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中日两国在琉球事件后谈判《中日修好条规》时,日本代表团坚决不同意清政府在条约中自称“中国”,要求只写“大清国”。清朝代表力拒:“我中华之称中国,自上古迄今,由来已久,即与各国立约,亦仅只约首书写大清国字样,其条款内容皆称中国,从无写改国号之例”。对中日关于“中国”名称使用产生的争议,理解正确的是
①日本实际上不承认清朝政权代表中国
②中国政府在外交活动中首次使用“中国”这一名称,故不被日本接受
③清政府在外交活动中“大清国”和“中国”同时使用,法律意义相同
④清政府据理力争是捍卫了国家尊严的行动
|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④ |
1840年,英国塞缪·肯纳德建立了一条横越大西洋的定期航运线,预先宣布轮船到达和出发的日期。肯纳德宣扬他的航线是已经取代“与帆船时代不可分离、令人恼火的不规则”的一条“海洋铁路”。这表明
| A.跨越大西洋的通讯已经开通 | B.工业革命有助于世界市场的拓展 |
| C.英国由此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 D.内燃机的使用使人类进人电气时代 |
【原创】 “黄金,在一定程度上还有白银,都是通货的完美无缺的基础。这也就是我决定现在不允许美国持有的任何黄金外流的原因。”1933年6月5日,国会决议限定过去和未来一切公司契约均禁止用黄金支付,至此美国最终放弃了金本位制。美国这样做的意图在于()
| A.推动币制改革,促进工业恢复 |
| B.降低物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 C.刺激通货膨胀,推动经济复苏 |
| D.刺激通货紧缩,改革银行体系 |
柏拉图把智者斥为“批发或零售精神食粮的商人”。他的这一评价可以说明智者
| A.具有鲜明的功利性 |
| B.言行体现了艺术性 |
| C.十分重视对物质世界的探索 |
| D.奠定奴隶主民主派的理论基础 |
阅读下图。此令的发布意在
A.推动国民革命运动
B.加快政治改革步伐
C提高公民责任意识
D.宣扬专制主义思想
1916年,山西商人乔殿森集资1.5万两白银在太谷东关创办了利川蛋厂。该厂系诸人合资而成,对厂中伙友(员工)按商家惯例,根据其表现、业绩给予顶身股,年终按股分红。试办数年后,产品正式行销出口,效益颇丰。利川蛋厂“效益颇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际形势影响 | B.国民政府重视 |
| C.经营理念创新 | D.国家政局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