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上海警察局1919年5月的档案中,发现当时许多上海学生家长都收到同样一份由上海华童学校校长发出的通知(如图)。引发学生缺席的原因应该是
A.民族工业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增加 |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涨 |
C.淞沪会战爆发,急于逃避战火 |
D.国民经济崩溃,难以维持学业 |
17世纪90年代,英国开始从议会的多数党派中遴选阁员,组织行政班底,为国王提供咨询。这一举措( )
A.标志责任制内阁正式形成 |
B.为《权利法案》的颁布奠定了基础 |
C.表明国王仍然具有行政权 |
D.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会席位 |
郭嵩焘说:“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这表明他( )
A.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 |
B.批评洋务派与日本在学习西方问题上都没有触及根本 |
C.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学习西方技术 |
D.认为既要学习西方技术,又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
1911年12月日本《朝日新闻》刊登的一封信写道:“一旦共和政府建立起来,人民的捐税负担会比现在更重。甚至就这一点而言,共和政府也不可能统治中国。中国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如何筹措外债使国家免于破产。”材料表明( )
A.中国政治民主化缺乏经济基础 |
B.日本为干涉中国内政制造舆论 |
C.实业救国是共和政府必然的选择 |
D.中华民国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 |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把西方的政治制度引入中国的同时,都不尽照抄照搬,而是有所损益变通。其中孙中山领导建立的民主政体,对美国政体最为显著的变通是( )
A.责任内阁处于权力中心 |
B.三权分立的权力分配 |
C.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 |
D.主权在民的民权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