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总结20世纪的革命进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如图所示)
请回答:
(1)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分别指的是什么?
(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试分别举例说明。(6)
(3)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什么?
(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力(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本身的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府的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唐太宗认为:“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贞观政要务农》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经济思想是什么?这一思想在当时的实践情况及影响如何?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贞观时期“务本”的具体表现,并指出我国封建社会“民本”和“农本”两者间的关系。
山东省又称“齐鲁大地”,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我国古代各王朝都通过各种方式对其进行了管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材料二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山东省为什么又称“齐鲁大地”。(2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了哪一朝代对山东省的管辖?(2分)从图中可看出它们各采取了什么行政管理制度?(3分)
(3)结合材料三说明元朝是如何加强对山东的管辖的。(2分)
(4)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有何积极作用?(4分)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依据上图中的信息,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2分)并概括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2分)
材料二 电影《东京审判》2006年9月1日起在全国公映。该片一下子将人们尘封的记忆重新拉回到60年前那场正义对邪恶的东京大审判。中国是日本侵略的最大受害国,中华民族的抗战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然而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由于国力弱小,在东京审判开始时并未受到他国的重视。不过。经过一个中国人的奋力抗争,中国才在那场耗时2年7个月、历经817次庭审的艰难审判中,最终将东条英机等7名主要战犯送上了绞刑架。
梅汝璈是东京法庭审判的核心人物,是惟一参加东京审判法官会议的中国人,也是惟一能够代表中国利益和立场说话的法官。在东京审判那个特殊的战场,他用自己的智慧、学识和勇气,为我受苦受难的中国人伸张了正义,也因此赢得了世界的普遍尊敬。
(2)简要指出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东京审判将侵华主要战犯送上绞刑架的主要原因。(3分)
材料三 2006年11月4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指出,中非人民友谊源远流长、历久钧坚。中国和非洲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都是充满希望的热土。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目标把我们紧紧团结在一起。非洲联盟秘书长萨苏在致辞中说1955年的万隆会议为非中关系奠定了基础。
温家宝总理同日在领导人与工商界代表高层对话会上发表讲话时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长期以来广大非洲国家对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给予的宝贵支持。”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与非洲在世界近现史上的“共同命运”是什么?(2分)温总理在讲话中提到的广大非洲国家对中国长期的宝贵支持指的是什么?(1分)
材料四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05年9月15日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的题为《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给世界特别是联合国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惊喜和思考。这是中国第一次在代表世界最高权威的讲坛上,以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名义,向全世界推广从中国当代内政中演绎出来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精华——“和谐”理念。对世界来说,这应是一份“和谐”宣言书,而联合国确实太需要这种“和谐”之声了。
——摘自朱卫华《解读和谐世界理念》
(4)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当今世界不和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分)
由出超到入超
材料一鸦片战争前中英正当贸易情况表
年底 |
英国输华 |
中国输英 |
中对英贸易 |
总值 |
总值 |
出(+)入(-)超 情况 |
|
1765-1769 |
1192915 |
2190619 |
(+)997704 |
1795-1799 |
5373015 |
5719972 |
(+)346957 |
1830-1833 |
7335023 |
9950286 |
(+)2615263 |
材料二鸦片在中英贸易中的比重
年份 |
英国输华 |
中国输英 |
中国对英 贸易 |
||
正当贸易 |
鸦片贸易 |
总值 |
总值 |
出(+)入(-)超情况 |
|
1837.7-1838.6 |
220万 |
340万 |
560万 |
310万 |
(-)250万 |
材料三鸦片战争前白银出口及兑换制钱数
年份 |
广州白银出口 |
一两白银兑制钱数 |
1823-1824 |
1885320 |
1249文 |
1828-1829 |
3386305 |
1337文 |
1833-1834 |
4846763 |
1363文 |
1838-1839 |
1638文 |
问题:
(1)材料1和材料2反映了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的哪些情况?
(2)材料3表明鸦片战争前白银和铜钱的兑换出现了什么现象?原因是什么?
(3)以上情况和现象还对中国造成了哪些危害?
(4)针对这些情况和现象,清政府的态度如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35年6月格拉斯哥印度协会致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信件):中国行省垄断贸易,压迫英商,且常常发生破产事件,而广州英商又无生命财产保障,从此,都妨碍英国对华贸易,不符相应于中国的庞大市场与英国开放贸易自由的机会……我们认为陛下政府倘在中国沿海取得一个或几个岛屿,作为进行贸易的基地,以避免中国政府的勒索、控制和烦扰,则必将对于我们的对外贸易大有好处。
——《英国资产阶级纺织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材料二 英国对华走私鸦片表(单位:箱)
年份 |
1816 |
1824 |
1834 |
1835 |
1837 |
1839 |
鸦片 |
约4000 |
12639 |
21785 |
30200 |
39000 |
40200 |
材料三(1839年10月巴麦尊致义律机密件)……陛下政府对于今年春天广州事件所已经形成的意向,为了指导你的运动这是很重要的,你应该首先得知其事。 陛下政府感觉,对于中国人所加于不列颠人民和女王官吏的暴行,不得不表示愤怒。陛下政府认为,绝对必须把大不列颠和中国的今后关系安置在明确而安全的基础之上。为此,陛下政府意将派遣海军到中国海去,可能还有少量陆军。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怎样的一种需求?你怎样理解所谓中国政府“压迫英商”“勒索”“控制与烦扰”这些话?
(2)结合材料二说明鸦片走私的趋势,针对鸦片走私,清政府态度如何?结合材料二分析此态度。
(3)材料三中的“广州事件”指什么?对材料三中的“暴行”如何理解?“明确而安全的基础之上”指什么的基础?为了维护此基础,英国政府决定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