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为了不让这棵大树“树墩”继续“萌发”,有识之士掀起了
A.维新变法 | B.辛亥革命 | C.新文化运动 | D.五四运动 |
文化学者吴方在著作中写道:“元杂剧成为突出的文化史现象,似乎正反映出传统与时代纵横交会或者说一种‘文化碰撞’。如果元代文人不是抛舍仕途流连于吟风弄曲的光景,一掬其才智,戏曲便仍停留在简陋的艺术和思想水平上。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宋元以来都会生活的要求,也不可能产生雅俗结合的元杂剧”。这说明
①元杂剧对诗体的解放,逐渐占据文坛重要位置
②瓦肆、勾栏为元杂剧提供了生存发展土壤
③杂剧的灵活与通俗隔离了元代社会政治生活
④元代文人无心科举,表达出对社会的反叛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② | D.②④ |
古代的婚姻,据说要经过六道手续,叫做六礼。第一是纳采,男方向女方送点小礼物,表示求亲;第二是问名,男方问清女方的姓氏,以便回家占卜吉凶;第三是纳吉,在祖庙得到吉兆后,到女方报喜,也要送礼物;第四是纳征,这等于宣告婚姻,这时要送贵重礼物;第五是请期,就是择定完婚吉日;第六是亲迎,也就是迎亲。对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A.联姻过程中男方起到决定作用 |
B.送礼亲迎环节是男尊女卑的特例 |
C.占卜吉凶只是一场迷信活动 |
D.问名纳吉是婚姻是宗法制度的延伸 |
由于追求外光和色彩的表现,画家主要把身边的生活琐事和直接见闻作为题材,多描绘现实中的人物和自然风景。在构图上多截取客观物象的某个片断或场景来处理画面,打破了写生与创作的界限。下列作品能体现这一绘画特点的是( )
2014年11月11日,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领导人聚首北京雁栖湖畔,通过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宣言即《北京纲领》:构建融合、创新、互联的亚太。对此纲领分析正确的是
A.《北京纲领》对各成员国具有强制性 |
B.《北京纲领》对各成员国不具有强制性 |
C.《北京纲领》是一种法律协定 |
D.《北京纲领》是各成员国谈判的产物 |
李卜克内西说:“1859年成为划分科学史前后两个世界的界限。……达尔文远离大城市的烦嚣,在他宁静的庄园里准备着一场革命。”达尔文进化论学说最直接的“革命”意义在于
A.激发社会竞争意识 | B.进一步否定了教会权威 |
C.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 D.促进人口的大幅度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