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微博世界里的打拐行动
叶铁桥
2011年2月8日,在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榜上,“解救乞讨儿童”已经成了排名第三的热门话题,甚至连“春晚”都排在了它的后面。
一场在微博世界里发起,并迅速蔓延到现实生活中的打击拐卖儿童和解救乞讨儿童的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这场行动的缘起是,1月17日,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于建嵘收到一名被拐孩子母亲的信,这封信说,一个叫杨伟鑫的6岁男孩,是福建泉州人,2009年被人拐骗并致残,成了街头乞丐,2010年年初有网友在厦门街头发现并拍照,家人寻找未果,现在仍然下落不明。
“我愤怒极了……公安部门也应有所作为!”于建嵘将这封信发到微博上时这样表示。
当天,他形成了一个初步的想法:以后凡是看到伤残儿童(十岁以下者)在街头行乞,我们就打ll0,并把110出警的情况发在微博上。
经过几天的酝酿,l月25日,于建嵘在微博里宣布,已在新浪及腾讯两大门户网站设专题微博“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并聘请志愿者专门管理。他呼吁网友如碰到乞讨儿童即拍摄并上传,同时督促警方采取相应行动。
这一号召引起了网友的极大反响,截至2月8日19时30分,专题微博“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粉丝已达8.8万余人,最近几天粉丝数量更是以每日上万人的速度增长。目前,该微博已发微博1800余条,90%以上都是全国各地网友拍摄的乞讨儿童照片。
许多知名人士也加入了打拐行列。《凤凰周刊》记者邓飞也在自己的微博里号召:“2011年,和儿童拐卖打一仗。”
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他在2008年调查广东、广西等地儿童拐卖情况时发现,被拐儿童部分流向职业乞讨产业。“在微博时代,我们可用微博联系和动员各地志愿者拍摄卖艺乞讨儿童,然后报警,通过警察来鉴别和做DNA鉴定对比。以前做不到的,今天可做到了。我们应贡献、整合和集中我们自己的资源和力量,支持和协助公安部门的打拐行动。”
这场全民打拐行动也引起了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的注意,他对此表示支持。2月3日,他在微博上写道:“反对拐卖,人人有责”,“禁绝拐卖、禁绝利用儿童乞讨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并表示“反拐工作任务繁重艰巨,需要大家的支持和帮助……欢迎提供拐卖犯罪线索,对每一条线索,公安部打拐办都会部署核查。”
据介绍,迄今为止,我国已开展5次全国“打拐”专项行动。2009年4月开始的全国“打拐”专项行动中,全国破获拐卖妇女案件6574起,拐卖儿童案件4595起,打掉2757个犯罪团伙,刑事拘留拐卖犯罪嫌疑人l7486人,抓获此类在逃人员3044人,解救被拐卖儿童6785人、妇女11839人。
事实上,自从2010年12月12日开通微博以来,陈士渠就随时接收网友线索,并向发现线索的当地公安部门进行部署。但他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暂不接受媒体采访。
多个地区的警方已表示支持这场全民打拐行动,并号召当地民众响应。广东省中山市警方今日在微博中表示:针对“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爱心接力,中山警方将马上联合城管、民政等部门对全市乞讨儿童进行清查。对有被拐骗嫌疑的儿童采集血样,对其身份进行技术甄别并立案侦查。不是被拐骗的,将协助民政部门积极救助并遣送。警方提醒市民,发现行乞儿童身上有致残致伤痕迹疑似被拐的,请立即拔打110。
该行动也引起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关注。2月5目,全国政协委员韩红在微博中说,她在网上看到一个被拐儿童被虐待的帖子,不由得想起全国政协委员濮存昕在2010年两会上提出的应禁止儿童乞讨、强制救助流浪乞讨儿童的提案,她由此愤怒地表示,要和人贩子“拼了”,“咱‘两会’提案见!”
2月7日晚,韩红表示“提案的准备工作已经开始”,当天还召开了由律师、资深媒体人以及专家参与的第一次打拐提案启动会,2月8日,会议第二次召开。韩红在微博中透露,提案主旨已基本确定,l.立法严惩;2.解救收容;3.开放福利院的创办规定;4.高低保人群的福利待遇。
韩红说:“我们知道有困难、有危险、工作量巨大……但我们必须坚持!我们要相信政府一定会解决此事!”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1年2月9日,有删节)根据文本内容,归纳“微博打拐”的特点。(4分)
新闻具有时效性,本文是如何体现新闻的这一特征的?(5分)
这一场微博世界里的打拐行动会产生怎样深远的社会影响?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见解。(6分)
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①手机电视,是在以电池为能源的便携终端上,以频道的形式接收视频、音频等数据的多媒体业务,其接收终端类型包括手机、PDA、MP4和车载终端等。手机电视业务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三种:基于数字地面广播技术的实现方式、基于卫星广播技术的实现方式和基于移动蜂窝网的实现方式。
②基于数字地面广播技术的实现方式使用的是地面数字广播电视传输技术,主要是针对地面数字广播电视而产生。为适应移动终端的特点,有些技术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改进成为手机电视技术,而另一些技术则同时为地面数字广播电视系统和手机电视系统服务。这种方式的魅力在于它可以在高带宽信道上进行高速传输,在覆盖区域内,接收广播的受众数量没有限制,与使用点对点连接的移动蜂窝网络相比,可以更为经济地向广大受众提供具有完美画质的视听服务。但这种方式必须在接收终端上安装数字电视接收模块。
③基于卫星广播技术的实现方式就是通过卫星提供下行传输,这种方式能够较好地应对多径干扰问题,从而提供高质量的图像服务。但此类技术与所要覆盖的范围关系密切。当覆盖范围较小、用户较集中时,对于移动通讯而言,卫星DMB业务可作为一项增值业务,用户不须增加设备,只需通过具备DMB接收芯片的手机即能收听收看数字广播。但当覆盖范围较大时则成本较高,特别在我国,仅靠一颗卫星覆盖全国难度很大。从终端角度出发,若使用其他的卫星频段,则需增加一套新的射频,成本将有较大增加。
④基于移动蜂窝网的实现方式是在移动通信网中采用各种技术实现电视业务。典型的技术有:移动流媒体、MBMS、BCMCS。基于移动蜂窝网的实现技术继承了移动网固有的诸多优点,如用户管理、业务计费以及用户个性化定制、点播、互动等。但此类技术传送视频数据占用网络资源较大,需要占用3G系统的核心频率,资费较贵,对运营商和用户来说,成本负担都比较重。
⑤手机电视作为一种新兴媒体,正在占据着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在上述各种手机电视技术中,每种技术都有其优势和不足。中国手机电视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不过手机电视以其高度的便携性、移动性和超强的互动性,必将迎来崭新的发展阶段。
(取材于《手机电视的关键技术及发展现状》)下列说法或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地面数字广播电视传输技术不是针对手机电视产生的,也不只为手机电视系统服务。 |
B.基于卫星广播技术的实现方式对于领土面积较小的国家更为适用,例如韩国、![]() |
C.移动蜂窝网络因为使用点对点连接方式,所以向受众提供的视听服务画质不够完美。 |
D.虽然目前几种主要的手机电视技术都还有种种不足,但手机电视的发展前景很乐观。 |
对手机电视用户而言,目前手机电视业务几种主要实现方式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答:。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l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青岛啊,青岛
刘兆亮
青岛是一个很美丽的城市。我那时认为它恰如其分的美丽是因为父亲去了那里。
那时我正上高三,父亲带着家中最破的被子和那顶漏雨的安全帽到县城坐火车。父亲就到学校去看我,但他并没有见到我。父亲就给看门师傅留了一张字条,写道:“儿,我去青岛干活儿了。青岛好啊,包吃包住一天20块钱。你好好念书,争取考到青岛去。”署名是“父亲亲笔”。这是父亲写给我的第一封书信,是写在随手捡起的烟盒上的,烟盒上脚印清晰可辨,比父亲的字还工整。但父亲的字比它精神多了,撇撇捺捺都有把持不住的去青岛的激动之情。
青岛好啊!父亲这个赞美诗般的感叹也是听别人陈述来的。父亲没去过青岛,甚至他连比县城更大点儿的城市都没去过,但父亲那时去青岛了。看到父亲的留言,我很高兴。
父亲在一个叫观海山的山上建花园。山不太高,但站在屋顶上可以看到海,下雨天不上工,父亲就上山顶去看海。看海是父亲最高级的精神生活。在他的物质生活方面,让他津津乐道的,是能隔三差五吃到两块五一斤的肥肉膘。父亲说,瘦的他们才不爱吃呢,青岛的肥肉真贱!父亲说,乖乖,青岛就是青岛啊!
但青岛没有及时给他发工资,这是堵心窝儿的事。父亲说,肥肉很香,但一想到钱就咽不下去了。父亲走时只准备了25块钱生活费,父亲花了40天。之后,他摸口袋时,兜里只剩下五个手指头了。当然,在他的内裤边,母亲还连夜为他缝进了50块钱。但那钱不能动啊!
青岛怎么不发工资呢?老板解释说临时有点儿困难,让父亲等人顶一顶。父亲觉得那个李老板说的话不虚。以前李老板让父亲下山替他买的烟都是十多块钱一包的,现在下降到四块多钱一包了。
给李老板买烟是父亲难忘青岛的另外一个原因。
起初,父亲买烟买得一肚子得意,觉得老板还挺把自己当回事。等父亲戒烟了——实际是没有闲钱买烟了,他才感觉到买烟成了一种煎熬和痛苦。
父亲每次烟瘾上来的时候,都要到厕所尿一泡尿,每次进行的时间都很长。他低头思考着什么,最后还是使劲地捏一把那缝在内裤边的50块钱,忍了。但父亲经常把烟包放在鼻子下使劲地闻一闻。闻一闻烟又不会少,没事的。有几次他甚至就想把手中的烟往腰里一别,一口气跑回家,坐在田头再一口气抽光。边抽烟边看玉米生长,多美的事儿啊!
但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人,这也是老板习惯让他买烟的根本原因。父亲觉得自己挟烟出逃的想法太匪气了,也不切实际。父亲比较实际的做法是,爬山时多弄出点儿汗,递烟给老板时好让他酬劳给自己一根抽抽,但是没有。只有一次,李老板客气地说,剩下的三毛钱硬币不要了,看你累的,头上的汗珠子比雨点儿还大!父亲不收,两个人互相推让,干活儿的人都把手中的活儿停下来看他们。李老板生气了,大喝一声后又把声音压得低低的,拿着,对,拿着。父亲的兜里就多了三毛钱。
父亲想等下次再多出三毛,还有再下次,再再下次……
慢慢地,父亲他们就感觉到李老板可能在耍熊蛋了——他要跑掉了!大家也很久没能吃上肉了,伙房的人也好久没接到钱了。
父亲等人也不能干等着,就买了车票回家。父亲们都偷偷地进行着自己的工作:有的与父亲一样拆开了内裤,有的翻起了鞋子,有的把被子里的棉花团弄开……那里是事先准备好的回家的路费。我们那里的习惯,路费多少就缝多少。
但青岛朝我走来了。我被青岛一所重点大学的土木工程系录取了。那天父亲把烟头抽得很兴奋,他满眼亮亮的,左手比画着青岛宽阔的马路怎么走,还一个劲儿说,青岛好啊!青岛好啊!
我不知道,当父亲赞美诗一样地感叹青岛好的时候,他的右手在口袋里把从青岛带回来的那三毛钱都攥出了汗!到了学校后我才发现,那三枚硬币,被父亲打进了我的背包——那是父亲在青岛赚取到的财富,儿子应当继承。
(选自《百花园•小小说原创版》2006年第1期,有改动)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父亲从未去过别的大城市,却与青岛这个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看海,吃肥肉膘,简单的精神和物质生活却让父亲心满意足。 |
B.父亲满怀希望地外出打工,却因工资被拖欠不得不失望回家,文章的主旨意在揭示并批判了拖欠农民工工资这一社会现象。 |
C.文章写了父亲戒烟、想烟、闻烟、想挟烟而逃等细节,这些细节不仅没有使父亲的形象陷入卑俗,反而表现了父亲的淳朴。 |
D.文章明线讲父亲在青岛打工的故事,暗线讲我考青岛的大学的故事。暗线由“字条”埋下伏笔,由“三毛钱”呼应作结。 |
E.文章细致描写了青岛的美丽风光,它与父亲的困窘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现代文明背景下小人物生活的辛酸和无奈。文中结尾说三枚硬币是父亲在青岛赚取到的财富,“财富”在文中有何含义,请简要指出。
答:文中多次出现“青岛好”一语,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青岛好”的理解。
答: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下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它强调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追力;二是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标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所有这些形式都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生长在一起,构成不可拆解的文化综合体。
以我国的古琴艺术为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的价值不只在于古琴这种乐器本身,也不限于古琴曲目和弹奏技术,更重要的在于以古琴为聚合点而构建的传统美学特质及哲学意味,并且这种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贯穿于中华雅文化的发展当中。由于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故事是以古琴为依托的,所以不仅深邃感人,而且历久弥新。可以说,知音意识和获得知音的愉悦成为雅士阶层不可分割的一种人生内容,于是音乐境界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文品都互相沟通。而遵循大音希声的哲学原理,古琴艺术又将儒家的中正平和、道家的清静淡远融汇于乐曲之中。
每一项真正符合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可能以一个物质符号(比如古琴乐器本身)独立存在。相对于物质符号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那些无形的环境、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更具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遗产非常重要的资源,就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来说,它们都能让我们从更深刻的角度了解其背后的人和这些人的日常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一个人都跟它脱不开关系,因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是被群体或团体认同的文化遗产,也可以是被个人认同的文化遗产。 |
B.随着人们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断创新的特点。 |
C.对于世界上那些已经被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群体和团体都应该具有认同感和历史感。 |
D.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体现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顺应可持续发展的![]()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有多少表现形式,都应该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构成不可拆解的文化综合体。 |
B.古琴艺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的是它所蕴含韵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而非其乐器本身、曲目及弹奏技术。 |
C.包含着儒家中正![]() |
D.借助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一个民族及其日常生恬。 |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雅士阶层之所以能够将音乐境界与生命境界、乐晶与诗品文品沟通,正是由于他们具有欣赏古琴艺术的水平。 |
B.一个实物,如果不与非物质的形式,如表演、表现形式、技能等相联系,就不能独立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
C.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着无形的环境、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所以它比其他形式的文化遗产更值得保护。 |
D.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所以每个人身上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汉字之恋
王蒙
中国文化的首要特色是什么?或说是儒家文化,或说是稻米文化,或说是重食的文化……我个人则愿意说,首先是汉字文化。
汉字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瑰宝,它的形象性、多媒体性、体系性与关系、道理的自足性,无有其匹。它强调整体、强调根本、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与通达,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走向与中华儿女的命运。
1994年,我在纽约资深的华美协进社演讲,一位当地的听众问:“为什么华人都那么爱中国?”我回答,第一,我们都爱吃中国饭菜。第二,我们都爱汉字写的唐诗宋词。
我的意思是唐诗宋词是汉字的范本:整齐、音乐性、形象性、全面的符号性、“合理性”、同音字的联想与发挥、对称或对偶性与其辩证内涵、字本位的演进性质,都令人神往乃至痴迷。我们永远无法用“Bairiyi shan jin,Huangheru hai liu”替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不,拼音文字与汉字书写起来,印刷出来,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年轻的时候并不这样想,那时候我很激进,相信汉字影响了识字的普及、造成了长期的封建专制的说法。现在,汉字已经完全感服了我。它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微妙,那样的丰富,那样的方便,字重心长,多彩多姿。无怪乎古人说它的诞生使得天雨栗、鬼夜哭,它是鬼斧神工、惊天动地的伟大创造。它现在已经完全解决了电脑输入的问题,它同样完全可以适应现代化、全球化的需要。
而且,他对于中华儿女来说是牵肠挂肚,凝结团聚的象征。没有汉字,中国早不知分裂成多少块了呢。一行方块字,双泪落君前,这是中华学子的共同体验,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汉字在,中华在,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与文化向心力在。
尤其是中国的读书人,读写用汉字,本身就是一种韵味悠长的文化习俗与文化享受。明窗净几,文房四宝,添香研墨,笔走龙蛇,这是何等的快乐,何等的脱俗与超拔!
可惜的是,当下在青年人中,对于汉字的识读写用,有黄鼠狼下耗子一代不如一代的趋势。一是错别字到处出现。一是成语熟语的乱用误用。如说搞得不好是“差强人意”,说防御守卫是“守株待兔”,说轻忽大意是“不以为然”。一是称谓用语的误用,如将令尊叫成“你家父”。一是把简化汉字时原来两个字归并成一个字的,为了还原成繁体,而搞笑搞错,不伦不类。如将“塔什干”写成“塔什幹”,他不知道,“幹”与“干”原本就是两个繁体字,“干”是用在天干地支上的,而塔什干的地名,即使没有简化,也从不用“幹”字的。至于把“山谷”写成“山糓”,把“文学系”写成“文学係”,就更令人笑掉大牙了。
网上用一些怪字和莫名其妙的词儿,本来无伤大雅,可以任其自生自灭。但用得太滥太俗太恶心了,终非善事。把“东西”叫成“东东”,不过是开一个极浅的即无文化含量的玩笑,属于小儿科的贫嘴罢了。把“女生”叫成“驴生”,已经是谑而略虐了。把某一年的流行字说成是“被”,不无趣味与含意。把打气、鼓劲、提神非要说成是“给力”,则又回到了小儿科或牙牙学语的水准了。少年儿童当然有权发明各种说法嘲弄法玩笑话,但与此同时,恐怕还得学点识读写用我们伟大汉字的真学问。不然,等到您二十、三十岁了,仍然是只会这一类半通不通的话与字儿,长得太慢些了吧?
还有书写。我最近得到一本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初期白话诗稿》,是当年刘半农编辑的,内收李大钊、沈尹默、沈兼士、周作人、胡适、陈衡哲、陈独秀、鲁迅等人的白话诗影印手稿,令人爱不释手。说实话,这样的书我们看的不是诗句而是书写。李大钊的字浑厚大气,沈尹墨的字深沉中显出潇洒,沈兼士的字收放自如,胡适的字比较书卷气,陈衡哲的字傲然有棱角,陈独秀的字极富才华,而鲁迅收在此处的字则显出一种稚拙。太有趣了。
学会辨识、阅读、书写与欣赏我们的汉字吧。其乐无穷,其妙无已,作一个热爱汉字、敬重汉字、保护汉字的正确性与美妙性的中华学子吧,而后才谈得到继承与弘扬中华的优秀文明。 作者为什么说中国文化的首要特色是汉字文化?请简要概括。
当前青年人中对于汉字的识读写有哪些不良现象。
请结合全文。联系自己谈谈作为当代青年人应该怎样对待汉字?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倾听红豆杉
马卡丹
①山风初起。
②梅花山腹地,鹞婆岭上,这一片红豆杉,该是南方最大的红豆杉林了吧?作为世界珍稀濒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现存的野生红豆杉早已是凤毛麟角,偶尔见上一株两株,便是三生有幸了。苍天独厚梅花山,竟让3000株红豆杉聚而莽莽成林!苍天更偏爱岭下的崇头村,让这个村子的客家人,世世代代朝朝夕夕与杉林为伴,览红豆而发相思。哦,那是我的矫情了,客家农民,大约是难有闲情逸致发相思的。
③走过一株,伸手一抱;又一株,再一抱。绝大多数的古杉,要两人合抱、三人合抱,最大的那株红豆杉王,竟要五人合抱,30多米的树干直插云霄,举头望树冠,望不见云,望不见天,只望见了自身的渺小。就说伸手抱住的这一株吧,直径并不大,斑驳的树皮、树皮上寄生的苔藓、树皮脱落处裸露的赤红木质,却处处昭示着古老,少说也是三几百岁高龄了。抱着树干,你会想起白胡子老祖父、瘪嘴唇老祖母,哦不,就是他们,即使在最年轻的红豆杉面前也只能算是儿童。红豆杉是这个世界上生长最为缓慢的树种之一了,百年的时光,树干的直径只能增加15厘米左右,差不多七、八年才增一厘米。都说是“十年树木”,对于红豆杉来说,却是200年才能成材的。一棵树,它认识你爷爷的爷爷,也会邂逅你孙子的孙子,这个村庄世世代代的农民,都在它的守望中出生、成长、衰老、入土,而它,却永远是这副挺拔的模样。秋末冬初,红豆缀满枝头,漫山红云引来百鸟和鸣,好一幅美得醉人的图画,让你觉得每一棵树,似乎都正在恋爱的年龄。多么奇妙啊!一百岁它还是娃娃,五百岁它刚刚少年,一千岁它仍在热恋,千年沧桑,人间万象,尽嵌入它细密难辨层层叠叠的年轮里,窖藏、发酵、酝酿……当长风拂过叶面的时候,当山雨拍打树干的时候,从赤红赤红的年轮中源源不断涌上树干、涌上叶面的,是它酝酿千年的倾诉么?
④也许,倾听红豆杉,就要选在这风乍起的时刻。长风拂面而来,树干上攀缘着的古藤簌簌抖动了,树荫下匍匐着的茅草簌簌抖动了,你抬起头,径直站到那株红豆杉王面前,站到那株树龄标明1700年的红豆杉王面前,你闭上眼,把耳朵轻轻地贴着树干,不要理会古藤与茅草发出的轻薄的噪音,不要担心山雨欲来,你调匀气息,用心,你听——
⑤隐隐地,从高高的树冠之上,从深深的树根之下,仿佛电流一般,传来那么遥远、那么微细的音响:那是时光在树的身躯中轻轻摇曳,那是岁月在树的血管里悠悠循环,那是春夏秋冬在树的五脏六腑间轮番穿越,那是红豆杉王——这1700岁依然年轻的精灵,在一呼一吸的吐纳之间,那么深情地诉说……
⑥哦,鹞婆岭,客家人把山鹰的一种呼作“鹞婆”,最早是哪一只鹞婆,衔来最初的红豆杉种子,让这白垩纪孑遗的古老树种,让这植物王国的活化石与梅花山结缘?1700年前,中国的纪元正是两晋,当鹞婆衔着红豆杉种子飞进梅花山,当红豆杉王绽开第一片新芽,在中国的北方,岁月这只庞大无比的“鹞婆”也张开了翅膀。无数的客家先民,你的先祖,我的先祖,他的先祖,还有鹞婆岭下崇头村民的先祖,都被岁月衔在嘴里,向南,向南……红豆杉王的嫩枝在梅花山风下第一次摇曳,一派蛮荒中它在守候、它在期盼:逐水而居的百越在它的注视下来了,又去了;刀耕火种的畲瑶在它的注视下来了,又去了;那北来的文明,在岁月的翅膀上飞翔了千年,崇头村,这个隶属上杭县步云乡的村落,是在元代开始奠基的。红豆杉王,见证了一个村庄的诞生,目击了客家先民到客家人的艰难嬗变,也目送着客家后裔从此出发开拓远行的背影。太多的故事,太炽热的情感,它,挺立千年,阅尽千年,收藏千年,诉说千年!
⑦山风紧了,山雨就要接踵而来。你把耳朵贴紧树干,贴紧这个庞大而漫长的生命。生命与生命尽管千差万别,但生命的信息是相通的。你想听清,听清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诉说,你想听,想听……
⑧但,山风紧了,更紧了,山雨,无情地敲击着你的脚步。你走着,一次次回头;树站着,借着风的羽翼招手。哦,人,多么像是迁徙的树;树,又多么像是守望的人!
⑨眼睛,被雨点打湿了么?蒙蒙雨雾间,你看见红豆杉王,还有那么多的红豆杉,一齐舞动着、舞动着,每一片树叶,似乎都在诉说。
⑩只是,它说给风听,说给雨听,而你,无缘听见。结合文章前三小节,说说“红豆杉”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分条概括。
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无数的客家先民,你的先祖,我的先祖,他的先祖,还有鹞婆岭下崇头村民的先祖,都被岁月衔在嘴里,向南,向南……”的含义。(6分)
文章的标题为“倾听红豆杉”,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原因。(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