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东西方涌现出两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哥伦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19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0周年时,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欲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日期作为全球节日,但最终因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而作罢。
材料二 在迎接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世界各地纷纷开展活动纪念郑和。马达加斯加发行了《郑和下西洋》小型张邮票;马来西亚马六甲州准备在三保山上建立郑和纪念馆;2003年5月28日,世界上第一个以‘郑和’命名之清真寺在印度尼西亚东爪哇首府泗水举行落成典礼并正式对外开放。
(1)全球化进程始于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一中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2)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比较,郑和下西洋更受欢迎的原因是什么?梁启超曾感叹“郑和之后再无郑和”,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10)
(3)二战后世界经济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发展趋势加快,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80年代,德国的卡尔•本茨等人成功地制造出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其实,在此以前六七十年,就已经出现汽车了。那时,英国伦敦的街道上就行驶着蒸汽公共汽车。但是,当时正处在工业革命后期,火车机车已发明出来并引发起兴办铁路的热潮。正兴致勃勃地投资筑路的英国资本家把汽车的出现视为威胁,他们千方百计想把尚处于摇篮时期的汽车消灭掉。因此他们不是使用暴力毁坏、劫掠汽车,就是派人举旗子在汽车经过的地方,向过路人叫喊:“可怕的机器来了!”
——选自高中历史教学辅导书《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主要发明 |
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 |
蒸汽机 |
84年 |
发动机 |
65年 |
原子能 |
6年 |
——根据教材中的小字部分归纳而来
材料三 2005年12月28日,朝韩两国在朝鲜境内的开城工业园区举行“通信连通”仪式,庆祝开城工业园与韩国之间的直通电话正式开通。从明年起,南北除了在信息技术领域开展学术交流等民间项目以外,还有望从政府角度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合作。
——《人民网》
请回答:
(1)除材料一中所提到的交通工具外,同一时期在交通运输方面的成就还有哪些?这些交通工具的发明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影响?从材料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试分析其中的原因。
(3)材料三所提电话、通信技术是何时发明?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
(4)通过上述分析,你得出什么结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然则守旧开新之效,已断可睹矣。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
一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一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清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说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许多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辫书》
材料四:毛泽东也曾对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福尔曼说过:“我们信仰与实行民主政治……限制任何一党专政的可能性。”
一一引自笑蜀编《历史的先声——半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
请回答:
根据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以上几位历史人物所代表的政治派别对实现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所作的主要努力。(8分)井据此概括指出中国代政治民主化的主要特点(4分)。
观察下图,并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根据图一说明唐朝对外交流的主要特征。(2分)归纳上述特征产生的主要影响。(2分)
(2)图二反映了清朝面临怎样的周边形势?(1分)分析导致这种形势形成的主要原因。(3分)清朝政府应对这种形势采取的“闭关锁国”政策是否有效?为什么?(3分)
(3)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哪些趋势?(2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这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 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布局未来发展,培养新的竞争优势。
——摘编自中国科学院《2010科学发展报告》等
材料三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取得“独特建树”的主要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世界主要经济体为何要加大科技投入。
(3)怎样理解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
学者林贤治说:“真正的思想者,就其本质来说都是异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二 ……路德早就指明了这种愚昧暴行的徒劳性质:“异端绝对不能用物质的力量镇压或者压制下去,而只能用上帝的话进行争辩。”
——[奥]斯蒡芬·茨威格《异端的权利》
材料三 鲁迅指出:“现在有一群好讲鬼话的人,最恨科学,因为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不许讲鬼话,所以自然而然的成了讲鬼话人的对头。”
——邱若宏《论五四时期人文思想家的科学启蒙》
请回答:
(1)李贽和路德这两位同时期的中外思想家,都被称为“异端”。依据材料一、二及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他们的“异端”思想和矛头指向。
(2)为什么李贽的“异端”思想在“他所生活的时代”影响不大?
(3)材料三中“讲鬼话的人”指哪些人?“讲鬼话人的对头”指哪一派别?
(4)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异端思想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