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的文件一《学制》。《学制序文》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止,必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增长才艺又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同时指出改革教育的目标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区,设置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1890年10月,日本明治天皇签署颁布了《教育敕语》。
——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
材料二 朝廷在全国推行由小学、中学至大学的,与国际接轨的近代三级体制。到1909年,新式学堂已达59117所。……外人办的《字林西报》,说从此之后,读报开始成为中国人的“习惯”……《天演论》、《力学课编》、《地质学原理》、《国富论》、《法意》(论法的精神)等“西艺”和“西政”在中国广泛传播。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在中国的极端重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经济经过了曲折发展的历程。当前,中国新的领导集体已视解决“三农”问题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

材料二 在“大跃进”时期,由于大刮浮夸风、“共产风”,安徽农村深受其害。为了生产自救,少数农民自发地搞起了责任田,到1961年底,安徽省90.1%的生产队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在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中央领导人对这一新事物给予极大的支持……但是毛泽东出于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善良愿望,很快否定了责任田。
——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必修(Ⅱ)
材料三 1978年,安徽发生特大旱灾,凤阳县许多人都外出讨饭了,没有外出的小岗村农民感到与其坐等饿死,不如大胆想个办法。于是,在1978年12月的一个夜晚,他们聚在一起,开了个秘密会议,写下了保证书,决定包干到户。安徽实行包干到户后,一部分干部和群众抱怀疑或反对的态度。有人在江苏和安徽交界的边境地区竖起大标语牌,坚决反对所谓的“分田单干风”。
——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必修(Ⅱ)
材料四 如下图

70年代凭票排队 80年代某农民买了一台黑白
购买食品的市民  电视,引来乡亲羡慕的眼光

90年代花卉消费已成为
城市居民消费的一部分
(1)据材料一回答,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三次调整使农业经济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后两次调整(特别是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是在哪一方面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产生了什么不良后果?
(2)从材料二、三看,三年困难时期的责任田和1978年安徽实行“包产到户”都是有人反对的。但最终的结局却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3)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时政热点,列举我国农村除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外的两项重要举措。这些举措给农村带来了什么变化?
(4)结合时代背景并观察材料四的图片,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民众的生活需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面是为提交中共八大开会讨论,中央有关部门先后提出的三份“二五”计划中粮、棉、钢产量在1962年应达到的指标:(先后提出的三个方案)

方案
粮产量
棉产量
钢产量
方案一
(1955年夏)
4600亿斤
4300万石
1100万吨
方案二
(1956年1月)
6400亿斤
7000万石
1500万吨
方案三
(1956年8月)
5000亿斤
4800万石
1050万~
1200万吨

材料二 我们有6亿人口,我们党同6亿多人口结成了血肉的联系,依靠这个伟大的力量,凡是人类能够做的事,我们都能够做,或者很快就能够做,没有什么事我们不能够做到。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报告
材料三 1961年应适当地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胜利的基础上,采取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
——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议
请完成:
(1)从材料一的数据中,可以看到中共八大召开前,党和政府的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强调了什么?忽视了什么?这种指导思想导致了实践中怎样的严重错误?
(3)材料三中1961年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速度的实质是什么?材料三中所说的“已有的胜利”是事实吗?你的理由是什么?决议中的这种说法反映了什么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机器缫丝创于简村堡陈启沅,名曰“丝偈”,以其用机器也;又名“鬼縆”(縆即线),以其交洋人也。丝比用手縆更细滑光洁,售价亦三分之一。每间丝偈大者女工六七百位,小者亦二三百位。每日每工得丝三两、四两不等。肇于光绪壬申之岁(即1872年),期年而获重利,三四年间,南、顺(即广东南海、顺德)两邑相起继者多至百数十家。……计每丝偈以五百位为率,每年发出女工银约二万六七千员(即圆),远近胥(即都)蒙其利。
——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下册
材料二 祝大椿办上海公益纱厂,“其初纯系华人资本,后为营业起见,利用怡和洋行以推广销路,让一部分股份给英人,改为中英合办”。
材料三 荣宗敬和荣德生号称“面粉大王”。荣家的保兴面粉厂是在两江总督刘坤一等人的直接支持下开办起来的,却遭到当地保守势力的阻扰,说工厂的兴建破坏了“风水”,将官司打到县衙。知县感到左右为难,只得向上禀告。刘坤一驳斥说:“士为四民之首,立论犹当持平。烟囱既隔城垣(该厂建在无锡西门外),何谓风水有碍?”反复再三,官司才告一段落。——以上材料摘自岳麓版高中教材必修二
请完成:
(1)根据以上材料,指出这些企业的性质。
(2)根据材料一,概括企业创办和经营的情况。
(3)材料二、三主要反映了哪些历史现象?

交通工具的改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极大推动力。
(1)“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两句诗,从中你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交通工具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2)看下图,这是哪一时期出现的什么交通工具?它的出现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看下图,这是哪一时期出现的交通工具?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洲白银1572年开始一次新的引流,马尼拉大帆船(指中国大帆船)横跨太平洋,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同菲律宾首都连接起来,运送的白银被用于收集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印度的高级棉布,以及宝石、珍珠等物。
——(法)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材料二 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美洲生产的白银30000吨;日本生产的白银8000吨;两者合计38000吨;最终流入中国的白银7000或10000吨。因此在那一百年间,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16世纪的葡萄牙、17世纪的尼德兰(荷兰)或18世纪的英国在世界经济中根本没有霸权可言。
——(美)弗兰克《白银资本》
请完成: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中所述历史现象对中国经济、思想和文学方面各产生了哪些影响?试从政策角度分析中国没有维持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3)结合材料一、二,如何理解材料三的观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