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的文件一《学制》。《学制序文》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止,必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增长才艺又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同时指出改革教育的目标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区,设置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1890年10月,日本明治天皇签署颁布了《教育敕语》。
——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
材料二 朝廷在全国推行由小学、中学至大学的,与国际接轨的近代三级体制。到1909年,新式学堂已达59117所。……外人办的《字林西报》,说从此之后,读报开始成为中国人的“习惯”……《天演论》、《力学课编》、《地质学原理》、《国富论》、《法意》(论法的精神)等“西艺”和“西政”在中国广泛传播。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袁伟时为何认为甲午战争中“没有赢家”?
材料二:《杀鸡儆猴图》是我国杰出漫画家张乐平的漫画作品(右图)。该漫画刊登于1937年10月23日《战时画刊》上。
(2)上图漫画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请概述其历史事实,并分析该事件对当时中国政局产生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
材料三 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
——昭梿《啸亭杂录》卷四《议政大臣》
(1)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出皇帝具有怎样的态度或做法?分析其本质。(6分)
(2)材料二反映了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 (6分)
(3)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4分)
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
材料二:“(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
——《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旧工业”指什么?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联系。
(3)材料三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无法想象的,为什么?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它既是一个生活组织,也是一个经济组织,它还曾经是一个权力组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注:指规模大且具有权力组织特点)。
——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16世纪一位英国面包师的家庭(家庭手工作坊)构成(单位:人)
男主人 |
女主人 |
孩子 |
帮工 |
学徒 |
女仆 |
1 |
1 |
3 |
4 |
2 |
2 |
——根据哈罗德·帕金《现代英国社会的起源》
材料三:在英国至少从1530年开始,他们已不再认为独身是一种美德,相反,他们认为婚姻是由上帝创立的……他们主张把宗教和家庭联系起来,过一种理想的宗教家庭生活,也就是说,宗教信徒除了去教堂礼拜与圣餐外,在家中也进行祈祷与阅读《圣经》。
——引自《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04期(作者:蔡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在乡下,家庭很小的经济因素是什么?中国古代一些家庭规模大且具有权力组织的特点,请结合古代政治史分析其制度根源。
(2)现代家庭是亲人居住、消费和情感寄托的单位。根据材料二指出16世纪的英国家庭还有哪些更宽泛的功能?结合所学知识,阐明这些功能在现代家庭中衰退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他们”指哪类人?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宗教家庭生活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4)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家庭,试分析其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15世纪东西方涌现出两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哥伦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19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0周年时,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欲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日期作为全球节日,但最终因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而作罢。
材料二 在迎接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世界各地纷纷开展活动纪念郑和。马达加斯加发行了《郑和下西洋》小型张邮票;马来西亚马六甲州准备在三保山上建立郑和纪念馆;2003年5月28日,世界上第一个以‘郑和’命名之清真寺在印度尼西亚东爪哇首府泗水举行落成典礼并正式对外开放。
(1)全球化进程始于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一中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2)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比较,郑和下西洋更受欢迎的原因是什么?梁启超曾感叹“郑和之后再无郑和”,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10)
(3)二战后世界经济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发展趋势加快,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