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轮船在航行中突然遇到暴风雨,船长大声喊道:“谁会祈祷?”船上一名神父自告奋勇地回答:“我会!”船长说:“那好,你就开始祈祷吧!其他人都套好救生圈等待,因为缺少一个救生圈!”从哲学角度看,船长的做法 ( )
| A.是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表现 |
| B.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表现 |
| C.是对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肯定 |
| D.是对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暗讽 |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看到月亮一个小孩会形象地把它同日常生活中得某些东西联系起来;而一个远离故土的人会以“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这体现了
①认识活动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思索
②认识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认识对象的创新
③认识对象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④认识可以因为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理解的不同而不同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
①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④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一天,老张收到外地儿子寄来的家书,不禁失声痛哭,家书上写着:“儿子生活好痛苦也没有粮食多病少挣了很多钱”。正巧来张家串门的李大爷接过家书一看,哈哈大笑。在这一哭笑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①不同的意识对人的生理有不同的调节作用
②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客观条件的影响
③事物排列顺序的变化可以引发不同的结果
④任何事物都处于绝对的运动变化之中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我们对“实事求是”可以这样理解
| A.“实事”是“求”的前提条件,没有“实事”就“求”不来真正的“是” |
| B.现实生活中的任何“求”都是在“实事”的基础上进行的 |
| C.“是”离不开“实事”,“实事”不一定都有“是” |
| D.了解“实事”,改造了“是”才能做到实事求是 |
沙漠治理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鄂尔多斯人另辟溪径,变“征服沙漠”为“善待自然”。他们把沙漠绿化、沙产品开发和生态旅游有机结合,实现了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创造了令人瞩目的“鄂尔多斯发展模式”。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才能决定实践
②必须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结合
③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
④人们能改造规律,造福人类
|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