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学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同美国的关系正常化,也就没有(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中美关系正常化
A.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
B.标志着美国对中国封锁政策的彻底失败 |
C.掀起了西方国家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
D.大大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 |
梁家麟在《基督教会史略》中写道:一般的更正教(指新教)传统认为,宗教改革是使“基督教信仰回复它原来的单纯与直接的状态,将人与上帝之间由宗教所造成的一切隔阂除去”。以下主张最有助于“将人与上帝之间由宗教所造成的一切隔阂除去”的是 ()
A.先定论 | B.因信称义 |
C.王权高于教权 | D.《圣经》至上 |
《剑桥插图古希腊史》指出,与苏格拉底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在原则上(几乎)都是反民主的人”,他们反对的理由都是“平民不适于统治雅典,因为他们浮躁、无知、愚昧、甚至不能管好自己”。这一描述从侧面反映出古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A.直接民主 | B.轮番而治 | C.贵族政治 | D.教育发达 |
外交家吴建民在回顾1979年以来的中国外交成就时,用了三句话概括:“形势大变化,政策大调整,外交大发展。”下列对此三句话的解读错误的有()
三句话内容 |
解读及其具体表现 |
形势大变化 |
是指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 |
政策大调整 |
是指维护我国的独立与主权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
外交大发展 |
一是指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组织的活动 |
二是指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政治的外交活动和加入世贸组织 |
A.1条 B.2条 C.3条 D.4条
“政府管制外汇、黄金,以平抑物价。1942年,发行一亿美金公债,每一美元定价法币20元, 不久黑市高至法币450元,但有关人士,仍可按官价购进,大获暴利。1943至1945年之间,政府(有缺漏)售黄金,1944年至1945年,举办黄金存款,利益多落入大户之手。”这段叙述最可能和下列哪一议题有关()
A.抗战后期政府经济政策与实施情形 |
B.抗战期间美元与法币的汇率变化 |
C.抗战后期政府对银行、金店、大户的控制 |
D.抗战期间政府放任黄金的买卖 |
1964年1月,中国与法国两国建交联合公报发表后,西方舆论将其比喻为“外交核爆炸”,美国则说“这是戴高乐在美国的背后捅了一刀”。中法建交说明()
A.中法结盟威胁到美国霸权 |
B.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受到了冲击 |
C.中美关系正常化已无可能 |
D.中国已完全突破美国的外交封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