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历史文化遗产以其无声的存在向后人昭示着历史的传承,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1)甲图、乙图分别是什么地方的历史文化遗产?
(2)甲图和乙图所示建筑分别具有什么突出的建筑特色?从建筑艺术角度分析,乙图对甲图有哪些继承与发展的地方?
(3)从三幅图片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具有怎样的意义?
(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沃勒斯坦在其《现代世界体系》中分析16世纪“欧洲世界经济体”时,提出了“中心国家”、“边缘地区”等概念术语。“中心国家”是指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有优势的国家,“边缘地区”的特征是本土国家很虚弱,包括从根本不存在的国家(指处于殖民地状态)到自立程度很低的国家(即指处于新殖民地状态)。
(1)依据材料一中的观点,指出19世纪中后期的“中心国家”中最强大的是哪个国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世界地位确立的原因。(7分)
材料二 1946年冬,西欧出现了百年未遇的严寒,燃料和粮食严重匮乏。欧洲有几十、上百亿美元的赤字,这对美国经济也构成了真正的威胁。欧洲如果不从美国得到美元就无力购买美货。同时,严重的经济状况又引起社会动乱,法、意、英等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法、意共产党威信空前提高。1948年4月至l 952年6月,4年时间,美国共拨款援欧131.5亿美元,接受这一法案的西欧国家,他们的经济计划应受美国监督,应撤销关税壁垒、降低关税税率等。
——编自段炳麟《世界当代史》
(2)材料二反映了二战后美国与西欧之间的什么关系?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关系的原因。(8分)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1972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个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与西欧之间关系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4分)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960—1280年间,中国人均收入提高了l/3,而人口几乎增加了1倍。到了13世纪,由于水稻种植的广泛发展,3/4的人口生活在长江以南.……1700—1840年间人口增加了3倍多,但人均收入并没有下降。
中国在之前的近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到了19世纪90年代,他的这个位置被美国所取代,中国GDP被美国超过的确切时间,是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的1895年。
——摘编自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1)材料中所说的“公元960—1280年间”和“1700—1840年间”分别是指哪两个时期? (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国在之前的近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的原因。(8分)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到了19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何以能超越中国”?(8分)
(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地理大发现时代以前,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间曾有过一些时断时续的交往。但这两个文明的直接碰撞,还有待于欧洲获得足够的力量能有力而持续地到达中国。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请用史实举例说明材料一中两个文明之间“时断时续的交往”。“欧洲获得足够的力量"与哪个重大历史事件有关?(5分)
材料二 40年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物,在民族战争失败后提出“”的命题。在这个命题里,反抗西方的侵略与学习西方先进事物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以其所包含的时代内容而代表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方向。中国社会经历了从中世纪到近代社会的艰难变革。40年代、60年代、90年代因之前后相接,成为新陈代谢的三个历史环节。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命题”是指什么?“60年代、90年代的新陈代谢”分别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6分)
材料三 20世纪上半期的震荡是世界现代化进入新阶段后转型期的震荡,是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没有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引起社会矛盾激化所造成的。社会动荡、战争和危机暴露出了症结所在,为二战后的改革和调整指明了方向。与20世纪上半期的震荡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化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凯恩斯主义普遍被发达国家接受……
——摘编自《历史学习精要》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现代化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的诸多有利因素。(8分)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按泰西各国所行诸大端中,最关紧要而为不拔之基者,其治国之权属之于民,仍必出之于民,而究为民间所设也。推原其故,缘均是人也……或为君或为臣,耳目手足无所加焉;降而至于小民,耳目手足无所损焉。因恍然于治国之法,亦当出之于民,非一人所得自主矣,然必分众民之权,汇而集之于一人以为一国之君,此即公举国王之义所由起也,而辅佐之官亦同此义矣。
第以众民之权付之一人,为其欲有益于民间而不致有叛逆之事与苛政之行,此之谓章程(这里所说的章程今译为宪法)也。夫章程有行之自然而非语言所能宣者,有守之勿替而为笔墨所能纪者……然即其中之最要者言之,不过分行权柄而已……约举其目盖有三焉:一曰行政,二曰掌律,三曰议法。
材料二泰西各国立国学、立义学,国中男女老少皆当入学读书、读史、读律,增长识见以明爱国之心,而知本身非无用之人,并知用本身之权也。况复多立新报馆,辩论国政之是非,品评人员之贤否,凡阅新报者,无不知国政何者为是,何者为非。
——以上材料均摘自《译民主国与各国章程及公议堂解》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其表达的主要思想。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民主制度实行的条件及措施。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秦占领巴蜀地区之后,实施了从秦本土往蜀地移民的措施。)“戎伯尚强,乃移秦民万家实之。”“秦惠文、始皇克定六国,辄徒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故工商致结驷连骑,豪族服王侯美衣,娶嫁设太牢之厨膳,归女有百两之车,送葬必高坟瓦椁,祭奠而羊豕夕牲,赠禭兼加,赗赙过礼,此其所失。原其由来,染秦化(秦国文化)故也。”
——《华阳国志》
材料二“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致之临邛,大喜,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
——《史记·货殖列传》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秦在巴蜀地区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采取这些措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