准你家的猫咪就是常喜欢用左前爪的左撇子呢。来自英国的研究人员以42只家猫为研究对象,让它们完成一项复杂的取食任务——从一个窄口罐子中取出金枪鱼肉。结果发现,在十几次的取食测试中,21只母猫有20只都使用右爪。而21只公猫中有20只习惯用左爪……研究人员说,家猫对左右爪的使用偏好只有在完成一些较复杂的任务时才十分明显。这就好比对人来说,打开一扇门用左右手都可以轻松搞定,但涉及用筷子或写字这样的复杂行为时,就开始体现出左手或右手使用偏好。
④按照上面的实验结论,猫咪们是“男左女右”的坚定执行者,宠物狗们则没有这么统一。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兽医学院的保罗·麦克里维(Paul McGreevy)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对270只种类不同的狗进行长期观测后发现,15%的狗是右撇子,15%的狗则是“左撇子”,剩下70%的狗没有明显的使用偏好。麦克里维认为,左撇子或右撇子的狗更容易被训练成为适合特定工作的狗,比如导盲犬或警犬。那些对左爪或右爪缺乏使用偏好的狗更容易对声音产生恐惧。他说:“如果一只狗被打雷声或鞭炮声吓得半死,显然它不适合做缉毒犬或导盲犬。”推广麦克里维博士的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在训练特种狗和挑选优秀的宠物狗时,节约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⑤如何判断你家的宠物狗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麦克里维和他的研究小组准备了一种圆筒状的容器,里面盛好狗食。接受测验的狗要吃容器里的食物,就必须用一只爪子按住容器,使之静止不动。每只狗接受100次这样的测验,然后研究人员根据这100次内这只狗使用左爪和右爪的偏好,判断这只狗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有时候,仅判断一只狗的偏侧性就需要花费4小时左右时间。如果你的时间充裕,不妨在家中试试看? 家里养的宠物鹦鹉的同学们!如何来检测你家的鹦鹉是哪侧优势呢?可以准备一些水果给它,看它最经常用哪只爪子来抓。科学家们的研究指出,大部分鹦鹉都是左撇子。想一想,在田径场上跑步时,你喜欢逆时针还是顺时针跑?大部分人及正规的竞赛都选择逆时针方向奔跑,这是因为我们人类的心脏在身体的左侧,相对右侧更沉,逆时针绕圈更稳定。因此,右腿比左腿迈的步子更大的“左腿主导马”(左撇子马),因左拐时更具优势而更受到骑手们的青睐。有些驯马者还会采用遮住马的左眼,鼓励马儿更大幅度地去迈右腿的方式来调整那些“右腿主导马”(右撇子马),以便它们能更好地竞赛。软体动物蜗牛,好像没有明显的肢体来表决自己对于左还是右更青睐,但通过它们硬壳上的清晰螺纹,科学家发现,在已知的70000种蜗牛中只有大约10%是左旋的(左撇子),右旋的(右撇子)占了绝大多数。
⑥2009年一篇来自著名科学杂志Nature的文章指出,决定蜗牛的壳左右旋转的是一个名叫Nodal的基因。该基因在蜗牛受精卵分裂成4个细胞时开始起作用,如果将这个基因掩盖住,不让它作用,蜗牛的壳的螺旋现象就消失了。文章第①节写到美国总统有何作用?
_ 从文中找出两种不同的说明方法及相应的例句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说明方法 例句: _
说明方法 例句: _ 文中第⑤节加线词语“大约”能否删去?为什么?
_
_ 生活中,也许“左撇子”会遭遇一些尴尬和痛苦,请结合文章内容对“左撇子”说几句理解和鼓励的话。
_
_
阅读吴念真的《只想和你接近》,完成下题。
①在我十六岁离家之前,我们一家七口全睡在同一张床上——那种把木扳架高,铺着草席,冬天加上一层垫被的通铺。
②这样的一家人应该很亲近吧?没错。不过,不包括父亲在内。
③父亲可能一直在摸索、尝试与孩子们亲近的方式,但老是不得其门。
④同样的,孩子们也是。
⑤小时候特别喜欢父亲上小夜班的那几天,因为下课回来时他不在家。因为他不在,所以整个家就少了莫名的肃杀和压力,妈妈准确地形容是“猫不在,老鼠呛须”。
⑥午夜父亲回来,他必须把睡得横七竖八的孩子一个个搬动、摆正之后,才有自己可以躺下来的空间。
⑦那时候我通常是醒着的。早就被他开门闩门的声音吵醒的我通常装睡,等着洗完澡的父亲上床。
⑧他会稍微站定观察一阵,有时候甚至会喃喃自语地说:“实在啊……睡成这样!”然后床板会轻轻抖动,接着闻到他身上柠檬香皂的气味慢慢靠近,感觉他的大手穿过我的肩胛和大腿,整个人被他抱起来放到应有的位子上,然后拉过被子帮我盖好。
⑨喜欢父亲上小夜班,其实喜欢的仿佛是这个特别的时刻——半分钟不到,却是完全满足的亲近。
⑩长大后的某一天,我跟弟弟妹妹坦承这种装睡的经历,没想到他们都说:“我也是!我也是!”
11或许亲近的机会不多,所以某些记忆特别深刻。
12有一年父亲的腿被落盘压伤,伤势严重到必须从矿工医院转到台北的一家外科医院
治疗。
13由子住院的时间很长,妈妈得打工养家,所以他在医院的情形几乎没人知道。某个
星期六的中午我放学之后,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冲动,我竟然跳上开往台北的火车,下车后从火车站不停地问路走到那家外科医院,然后在挤满六张病床和陪伴家属的病房里,看到一个毫无威严、落魄不堪的父亲。
14他是睡着的,四点多的阳光斜斜地落在他消瘦不少的脸上。他的头发没有梳理,既
长且乱,胡子也好像几天没刮的样子;打着石膏的右腿露在棉被外,脚指甲又长又脏。
15不知道为什么!我想到的第一件事竟然就是帮他剪指甲。护士说没有指甲剪,不过
可以借给我一把小剪刀;然后我就在众人的注视下,低着头,忍住一直冒出来的眼泪,小心地帮父亲剪指甲。
16当我剪完所有的指甲,抬起头才发现,父亲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睁着眼睛看着我。
17“妈妈叫你来的?”“不是。”“你自己跑来没跟妈妈说?”“没有。”
18直到天慢慢转暗,外头霓虹灯逐渐亮起来之后,父亲才开口说:“暗了,我带你去
看电影,你晚上就睡这边吧!”
19那天夜晚,父亲一手撑着我的肩膀,一手拄着拐杖,小心穿越周末熙攘的人群,走
过长长的街道,带我去看了一场电影。
20一路上,当我不禁想起小时候和父亲以及一群叔叔伯伯,踏着月色去九份看电影的
情形时,父亲正好问我:“记不记得小时候我带你去九份看电影?”
21那是我人生第一次一个人到台北,第一次单独和父亲睡在一起,笫一次帮父亲剪指甲,却也是最后一次和父亲一起看电影。
22那是一家比九份升平戏院大很多的电影院,叫远东戏院。那天上演的是一部日本片,导演是市川昆,片名叫“东京世运会”。
23片子很长,长到父亲过世二十年后的现在,它还不时在我脑海里上演着。围绕“只想和你接近”这个标题,作者着重描绘了哪几次与父亲在身体上“接近”的情形?请简要概括。
联系文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第⑤段中说“小时候特别喜欢父亲上小夜班的那几天,因为下课回来时他不在家”,后文又说“通常装睡,等着洗完澡的父亲上床”是否矛盾?为什么?
(2)分析第14段中划线句子的作用。作者为什么在文章末尾清楚地交代出自己二十年前跟父亲看的电影的名字和导演?联系全文说说标题中的“接近”实际指的是什么?
阅读下列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
【链接】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背影》朱自清)
本文在第15段中作者“忍住一直冒出来的眼泪”,请分析两位作者的眼泪中都包含了怎样的感情?大爱无声,你一定也能感受到你的父母对你无声的爱,联系生活,说说你所感受到的父(母)爱,并表达你的感恩之言。
阅读《小议读书》,完成下题。
①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从本质上讲,就是读者的心灵和上下古今的伟大智者的心灵进行对话。但真正要把书读好,需搞明白三个问题。
②一是为什么读书。这是读书“入口处”第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纵观天下读书人,一般有两种读书心态:出于实用和出于兴趣。实用性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手段,以适应工作、职务需要和追求财富等为目的。兴趣性读书则是出于爱好,丰富自己的精神和知识世界,提高个人素质。现在的许多学生不知道为何读书。只是为了考个好学校,将来找个好工作,属于被动地学习,这是对读书目的严重扭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之一。
③二是读什么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书籍是无法穷尽的。庄子有言:“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要减少读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增强针对性,最好的办法就是读经典。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有生命力的,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可以穿越时空的东西。反复读经典,每次心得和收获都不一样。毛主席读《红楼梦》读了5遍,圈点阅读《资治通鉴》17遍;温家宝总理读《沉思录》近100遍,天天都在读,这就是经典。有些东西当时看来是经典,过一段时间再看,还是经典。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等等都具有永恒的真理价值。
④三是如何读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一百本书而不思考,不如思考着读一本书。前人也不是完人,也有认识偏颇的地方,甚至错误的地方。有些观点或论断,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正确的,用新的视角来审视,可能是不合时宜的;也有些观点或论断,结合新的实践或新的元素是可以创新发展的。所以,我们读书要边读边思,于不疑处有疑,善于存疑,敢于存疑,然后进行深度思考,形成自己的学问。不仅要思考其中的思想内容,最重要的是掌握蕴含其中的思维方法,掌握了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人就有了力量。
⑤最后,要善于活化知识。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取知识,但零碎的、没有系统的知识是没有多大价值的,这就需要活化知识,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系统。人的大脑好比电脑,脑子里存储了大量的零碎的知识,如果不去消化、理解和运用,无非是在脑容量里多占了点空间而已,这样的知识越多,你的内存越小,反应越慢,脑子容易僵化。知识是冰,是死的,而智慧是水,是活的,只有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才是到达了读书的真境界。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作者对读书的看法。
第③段中加横线的“爆炸”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第⑤段划线句子有什么表达作用?
第②③④段这三个论述语段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向日葵
尤今
到伦敦度假,住在女儿的公寓里。
那天,约好在她下班后共进晚餐,做事有条不紊的女儿体恤地说道:“餐馆坐落在九曲十八弯的窄巷里,不太好找,你们就在餐馆附近的小公园等我吧。”
我穿了一袭宽松的棉质衣裙,没带外套。和老公提早十分钟来到游人稀少的小公园。天很冷,刺骨的寒风夺命也似地想把人的脸皮整层刮掉,我冷得几乎连血液也凝结了。到了七点整,一向准时的女儿踪影不见,我们的手机偏又留在公寓里忘了带,无法联系。
寒风肆无忌惮,我冻成了冰湖底下一尾郁悒的鱼。看着时间滴滴答答地流走,怒气像蚂蟥一样往我心里钻。到了七点半,我的脸已幽幽地长出一层青苔。
“天气这么冷,她竟不为我们着想!”我口出怨言,“简直就是个工作狂啊!”
“唉,”老公叹气,“伦敦的工作压力真是太大了!”
七点四十分,女儿才气喘吁吁地赶到,连声道歉:“爸爸,妈妈,对不起,对不起!工作堆积如山,做不完呀!”我和老公对看一眼,果然不出所料!
我被冻得有如一片在树梢瑟缩颤抖的枯叶,我的声音,比雪更冷:“工作做不完,不是还有明天吗?你过去守时的好习惯,去了哪里?”说着,径自往前走,不再看她一眼。
到了餐馆,女儿轻车熟路地点了各种美食。刺身、煎和牛、鳗鱼饭、酱渍豆腐、软蟹手卷、天妇罗……可口的美食一道接一道地上,然而,我觉得心里冒出了很多冻疮,灼灼地痛,半点胃口也没有。
女儿欢欢喜喜地说着办公室里的一些趣事,我没有答腔,只一筷一筷闷闷地吃,一心只想快点回家盖上厚厚的被子蒙头大睡。
第二天,日上三竿才醒来。薄薄扁扁的阳光从窗隙硬生生地挤了进来,看看钟,哟,九点多了!奇怪的是,厅里竟传来了女儿和她爸爸说话的声音。我翻身起 床,走出厅外,还没开口,女儿便说了:“妈妈,我今天请假。”我讶异地问:“咦,你的工作不是堆积如山吗?”她笑嘻嘻地说:“工作做不完,不是还有明天 吗?”
桌上,放了一大束精神抖擞的向日葵,黄艳艳,活鲜鲜的,大蓬大蓬的热情源源不绝地释放。向日葵旁边,有个奶油蛋糕,还有一张卡片。
卡片里,装着女儿圆润的字体:“亲爱的妈妈:记得吗?那一年,您到土耳其旅行,看到漫天漫地的向日葵,回来向我出示照片,满脸陶醉地说:那种美啊, 简直惊心动魄呢!您每回看到玫瑰花、荷花和桂花,都露出馋馋的目光,想吃它们;唯独向日葵,您打从心坎里爱着它宠着它。妈妈,我和哥哥们,其实都是您的向 日葵;而您,就是我们的阳光。”
读毕,抬起头来时,女儿絮絮地说道:“妈妈,昨天下班后,我赶去办公室附近那家花店,不巧它因事休业;匆匆坐计程车去另一家,又碰上塞车,我真的急坏了呀!终于买到了您最喜欢的向日葵后,然后赶回家把它藏好,这样一来一往,才会迟到的呀!”
说着,又笑眯眯地自问自答:“您猜我把花偷藏在哪儿?贮藏室!可是我又担心它难以透气,半夜起来还浇水呢!”
这一天,是我的生日。
可是,在这一刻,我的眼眶里,却都是泪。
(有删改)围绕“向日葵”,补全女儿为妈妈准备生日礼物的情节。
那天下班后, ( 1 ) →赶回家去, (2) → 半夜起来,浇向日葵 →第二天上午, (3)下面两句话,都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怒气”。请根据句子后面的提示加以赏析。
(1)看着时间滴滴答答地流走,怒气像蚂蟥一样往我心里钻。(从修辞角度)
(2)我觉得心里冒出了很多冻疮,灼灼地痛,半点胃口也没有。(从词语角度)文中有多处伏笔,暗示着过生日事件的发生。请你找出两处。
结合全文,回答问题。
(1)阅读文章结尾段,请用两个词语形容作者当时的心情。
可是,在这一刻,我的眼眶里,却都是泪。
(2)文中的女儿值得称道,读了全文,你有什么感想?请结合自身体验谈谈。(字数不少于50个字)
阅读《雾霾下的中国不美丽》,回答下题。
雾霾下的中国不美丽
①这几天,多个城市再度被雾霾笼罩。这似乎已成常态的雾霾天气,让民众很焦心。恶劣的空气质量不再只是一个警告,而是已成切实的危害。一些患者在雾霾的侵袭下,走进了医院。
②空气污染不停地亮“红灯”,这是中国社会在2013年一开年就遇到的棘手问题。中国的环境污染,从个案、局部,上升为一个全局性的问题,在空气污染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不少城市,尤其是一线大城市,首当其冲。雾霾之下,有叹息、有恐惧。
③雾霾天气的不断出现,让人相信,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确已经到了一个非转型不可的阶段。事实上,雾霾的影响,也不仅仅伤害人的健康。看看媒体上那些占据主要版面的报道吧:高速公路被迫关闭,许多航班被迫取消,一些污染企业在政府部门的紧急指示下停工……这是一幅多么乱哄哄的图景。
④这样的图景,伦敦曾出现,洛杉矶也出现过。雾霾下的中国,与一些发达国家的重要城市曾有过的情景并无二致。程度越来越深的工业化,加上汽车驶入千家万户,这是空气污染最重要的成因。以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升级滞后的油品、城市建设中的大量扬尘,以及汽车尾气等,都是空气污染的“罪魁”。
⑤没有一个人喜欢雾霾天。菜场的大妈不喜欢,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不喜欢,进入中国发展的跨国公司外籍高管不喜欢,各级政府官员也不喜欢。面对不断出现的雾霾天气,正视环境污染的严峻挑战,所有人都必须有所作为,这已成为无可回避的时代课题。
⑥从政府的角度来说,首先要明确: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之路。那是一条死路。环保部门须制定更为严格的环境标准,并力求不打折扣地执行。前者涉及的是未来如何发展的问题,后者则跟环境制度的完善与执行联系在一起。就在昨天,新华社发表了一篇述评,称“雾霾天气敲响中国经济转型警钟”。这还算是一种温和的告诫。环境的破坏,对这片土地及居住其上的人的伤害在不断增大,环境污染的经济成本也在急剧上升。这样的现实,在倒逼诸多地方主政者要以大局为重,勿为眼前利益而失长远利益。
⑦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能源结构的改善,是抑制高污染企业的排放,是降低汽车尾气的污染量。在这个过程中,有必要提醒的是,为一己之政绩而不顾环境者,仍会存在;为一企业之利益而阻碍治理的力量,仍会存在;环境系统中为小部门甚至个人私利而执法不严的情形,仍会存在。对抗环境污染,不会是一个单纯的挑战,其中一定夹杂着许多人为的、利益的因素。这些因素使得问题更为复杂。
⑧雾霾天气的不断出现,也在警告所谓汽车时代的沉重代价。大城市部分居民的生活方式,需要有新的审视。汽车尾气污染量的下降,显然有赖于每一个车主的努力。城市追求更为优质的公共交通系统,当与个人自觉地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结合在一起。这同样是挑战很大的一个工程。
⑨ 美国经济学家奥尔森在其名作《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早就论证过,所谓理性的“经济人”难以为集体的共同利益采取行动。很多人总想着“搭便车”,由别人来付出努力,自己享受成果。其结果,少有人为共同利益而努力,共同的目标也往往成为泡影。呼吁全民为治污担起责任的时代命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走出集体行动的困境,要在观念层面达成共识,内化为各自的理念,并将理念转成实践。
⑩雾霾下的中国,不是美丽中国,是打破纠结、直面环境挑战的时候了!
(选自《第一财经日报》,有改动)第⑨段引用美国经济学家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的论述有什么作用?
一段时间,网上流行着很多有关雾霾的俏皮语,如“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的脸” “厚德载雾,自强不吸”等,请你也写一句呼吁防治雾霾的宣传语。
等你回家丁立梅
①我曾陪一个父亲,去八百里外的戒毒所,探视他在那里戒毒的儿子。
②戒毒所坐落在荒郊野外。我们的车,在乡间土路上颠簸着。路边,野葵和蒲公英开得兴兴的。一些鸟,在草地间飞起,又落下。天空蓝得很高远。做父亲的心,却低落得如一棵衰败的草,他恨恨地说:“真不想来啊。”
③一路之上,他不停地痛骂着儿子,历数着儿子种种的不是,说他毁了一个家,毁了他。他含辛茹苦养大他,为他在城里买了房,买了车,帮他娶了媳妇。那个不肖子,却被一帮狐朋狗友拖下水,去吸食毒品。他一辈子积攒的家业,几乎被他掏空了……
④“我真想跟他同归于尽!”这个父亲说到愤激处,双眼通红地睁着,抛出这样一句狠话来。若儿子在跟前,他是要把他撕成碎片才甘心的。
⑤我坐在一边,听他痛骂,隐隐担着心:这样的父亲,去见儿子,会有怎样的结果?
⑥车子静静地,一路向前。野葵和蒲公英,一路跟着。终于,远远望见了几幢房,青砖青瓦,连在一起,坐落在一块开阔地。开车的师傅说:“到了。”做父亲的像突然被谁猛击了一掌似的,愣愣地,不相信地问:“真的到了?”一看表,快上午十点了。他急了,说:“也不知能不能见着。”因为按这家戒毒所的规定,上午十点之后,一律不允许探视。
⑦他一口气跑到大门口。还好,还有十五分钟的时间。办了相关手续,这个父亲一秒也不曾停留,急急火火往探视室跑。很快,他儿子被管教干部带进来。高高壮壮的年轻人,脸上也无欢喜也无悲。他看到父亲,嘴角稍稍牵了牵,像嘲讽。一层玻璃隔着,他在里面,父亲在外头。从他进来起,父亲就一直盯着他,话筒拿在手上,却不说话。
⑧旁边,亦有来探视的人。一个长相甜美的女孩子,在玻璃窗外头,不停地用手指头在举起的另一掌上画着什么。在里头看着的,是个清秀的男孩子。他眼睛跟着女孩的手指转动,频频点头,含着泪笑。他是读懂她爱的密码的——从此,改了吧。还有几个人,男男女女,大概是一家子,围在一起,争着跟里面一个中年人说话。里面的中年人,憔悴着一张脸,却一直笑着,一直笑着。这时,他们中的一个,突然到探视室外面,叫了一个男孩进来。孩子不过十一二岁,白净的面容,文文弱弱的。孩子怯怯地打量了四周一眼,走到中年人那里,拿过话筒,隔着玻璃窗,才说了一句什么,里面笑着的中年人,不笑了,他愣愣地看着孩子,眼泪下来了。
⑨“哭什么呢?你会改好的!”我听到那些人里的一个大声说。
⑩探视的时间快要过去了,管教干部已进来提醒。一直跟儿子对峙着的父亲,这时掉过头来。我发现他与刚才的强悍,判若两人,竟是一脸的戚容,他低声说:“里面的日子,不好过的,看他,也黑了,也瘦了。”
⑾他问我:“你有纸笔吗”?
⑿“当然有。”我掏出来给他,正疑惑着他要做什么,只见他低头在纸上迅速写下几个字,贴到玻璃窗上给儿子看。里面的年轻人,看着看着,神情变了,两行泪缓缓地从腮边滚落下来。
⒀探视结束后,我看到这个父亲在纸上留下的字,那六个字是:儿子,等你回家。根据情节发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父亲的表现。
探望路上:
戒毒所门口:害怕迟到,匆忙奔跑;
探望室里:盯着儿子,沉默不语;
分别时刻:第②段画线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请赏析文章第④段加横线的字。
这个父亲说到愤激处,双眼通红地睁着,抛出这样一句狠话来。第⑦段父亲“话筒拿在手上,却不说话”时是怎样的心理?请结合上下文,合理想象,写写当时父亲的心理活动。
本文选自丁立梅的文集《仿佛多年前》。出版社曾这样介绍这本书:“让走远了的人想回头时,还能看见生命最初的模样”。请选取你生活中的细节,仿照例句,写下你对“生命最初的模样”的理解。
生命最初的模样是父亲面对失足的儿子,贴在窗上的那句“儿子,等你回家”;
生命最初的模样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