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伦说:“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的占据优势。……我制定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这里的“双方”最准确的表述应为
A.山地派与平原派 | B.贵族和平民 |
C.贵族奴隶主和海岸派 | D.海岸派和平原派 |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
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
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
中国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突出表现在()
A.中国战场扩大 |
B.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 |
C.中国反法西斯斗争时间最长 |
D.中国战场对日本法西斯势力的牵制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A.国共合作宣言公布 | B.七七事变 |
C.九·一八事变 | D.华北事变以后不久 |
1940年八路军总部电令:由于“国际情势的变动、我西南国际交通被截断、国内困难增加,敌于八月进攻西安,截断西北交通之消息……因此,我军应积极的行动……”从中可推测我军采取的行动是()
A.召开洛川会议,开辟敌后战场 |
B.配合国民党军队进行淞沪会战 |
C.在华北对日军进行百团大战 |
D.在敌后根据地发起局部反攻 |
“我们在内战中搅了20多年……黑白不明,是非不分,败虽不足耻,胜亦不足武。今日如人愿,让我们这一辈子有一个抗日报国的机会,今后如能为国家民族而战死沙场,才真正死得其所。”李宗仁先生的这段话应该是在下列哪一事件后有感而发?()
A.淞沪会战 | B.台儿庄战役 | C.平型关大捷 | D.百团大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