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提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我们现在要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首先要参阅
A.《春秋》 | B.《尚书》 | C.《论语》 | D.《道德经》 |
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比重变化的原因是
1950年(%) |
1954年(%) |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
贫农、中农 |
85.5 |
45.2 |
92.1 |
91.4 |
||||
富农、地主 |
14.5 |
54.8 |
7.9 |
8.6
|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这句话指得是
A.推行分封制 | B.设立郡县制 |
C.废除郡县制 | D.废除行省制 |
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
A.小农经济 | B.佃农经济 |
C.庄园经济 | D.商品经济 |
“我要对诸位说,你们都拥有相同的一件法宝,那就是自由权”。这是19世纪70年代一位日本思想家提出的制定宪法的理念。但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法》根本没有体现这一理念,该宪法仍规定
A.贵族院享有立法权 | B.众议院享有立法权 |
C.天皇享有立法权 | D.内阁享有立法权 |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地性差异已十分明显。就文学而论,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比如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的诗人屈原就生活于
A.中原 | B.齐鲁 |
C.楚地 | D.巴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