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试题的要求填空:
⑴图(甲)为多用电表的示意图,其中S、K、T为三个可调节的部件,现用此电表测量一阻值约为20~30kΩ的定值电阻,测量的某些操作步骤如下:
①调节可调节部件__ ___,使电表指针停在__ _位置;
②调节可调节部件K,使它在尖端指向__ __位置;
③将红、黑表笔分别插入“+”、“-”插孔,笔尖相互接触,调节可调节部件__ __,使电表指针指向__ ___位置。
⑵在用多用表测量另一电阻的阻值时,(所有操作都正确)电表的读数如图(乙)所示,该电阻的阻值为_ _。
(3)有一个待测电阻约为20Ω,若利用伏安法来进行测量,已知RV约1kΩ、RA约为0.1Ω、为减小测量的误差,应该选用下面的那个电路图?
甲图 乙图
A.甲图
B.乙图
C.两个图都可以
(1)在物理实验中,把一些微小量的变化进行放大,是常用的物理思想方法。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运用此思想方法的是(填相应符号)
(2)一微安电表的满偏电流为500μA,若用一个100Ω的电阻与此电表并联,成为一个量程为1mA的毫安表,此微安表的内阻为Ω。若将这个毫安表改装成量程为10V的电压表,应联一个阻值为Ω的电阻。
(3)“探究加速度a与物体所受合力F及质量m关系”实验。
①图a所示为实验装置图。图b所示是某次实验得到的一段纸带,记数点A、B、C、D、E间的时问间隔为0.1s,根据纸带可求出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②保持小车质量不变,改变砂和砂桶质量,进行多次测量.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加速度a随拉力F的变化图线,如图c所示。图中直线没有通过原点,其主要原因是.
③保持砂和砂桶质量不变,改变小车中砝码质量,进行多次测量,分别得到小车加速度a与质量m及所对应的÷的数据如表中所示: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小车速度a/m·s-2 |
1.90 |
1.72 |
1.49 |
1.25 |
1.00 |
0.75 |
0.50 |
0.30 |
小车和砝码质量m/kg |
0.25 |
0.29 |
0.33 |
0.40 |
0.50 |
0.71 |
1.00 |
1.67 |
![]() ![]() |
4.00 |
3.45 |
3.03 |
2.50 |
2.00 |
1.41 |
1.00 |
0.60 |
a.请在坐标纸中画出图线;
b.根据作出的图象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1)某同学用右图表盘所示的多用电表测量部分电子元件。
①用多用电表正确测量了一个约10Ω的电阻后,需要继续测量一个阻值大约是
2kΩ左右电阻。请选择以下必须的步骤,按操作顺序写出:。
A.用螺丝刀调节表盘下中间部位的指针定位螺丝,使表针指零
B.将红表笔和黑表笔接触
C.把选择开关旋转到“×1k”位置
D.把选择开关旋转到“×100”位置
E.调节欧姆调零旋钮使表针指向欧姆表的“0”刻度
F.用表笔接触约2 kΩ左右的电阻并测量
②若测量结果如图1所示,则该电阻的测量值为kΩ
③该同学用该多用电表判断一个大容量电容器是否漏电。他选择了“×10k位置。将两枝笔分别接触在电容器的两脚,发现指针有较大的偏转然后又缓慢回到电阻无穷大位置,则该电容是否漏电?(答“是”或“否”)。
(2)物理小组在一次探究活动中测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斜面上。滑块拖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从斜面上滑下,如图2所示。图3是打出的纸带一段。
①已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频率为50Hz,选A、B、C……等7个点为计数点,且各计数点间均有一个点没有画出,如图3所示。滑块下滑的加速度a=m/s2。
②为测量动摩擦因数,下列物理量中还应测量的有。(填入所选物理量前的字母)
A.木板的长度L
B.木板的末端被垫起的高度h
C.木板的质量m1
D.滑块的质量m2
E.滑块运动的时问t
③测量②中所选定的物理量需要的实验器材是。
④滑块与木板问的动摩擦因数=(用被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重力加速度为g)。与真实值相比,测量的动摩擦因数(填“偏大”或“偏小”)。写出支持你的看法的一个论据:。
(1)从下图中读出球的直径是mm。
(2)有一个量程为3V的电压表,代号为④,经过初步粗测其内阻大约为3kn,现在的任务是:测出该电压表内阻的精确值。现在实验室可提供的器材有:
①取值范围为0.1Ω到9999.9Ω,最大电流为0.1A,代号为Ra的电阻箱一台;
②最大电阻为1000Ω最大电流为0.2A,代号为尺Rb的滑动变阻器一个;
③开路电压约为5V、内阻可忽略不计的电源一个,代号为E;
④代号为K的电键一个;
⑤供连接用的导线若干条。
要求:(a)在这些器材中,适当选择有用的器材,设计一个简便易行的测量电路,画出电路图并标出所用器材的代号。
(b)列出测量步骤:并写出计算电压表内阻的最终表达式。
(每小题3分,共9分)在“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关系”的实验中:
(1)某同学分别选用四种材料不同、直径相同的实心球做实验,各组实验的测量数据如下,若要计算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应选用第组实验数据
组别 |
摆球材料 |
摆长L/m |
最大摆角 |
全振动次数N |
A |
铜 |
0.40 |
150 |
20 |
B |
铁 |
1.00 |
50 |
50 |
C |
铝 |
0.40 |
150 |
10 |
D |
木 |
1.00 |
50 |
50 |
(2)甲同学准确无误地完成实验,作出了T2—L图象为OM,乙同学也进行了与甲同学同样的实验,但实验后他发现测量摆长时忘了加上摆球的半径,则该同学作出的T2—L图象为图中的
A.虚线①,不平行实线OM B.虚线②,平行实线OM
C.虚线③,平行实线OM D.虚线④,不平行实线OM
(3)在利用本实验测重力加速度过程中,若测得的g 值偏小,则可能的原因是以下各项中的。
A.将振动次数N误记为(N+1); B.由于阻力使振幅逐渐变小
C.单摆小球振动时,形成了圆锥摆;D.未加小球半径,而将摆线长作为摆长
(1)在做“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时,让小球多次沿同一轨道运动,通过描点法画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轨迹。为了能较准确地描绘运动轨迹,下面列出了一些操作要求,将你认为正确的选项填在横线上__________。
A.通过调节使斜槽的末端保持水平 |
B.每次释放小球的位置必须不同 |
C.每次必须由静止释放小球 |
D.记录小球位置用的铅笔每次必须严格地等距离下降 |
(E)小球运动时不应与木板上的白纸相接触
(F)将球的位置记录在纸上后,取下纸,用直尺将点连成折线
(2)作出平抛运动的轨迹后,为算出其初速度,实验中需测量的数据有________和___ ___(用文字及字母说明)。其初速度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
|
(3)在另一次实验中将白纸换成方格纸,方格边长L="5" cm,通过实验,记录了小球在运动途中的三个位置,如图6所示,则该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为_________m/s;B点的竖直速度为___________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