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晚清一些官员注意探究西方的政治制度。早期维新派郑观应写道:“泰西各国都设有上、下议政院。上院以国之宗室、勋戚及各大员当之,以其近于君也。下院以绅耆士商,才优望重者充之,以其迩于民也。凡有国事,先令下院议定,详迭之上院,上院议定,奏闻国主。” 参与过百日维新的张荫桓说:“欧墨(美)各国均设议院而章程不同,美之议绅(议员)均由民举,不分上下也;英之下议绅由民举,而上议绅则由世爵,然权归于下议院,则政仍民主之也。”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些官员为什么要探索西方政治制度? 根据材料,上述两种说法哪一种更准确地反映了西方的议会制度?说明理由。

科目 历史   题型 简答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区域·东亚

材料一:韩国高中自2012年开始实施东亚史教育,在其教科书中,将古代东亚确定为文化圈,这是与日本学者提出的“东亚世界论”相似的观点。东亚的文化要素包括了汉字、儒学、佛教、律令等。

材料二: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走上了“脱亚入欧”的道路。1885年,日本著名媒体《时事新报》上发表的《脱亚论》一文写道:“国中朝野无别,万事皆独采西洋近时之文明,不唯脱日本之旧套而已;在亚细亚全洲之中,新立一机轴,所以为主义者,唯在脱亚二字。为今日之谋,我国不可犹豫,以待邻国(指中国、朝鲜)之开明而共兴亚细亚;宁脱其伍,与西洋之文明国共进退。”

材料三:中日韩三国共同编写的《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2005年)中写道:“东亚有悠久的友好交流的传统,出现过许多为了光明的未来而跨越国境努力的人们。我们应当继承过去时代的积极面,而彻底反省以前的错误。应当在我们美丽的地球上建设更加和平与光明的未来。为了和平与发展,我们通过学习东亚的历史能够得到什么样的经验与教训?”

2024年5月《第九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联合宣言》指出:“文化是连接三国人民的桥梁。”阅读上述材料,从历史变迁的角度,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点评AI(人工智能)

1903年江西乡试有一道考题如下:

保商之法,阻来货、奖外输,务令出口之货常多于进口。乃征诸英吉利自行平税之政,而商务大兴,其进出之差为负,而商利自厚,其故何欤?然则塞漏卮之说,果非计欤?试权其利害,以维商政策。

某AI平台作答:这道1903年乡试题反映了晚清面对西方经济冲击的探索。英国通过“平税”(自由贸易)实现商业繁荣,本质是以工业革命技术优势为基础,用开放倒逼产业升级,形成出口>进口的良性循环。而中国“阻来货、奖外输”的保商政策,因缺乏现代工业支撑,仅靠限制进口追求顺差,反而抑制本土产业竞争力(如土布难敌洋布),导致“塞漏卮”沦为被动防御。考题揭示经济政策需匹配生产力水平:英国以实力换优势,中国则陷入“管制依赖”。它体现了晚清知识分子对传统经济治理的反思,试图借鉴西方经验推动“商战自强”,但受限于体制僵化与工业基础薄弱,终未能突破“中体西用”框架,成为近代化转型困境的缩影。

结合所学,对AI的作答加以点评。

舌尖上的历史

北宋时期,北方人以粟、麦为主食,“南人罕作面饵”。京师(今开封)既有北食,又有南食、川饭店,“以备南人不服北食者”。起初京师人“未尝食蚬蛤”“以为珍馔”,而后“士人稍稍食之,蚬蛤亦随而增盛”,酒肆的菜肴有炒蛤蜊、炒蟹等。

南宋时,北方“流寓之人”遍布南方各地。南方大量种植小麦,规模“不减淮北”;“饮食混淆,无南、北之分”。在临安,“食店多是效学京师(今开封)人”;有百姓“世以鬻海蛳为业”,酒肆常备有“生蚶子”“蚶子辣羹”等小菜。近年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还出土了长途贩运而来的海鲜遗存,如中华拟蟹守螺等。金朝在招待南宋使者时,宴饮既有燥子粉、肉油饼等汉人食物,也有肉山等女真传统美食。

到了元代,“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世人“无此疆彼界”之分。当时的生活百科书籍,既存录了中原和江南食物,如水滑面、馄饨、馒头、烧饼、包子等,又有女真挞不剌鸭子、女真肉羊麋、高丽粟糕、回回酸汤、回回卷煎饼等。

(1)宋元时期饮食文化有哪些变化?依据材料加以概括。

(2)结合所学,分析上述变化的历史背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是美国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美国本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发明了如缝纫机、收割机等机械并改进了生产线。工厂制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取代传统手工作坊,尤其在东北部制造业带,标准化、规模化的机器生产成为主流。钢铁、煤炭和铁路等重工业依托中西部丰富的煤铁资源及政府支持的铁路建设浪潮,实现了资源密集型的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西进运动不仅拓展了广阔的国内市场,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矿产和土地资源。来自欧洲和亚洲的移民潮为工厂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使雇佣劳动制日益普及,推动了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全国范围内逐渐形成了东北部专注制造、中西部提供农产品、南部供应棉花的区域专业化分工格局,为美国崛起为世界工业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材料二:20世纪末以来,经济全球化深刻重塑了全球生产方式。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发展促使生产过程分散化,形成了复杂的全球生产网络,产品设计、零部件制造和最终组装往往在不同国家完成。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技术的应用正推动生产方式向智能化与自动化深度升级。与此同时,制造业与服务业加速融合,价值创造更多地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和售后服务等环节转移。这种变革对中美制造业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中国通过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成功融入全球价值链,成为“世界工厂”,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带动了本土技术进步,但也使中国制造业长期面临处于价值链低端、利润微薄的风险;美国制造业则加速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强化了在研发与品牌领域的优势,通过进口廉价商品降低了成本,但产业外迁也导致了传统制造业的空心化和蓝领工人的失业,加剧了社会阶层矛盾。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美国生产方式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在经济全球化中生产方式的变化及其对中美制造业产生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的诞生。1913年,梁启超表示:中国今日既为共和国体,则将来政府之组织,不能不以政党为政治原动力,故政党前途与国家前途,相依为命。“然今日我国政党,若惟以蹙灭他党为唯一能事,狠鸷(凶狠)卑劣之手段,无所不至……似此之政党,其福国耶?其祸国耶?”

——摘编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1946年11月24日,民主同盟发表书面谈话:本年一月举行的政治协商会议,的确为解决国是开辟了一个明确而且光明的方式。倘当权负责的政党,真能依据政协决定的程序及早实行了五项决议,我们绝对相信中国局面必早有了进步。不幸过去十个月中,许多次的团结、统一、和平的机会,都错过了。

——摘编自《愿保持超然地位 继续为调处努力》,《申报》1946年11月25日

材料三:1949年9月21日,张治中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上说:从代表的构成分子来看,包括了全国各革命阶级、各民主党派、各民主人士、各界代表、各少数民族,实在充分表现会议的民主精神,同时也象征着全国人民的空前团结。我们知道,这次会议经过几个月来慎重的周到的筹备,又经过各关系方面慎重的周到的研究磋商,一定可以获得圆满的结果,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摘编自《张治中讲话》,《人民日报》1949年9月22日

(1)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原因。

(2)对于上述分析,你还可以搜集哪些方面的资料予以拓展并说明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