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甲午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等通过哪些方式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科目 历史   题型 简答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易永卿在《论郭嵩焘的和平外交思想》中提到,郭嵩焘主张无论战守和都要建立在对中国和西方的详细了解的基础之上。对于要战,郭嵩焘强调要知己知彼,通盘筹算,慎重言战……势包括中国和西方进行交往是不可扭转的历史趋势,西方和中国相比基本形式是敌强我弱,中国应顺应形式,坚持以和为主、努力笔战的策略方针……理是郭嵩焘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态度,理包括:(1)以理相待,对西方各国要据理而行,当时中国和西方各国相比,实力不足,更要强调讲理,以便对对方可以产生制约。(2)具体谈判时要据理力争,应对得体,刚柔相济,不卑不亢(3)反对蛮干,一味言战。
材料二 郭嵩焘的外交思想长期以来颇受人们的非议,“汉奸”之类的咒骂,汹汹而至。1875年,当他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驻外公使时,有人编了一副对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作为中国最早以为亲临西方世界的高级官员和知识分子,郭嵩焘对当时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有一种比较清醒的认识,郭松涛把西洋诸国看作是独立于中国之外的有着自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历史文明的主权国家。郭嵩焘感到华夏文明在西洋人眼中已经是一种落后的文明,强调中国必须向西方取法、学习。而对中西相差的史实,郭嵩焘看到了敌强我弱的大势,盲目言战,无异于以卵击石。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郭嵩焘外交上的基本思想。
(2)材料二对郭嵩焘的外交思想有不同的看法,你赞同哪一种看法,说明理由。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德国金融时报》发表评论说,二战结束60周年之际,德国的“纪念机器”在高速运转,书店里摆满了各种出版物,研究者们把对当年德国暴行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公众。与此完全相反的是,日本却打算忘却当年的历史。日本的政治人物和学者尽管不否认他们的国家当年曾扮演过侵略者的角色,日本政府方面也做过一些道歉,但绝大多数认罪表述却是这样一种模式:“是的,但……”在亚洲,直到今天仍缺少像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下跪那样的诚心悔罪之举。
材料二 德新社驻东京记者拉尔斯·尼古拉森认为,“日本对于自己曾经是一个侵略国的自我意识非常淡漠,因为(当年美国)两枚原子弹分别落在了长崎和广岛,不少日本人自认为是受害者”。德国《世界报》刊登一篇报道认为:“日本一直存在一些民族主义团体,它们提出言论自由的民主要求,以便大肆宣扬昔日帝国的辉煌和皇军士兵的勇敢。直到今天,如果对某些岛屿的主权再次产生争议,这些极端分子就会乘坐黑色公共汽车来到中国、俄罗斯或者韩国大使馆提出抗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同样是战败国,德日量过对历史的反省为何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日本国内否认二战的历史原因还有哪些,并对这类现象评析

【改编】【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近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艰难曲折,第一阶段是19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末。基本是了解和介绍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制度、观念以及西方各种民主制度运作的状况,并以英国君主立宪制为参照,提出改革中国传统君主专制制度的一些构想。这些构想虽然有英国式与日本式,但都缺乏现实的可行性。构想的设计者对民主的认识也大都停留在制度设计上,有的甚至在倡导君主立宪的同时激烈的反对自由平等观念,维护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直到这个世纪的最后几年,西方民主主义的思想理论才通过维新派的宣传中开始得到较为准确和广泛的介绍。
——摘自徐宗勉、张亦工等著《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出现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原因,并分析中国开始近代化进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构想的设计者对民主的认识也大都停留在制度设计上,有的甚至在倡导君主立宪的同时激烈的反对自由平等观念,维护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的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租庸调制度是唐朝的赋税制度成年男子要交一定粮食,称为租。缴纳一定的绢或布,称为调。服役期间,不去服役的要上缴一定的绢或布代役。租庸调制度与均田制相互配合,一旦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度也会遭到破坏。武周以后由于人口增加,土地兼并严重,公家已经没有土地实行均田制……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更是激烈,加以军需,各地长官都可以任意摊派赋税,无须获得中央批准,中央不能派遣官员监察,于是各种苛捐杂税纷纷出现,加剧了阶级矛盾,赋税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唐德宗年间,改行杨炎的两税法。规定每家每户按照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一切杂税杂役。
材料二 清初,随着经济的复苏,土地兼并更加严重,于是农村里面分化出大量无业光丁。封建国家征收赋税的原则是以土地和人口为依据的,人口大量流亡势必引起丁役负担不均。“丁额无定,丁银难征。”又造成不少的钱粮亏空,危及到清政府的统治。从康熙五十年到雍正四年之间,大多数省份,百年积欠的抢粮都达到几十万至几百万。丁役负担沉重的压在无地少地的农民身上,造成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当时截成党类围攻城府的时间时有发生……雍正帝一上台就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到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摊丁入亩后地丁合一,丁银和田赋统一,以田亩为征税对象,简化了税收手续。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与摊丁入亩的实施背景。
(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

【原创】比较两幅图片,提取两项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