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只要眼睛里还有蓝天
兰心
①人们常常爱将“遗憾”两字挂在嘴边。
②遗憾,一个颇为伤感的字眼,令人心碎;
③十多年前的一个茫茫暗夜,津浦线的特快列车在广阔的华北平原上奔驰,在车厢黯淡的灯影下,我凭窗而坐,凝望着那一棵棵如风掠过的白桦树,蓦地,“遗憾”这两个字扑进眼帘。就在这一刹那,我在人生交叉点上作了一个重要的抉择。而在往后的岁月里,因为这个决定,又引起了种种不同的遗憾,却是始料不及的,
④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⑤一位美国宾夕法尼亚艺术学院的教授,在不惑之年,竟然尝试去实现童年梦想,他不惜放弃优职高薪,从养狮开始到驯狮、驯虎豹。最终成为美国一代马戏大师。当他向万千观众致谢时,盈泪的双眼,令他看不清那无数个兴高采烈的欢颜。在舞台探照灯的照耀下,他的梦想实现了,事业达到了顶峰。然而,这期间,结婚十几载的妻子固无法理解他的行动,离开了他。生命,最终留下了遗憾。
⑥每个人都有自己遗憾的故事。
⑦当我们站在母亲的墓前,咀嚼着“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哀时;当空间与时间的不吻合而改变了一生的命运时;当一段美丽的情缘,最终刻在心坎上的,只是惆怅的回忆时;当滚滚红尘中,寻觅到一张亲切的面孔,却又在擦身而过的瞬间消逝时;当逝水年华,岁月蹉跎,留下了一个个苍白、空虚的即记时……遗憾带来的况味,竟是如此悲凉、无奈。在这一瞬间,世界变得残缺不全,我们仿佛成了生命的弃儿,缘于那神秘的玄机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⑧叔本华说过,人们就像那些炼金者,原指望炼出金子,谁知却往往发现了一些更有价值的事物,如火药、药、化学化合物和一些自然原理。从这个角度去说,当人们感到遗憾时,可能有另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出现。芳心虽然憔悴,灵魂却更为坚强。
⑨谁说遗憾不是一种苦难?而在诗人的眼里,苦难也是美丽的。有遗憾,就意味着有惋惜、有追悔,心儿念念不忘的,仍是对憧憬的追寻,生活中也可能出现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哀莫大于心死,一旦伤痕化为云烟,深深的遗憾也不会来光顾心房了。
⑩一位朋友、夫妇俩年轻有为,事业有成,在上天的眷顾下,人生已经太完美,夫复何求之际,却令人感到寂寞,没有新鲜感可言。我想,他的遗憾,恰恰是因为没有遗憾吧?
(11)遗憾,令人流泪,也令心灵更加温柔。世上再没有一种东西,让你能如此快乐而忧伤。只要我还有一双眼睛,这眼睛里装满了如洗的碧空,天色蓝得让瞳仁里满是细碎的小蓝点在跳跃,人生就依然有希望。那已逝去的无数个遗憾,点缀了平淡的日子;涟漪过后,更留下点点余韵,回味无穷。
(12)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遗憾不啻是一串串省略号,空白之处,蕴含深刻的哲理;如果说,人生是一出音乐剧,遗憾不啻是一个个休止符,无声之中,酝酿着新的活力!瞬间的寂静,凝聚起下一个乐章的序幕。
(13)我想,遗憾,在生命的历程里,扮演的,恰恰是这样一种角色吧?文章开头从“我”的经历和“艺术学院教授”的故事谈起有何用意?
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芳心虽然憔悴,灵魂却更为坚强。
(2)一旦伤痕化为云烟,深深的遗憾也不会来光顾心房了。第八自然段中,作者引用叔本华的说法,有什么作用?
文章第10自然段写一位朋友夫妇二人的完美人生时说:“我想,他的遗憾,恰恰是因为没有遗憾吧?”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一观点?请结合文章和生活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
闲 读 梧 桐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处,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扣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 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眼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如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扣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阕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从上文看,我们可以看出梧桐的外形特征是:(不超过10个字) ;内在精神特征是:
第三段中,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这种契合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他们的不同又表现在什么地方?
最后一段中,写每一片叶子似乎在为红衣女孩的“青春的步履伴奏”,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怎样理解文章最后“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这句话?
下列对文选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A.梧桐不为时光的流逝感到落寞,也不为风暴夺走了它茂密的叶子而自责伤感;它只是感到寂寞。 |
B.母亲的来信,在文中不仅起了引出下文的过渡作用,而且表现了母爱的细腻,增加了主题的厚度。 |
C.作者写夜风中的梧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传达出了梧桐与风暴抗争的坚忍与深沉。 |
D.文章通过从梧桐到外祖父的联想,深情地赞颂了外祖父从容豁达、淡泊名利、忠心报效祖国的光辉一生。 |
E、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对梧桐由外到内的解读,表达了作者独到的人生感悟。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第一节里,“感到十分的秋意”的“十分”的意思是 ( )
A.副词,很。 | B.形容程度深。 |
C.意思即“十二分”。 | D.程度副词,非常,极其。 |
对这三节描写的景物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院落秋花 北国槐树 秋蝉残声 | B.院落秋色 槐树落蕊 秋蝉残声 |
C.院落秋花 北国槐树 北国秋蝉 | D.院落秋色 槐树落蕊 北国秋蝉 |
联想一般分为四种: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相反联想,因果联想。下列各句联想类型和其他不同类的一项是 ( )
A.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字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
C.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
D.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
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对之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充分说明作者对色彩的研究也颇有造诣,也反映了作者对颜色的看法。 |
B.这与文眼一致,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恰当地传达了作者的情感。 |
C.四种颜色里,确确实实是蓝、白色最好,不浓不淡,不妖不艳,恰倒好处。 |
D.作者仅仅是为了表达一家之言,未必可信,实际上,淡红色的牵牛花还是蛮不错的。 |
选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
B.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 |
C.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乏味。 |
D.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
对三节文字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这三节文字里,作者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北国的秋景,表达了作者对北国秋天的热爱之情。 |
B.三节文字,一一对应地表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虽然各自互有渗透,但还是各有侧重的。 |
C.在写北国之秋的时候,作者时不时地提及南方的秋天,每一节都将故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 |
D.三节文字,每一节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使得行文活泼不呆板。 |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小题
我们这样近,我们这样远
冷夏
(1)荧屏闪电的时代刺激着我们的感观。可是我们依然爱恋梦境这个虚拟世界带给我们的美妙遐想。在美丽和感动愈走愈远的时代,我们在梦境里得到永恒的慰藉。
(2)似乎近了,人们的距离;又似乎远了,人们的心灵。
(3)阳光像梦一样,安静地落入我平凡琐碎的生活深处。在这个春天的下午,我坐在阳台上,手里捧着一本梭罗的《瓦尔登湖》。多少年来,每次阅读它,我都会闻到那片树林的青涩气,那面湖水潮湿而新鲜的水气。我感到一种非常遥远的愉快,可以在一本书里自由地跑步呼吸。
(4)许多的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不可能重现。惟有音乐和文学,适合等待、遥望、冥想。
(5)一直认为梭罗还活着。他活在一个地方,离我的住处遥远,离我的感觉很近的某个地方。对他文字的爱恋,就像我对生命的向往一样,永远不会消失。
(6)阳光穿透玻璃的窗子,使我感觉温暖。梭罗的文字,是干净安静的雪,可以清凉燥渴的灵魂,可以听见来自纯粹生命深处的自然歌吟——“曾有个牧羊人活在世上,他的思想有高山那样崇高,在那里他的羊群,每小时都给予他营养。”
(7)想到夏洛蒂·勃朗特、奥尔科特和奥丝汀的时代,从古堡到庄园,马车的轱辘慢慢辗转。那些沐浴在舒适阳光里的蔓草丛生的小径,夏天开满野蔷薇,秋天以山楂和黑莓著名,冬天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是完全的寂静和无叶的安宁,可以步履缓慢从容。可以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写一封并不长的信,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眺望牧场上丝绒似的草坪和栅栏两侧的冬青。晚上坐在炉火旁怀揣着心事,躲避祖母探询的目光,阅读或编织,却努力等待着有马车夫忽然的脚步声,急匆匆撩开寒冷的夜色带来了温暖克制的爱情的回音。
(8)我合上《瓦尔登湖》,从阳台尽力向远方眺望。这个春天的午后和以往没有什么不同,宽阔的街道依然人群如织,车水马龙。很多次我试着站在高处,超越自己有限的目力,尽力透过繁华而富有生命的城市,透视那些纷纭热闹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9)生存的紧迫和焦虑带来一张张匆忙麻木的面孔,不知道在那样面孔的身体里,除了对名利的疯狂追逐,是否还留有一点时间对珍贵东西的失落进行偶尔打捞,是否还留有一点空间可以温情的抗拒或冲淡什么。
(10)世界嘈杂多变,人们拥有广泛的人际关系,却缺乏深刻的情感交流。人们在虚拟的互联网上寻找知己,为或许根本不存在的爱情痛苦沉沦,而不在乎结局如何。人心越来越困顿,情感越来越冷酷。人们是否应该静下心来看看梭罗的《瓦尔登湖》。
(11)夜晚,当一切安静下来,我对自己说:写吧,无论写什么。文字是心灵的古典音乐,是柏油路上的清泉。为了不失去它,用自己的方式来等待和怀念。喜欢阅读的人,也可以从我的文字中看见一个人心里曾经想过的事,仅此而已。
(12)写下什么获得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无声的语言带来巨大的思维空间。像从瓦尔登湖面吹来新鲜跃动的风,把我从电脑前端正的坐姿里分离出去,在另外的世界里自由飞跑。我看见那个叫做梭罗的人,无论风雨雷电,穿行于郁郁葱葱的大自然中。他十分安静地面对着那片湖水和那片山林。就一个人,十分简单。
(13)不是每个人都注定要相遇的,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有时想着写着,会写出满眼的泪来。
(14)我们在现实中隔绝,在灵魂里相望,永远。 第2节“似乎近了,人们的距离;又似乎远了,人们的心灵”一句中的“近”和“远”的含义,与题目“我们这样近,我们这样远”中的“近”和“远”的含义相同吗?为什么?(6分)
答:
。文章第7节,作者描写了“夏洛蒂·勃朗特、奥尔科特和奥丝汀的时代”怎样的生活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
。 “文字是心灵的古典音乐,是柏油路上的清泉”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4分)
答:
。作者捧读《瓦尔登湖》感到一种非常遥远的愉快。可以在一本书里“自由地跑步呼吸”。请参照原文或下面示例,结合自已的阅读体验,试举两例谈谈你阅读经典(包括课文中的文学作品)的愉悦感。(6分)
示例:阅读经典作品可以愉悦身心。如我读《荷塘月色》时,闻到了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看到了田田的荷叶出水很高,“像舞女的裙”,我似乎沉醉在一个“笼着轻纱般的梦”。
答: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统花鸟画创作在汉语修辞中的意义韩云清
花鸟画的原始符号造型,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彩陶、殷周时期的青铜器、汉代壁画及画像石等中就已出现。但真正意义上的花鸟画却始于唐宋。尤其在宋代,由于赵宋王朝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和倡导,一个由专业画家参与的宫廷画院应运而生,花鸟画创作开始有了一个长足发展。在文人画的推动下,这些具有丰厚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的花鸟画创作,就不再仅仅是为了纯粹的赏心悦目,而是开启了一个把艺术形象从属和服务于某种观念和文化的新时代。诚如苏东坡评文同画竹所言,“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宋元时代的花鸟画是通过对具有隐喻和拟人化手法及具有象征意义绘画对象的承继和拓展,使花鸟画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了比人物画和山水画更为广阔的天地,花鸟画也因而开始了与自然、与社会、与人性和伦理道德的巧妙融合。
就大多数人而言,一些有着基本温饱的市民阶层依然执著地对未来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和希望。于是,画家们将诸如“大吉大利”“荣华富贵”“富寿延年”这类含有民俗性文化的美好字眼儿,融入汉语修辞方式中去,并以此为题材创作出许许多多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的绘画作品。
从汉语修辞学角度来看,花鸟画的许多优秀作品,大多与艺术语言的修辞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自古就有“书画同源”“诗画一体”之说。从汉字的发生、发展的进程看,汉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按许慎的说法,其形成的基础是“观象取像”。由“观象取象”生成意象,再由意象转化为抽象符号,在这一漫长过程中,意象无疑是汉民族语言文字符号生成的必要条件。而意象也正是中国诗、书、画创作的基础。人们所熟知的“胸有成竹”的“竹”即为意象,就是“以象示意”在中国画创作中的具体表现。汉语修辞学,其中包括拟人、隐喻、双关等修辞手法也是在前人的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我国最早的表意文字是象形文字,是通过意象转化为抽象符号的组合来表达其意义的。汉字中又存在着大量形声字,它兼有表意和表声的双重使命。同音不同义、同音不同形的汉字,以及由此而组成的词和词组,无疑是花鸟画在表达观念上的极好文字载体,也给汉语修辞方式融入花鸟画提供了无限空间和可能。以大家所熟悉的齐白石的一幅画作为例,画面构成是一只盛满青果的木桶,题名却是“祖国万岁”,这其实就是“一统万年”的谐音,即同音不同字、不同义双关。花鸟画的观念性、象征性以及对各种物质符号的选择和运用,其主要媒介是汉民族语言文字。花鸟画创作中所融合的各种修辞方式及由这些修辞方式产生的各种修辞风格,无论从造型的稳定性,还是从主题的鲜明性上看,总是与语言的稳定性、语言的实用性相关联。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花鸟画创作表达了画家的思想观念,也很好地体现了文字的修辞方式。 |
B.文字的修辞方式融入花鸟画中时,文字成了画家表达观念的极佳手段。 |
C.花鸟画借助文字形、音、义不同特点,很好地表达画家的观念和思想。 |
D.文字有表意和表音的特征,这为花鸟画表达观念提供了修辞上的依据。 |
下列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花鸟画运用隐喻、拟人等手法与自然、社会、人性和伦理道德融合,能体现出修辞特征。 |
B.一些花鸟画借助具有民俗文化特征的题材表现对未来的憧憬,常常融合了汉语修辞方式。 |
C.宋元时期的花鸟画继承和发展了象征等手法,因此有着比人物画、山水画更广阔的天地。 |
D.“意象”是汉字生成的必要条件,因为汉字开始是象形文字,它靠抽象事物的特征而产生。 |
下列依据文章内容所作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修辞方式,“前程万里”“冰清玉洁”等美好字眼可转化为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的花鸟画。 |
B.花鸟画借助汉语修辞方式来表现其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应是花鸟画长足发展的标志。 |
C.中国的文字、书法、诗歌、绘画都以“以象示意”为基础,可见中国古代文化特别重视“意”。 |
D.花鸟画融修辞方式和自然、社会、人性、伦理等于一体,使花鸟画有了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逃兵
曹德权
“预备——”随着执刑官的一声厉吼,一排枪刺齐刷刷地抬起,对准了五米外被打得皮开肉绽的十一条汉子。
十一个战场逃兵有的耷拉着头,有的双目紧闭,有的瞪圆充血的双眼盯着执刑官,有的嘴角斜拉出一丝惨笑……
逃兵们面前,肃立着一千多刚从战场上撤下来的国军弟兄,这场恶仗拼去了三千多条国军弟兄的生命,换来日军一个半大队的尸首,此时,一千多生者愤怒地盯着面前这十一个败类,十一个丧失血性的孬种。
逃兵是在上士班长向二狗的带领下从河堤上溜走的,他们没跑出去,被连长带人截住。
少将旅长冷酷地盯住面前这十一个兵,鼓起的腮帮抽搐着。
执刑官的右手凝固在右耳上方,就要劈下。突然,少将旅长向执刑官摆了摆手。执刑官举起的右手缓缓放下。行刑队抬起的枪刺缓缓放下了。
少将旅长来到向二狗面前:“你说,你为什么要带着全班当逃兵?”
“旅长,我错了,我前天接到家里的信,我媳妇被保长给糟蹋了,跳了井……我七十岁的老娘……也气……气疯了!我想,这一仗我们会被打死的,打死了,我怎么报仇呢?我就……就……跑了!”向二狗泣不成声。
少将旅长盯住向二狗,一言不发。
“旅长,我向二狗不是孬种啊!我不是孬种啊!我犯了军纪,死而无怨,只求旅长为我做主,给我报仇啊!”向二狗仰天惨嚎,嗵地跪下。
少将旅长将向二狗扶起,命人拿来十一支手枪,二十四颗手榴弹,蹲下身亲手将手枪压满子弹,然后站起,亲手解了逃兵们身上的绳索,再将枪和手榴弹发到逃兵们手上。少将旅长的双眼挨个将逃兵扫过,说:“生死一人一回。你们犯了军纪,罪不容留,必须死,可这个死法,如何对得起父老乡亲?你们……自个选个死法去吧!”
逃兵们惶恐而不解地望着旅长,好久才回过神来,向旅长行了个礼,拖着沉重的双腿在一千多生者鄙视愤恨的眼光下离去了。
五天后,情报处长将一份详细书面报告递到少将旅长手上,下面是一段节录:“逃兵李二牛、何喜发,刑场下来后逃往伏牛山,加入赵明英匪部;逃兵方财旺、陆邦才日前夜袭高桥日军弹药库,炸毁其2号炮弹库后滚入烈火中自焚;逃兵王磊、王玉清,深入汪伪张汉田旅部,击毙张旅参谋长高志国部下多名,弹尽拉响手榴弹自尽;逃兵刘四方、魏功德、毛金银,在上士班长向二狗带领下,猛攻日高堡车站,炸翻日军军列,击毙日伪军多名,向二狗以及三名逃兵全部阵亡……”
少将旅长长久地盯着报告,叹了口气:“派出两个小组,将李二牛、何喜发和那个保长杀掉。余下这九名逃兵……把他们记入阵亡将士英名录吧!”
半月后,派出去的两个小组先后回来,报告李二牛、何喜发二匪已被击毙,只有那个保长不知被何人砍了头,祭了向二狗媳妇的坟。
少将旅长正惊异间,忽听门外一声报告,两名卫兵架了一个血肉模糊的人进来。
少将旅长吃惊地盯住血人:“是你!”
血人正是向二狗。
少将旅长逼前一步:“你,怎么没死?”
血人艰难地喘着气,从怀里掏出一件染血的衬衣,双手捧着挪前一步:“旅长,我们攻了高堡车站后,弟兄们掩护我冲出去……去杀保长,报仇!弟兄们要我报了仇后把这件衬衣交给您,我,爬了三天,爬……回……回……来了……”
血人说完轰然倒下。
少将旅长展开那件衬衣,上面是歪歪扭扭的六个血字:“我们不是逃兵。”还有九个血写的名字。
少将旅长将衬衣裹了向二狗的尸体,紧紧地抱着他,走出旅部,走向操场……
这一夜,一个国军少将旅长为一个死去的国军士兵守了一夜灵。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描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有十一名士兵在班长向二狗带领下逃跑 的事件,说明每个人的选择都有其合理性,都会实现其不同的人生价值。 |
B.“这场恶仗拼去了三千多条国军弟兄的生命,换来日军一个半大队的尸首”,一个“拼” 字,两个数字,写出了战斗的惨烈,也衬出了战士们的军人气节。 |
C.少将旅长 “盯着向二狗,一言不发”、解绳、装子弹、送枪等一系列的动作,透露出 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感情因素占了上风,侧面刻画了他鲜明的人物形象。 |
D.从情报处长的书面报告看出,作者笔下真正的逃兵只有两个:李二牛和何喜发。他 |
们与其他九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衬托出其他九人知耻后勇,是真正的勇士。
E.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虽然不可预知的外部环境会给人性带来暂时的迷失,但血性男
儿终会有颗维护正义的心。小说中的向二狗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请结合文本分析结尾“这一夜,一个国军少将旅长为一个死去的国军士兵守了一夜灵”的内涵和作用。
有人说,真正的英雄,应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在战友们用性命与敌人相搏之时,冲到最前头,坚持抗战不退缩。可是,作者笔下的这几个人他们会逃跑,为的只是报私仇。这会不会是个败笔?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