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为了不让这棵大树“树墩”继续“萌发”,有识之士掀起了
| A.维新变法 | B.辛亥革命 | C.新文化运动 | D.五四运动 |
1978年,南京大学哲学系胡福明老师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人们普遍认为它带来了党和民族的大觉醒。这里的“大觉醒”是指
| A.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
| B.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
| C.使人们彻底认识了文革的错误 |
| D.使人们回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 |
毛泽东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这一观点提出的相关背景是
| A.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 B.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
| C.新中国的成立 |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
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
|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 |
|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
《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中这样描写:“他反复地呼吁对他所领导的政府的同情、财政资助和国际上的承认……他明白地翘首海外,寻找中国问题的解决。”这段话的核心观点是孙中山
| A.十分重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
| B.没有认清帝国主义的侵略性质,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
| C.其三民主义脱离中国实际,对中国革命没有指导意义 |
| D.在中国革命中有坚定信念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
孙中山认为:“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材料中的“一劳永逸之计”应该是
| A.驱除鞑虏 | B.创立民国 |
| C.平均地权 | D.三大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