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喏。”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下列对加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沛公从百余骑(从,跟随、随从) |
B.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
C.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请,请允许我) |
D.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作状,像鸟展开翅膀那样) |
对下列加线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③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④若属皆且为所虏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D.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
下列句子与“为击破沛公军”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得复见将军于此 | B.吾属今为之虏矣 |
C.竖子不足与谋 | D.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取材于《问说》)
阅读课外文言文语段,回答下面问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叔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①。公等奈何言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人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kūn)钳(qián),称王家奴。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宜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无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越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疲弊。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疲弊,不忍出战,而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召孟舒以为云中守。
后,景帝时,田叔为鲁相。(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注】虫出:指死不得葬。对下面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箕踞骂之箕踞:席地而坐,像个簸箕,借指态度傲慢。 |
B.王长者,不倍德倍:背离,背叛 |
C.微陛下,臣等当虫出微:假如没有。 |
D.士争临城死敌敌:敌人,仇敌。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B.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
C.孟舒岂故驱战之哉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
D.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 |
失其所与,不知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表现田叔有真知灼见的一组是
①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②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③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
④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长者也⑤王长者,不倍德
A.②④ | B.①③④ | C.③④ | D.①②⑤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叔因贯高等人的谋反及对赵王张敖的忠诚而受到牵连,后因真相大白又凭自己的才能被高祖任用。 |
B.赵王张敖因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极力反对手下人因高祖的不礼貌而谋反,但手下人没有听从赵王的制止,致使赵王也获罪于高祖。 |
C.田叔认为孟舒是真正的长者,一是因为孟舒对赵王的忠诚;二是因为孟舒体恤下情,爱护士卒,士卒对他也是忠心耿耿。 |
D.孝文帝用人非常谨慎,在起用孟舒之前做了详细的调查,既了解他在高祖时的作为,也通过田叔证实了孟舒确为长者,然后方任命他为云中太守。 |
阅读课内文言文语段,回答下面题目。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②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登上,乘 |
B.终已不顾回头看 |
C.沛公已去,间至军中从小道 |
D.张良入谢表示谢意 |
下列句中划线字与“撞而破之”中的“破”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
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
C.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
D.项伯杀人,臣活之 |
与例句“荆轲和而歌”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
B.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
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 |
D.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
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吾属今为之虏矣”相同的一项是
A.太子及其宾客知其事者 | 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C.沛公安在 | D.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迳道亡,归璧于赵。
——取材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均:比较 |
B.负其强,以空言求璧负:仰仗 |
C.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倨:傲慢 |
D.大王必欲急臣急:急切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要是把和氏璧给了秦国,不但秦城得不到,还要眼睁睁看着他们欺负人 |
B.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秦国用城池来换和氏璧,我们不答应的话,理亏的一方就在我们赵国了 |
C.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蔺相如说:“大王果真没有可用之人的话,我愿意带上和氏璧出使到秦国 |
D.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
秦王想想,觉得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安排相如到客馆休息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名义上以城池交换和氏璧,实际上是想利用权势从赵国强取豪夺。 |
B.经人引荐,蔺相如临危受命出使秦国,并保证无论如何也要“完璧归赵”。 |
C.因蔺相如以死相拼和毁璧相胁,无礼、贪婪的秦王才暂时放弃骗璧的念头。 |
D.蔺相如猜到秦王不会死心,利用斋戒的机会机智地把璧悄悄运回了赵国。 |
用“/”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仆 以 口 语 遇 遭 此 祸 重 为 乡 党 所 笑 以 污 辱 先 人 亦 何 面 目 复 上 父 母 之 丘 墓 乎 虽 累 百 世 垢 弥 甚 耳 是 以 肠 一 日 而 九 回 居 则 忽 忽 若 有 所 亡 出 则 不 知 其 所 往 每 念 斯 耻 汗 未 尝 不 发 背 沾 衣 也!
——取材于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列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欧阳修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①有声。宋兴且百年,而文章体裁,犹仍五季余习,镂刻骈偶,淟涊②弗振。士因陋守旧,论卑气弱。苏舜元、舜钦、柳开、穆修辈,咸有意作而张之,而力不足。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③,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调西京推官。始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知嘉祐二年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掖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奉诏修《唐书》纪、志、表,自撰《五代史记》,法严词约,多取《春秋》遗旨。苏轼叙其文曰:“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识者以为知言。
[注]①嶷(yí)然:超绝的样子。②淟涊(tiǎn niǎn):污浊。③赜(zé):精微。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冠,嶷然①有声冠:弱冠,指成年 |
B.文章体裁,犹仍五季余习体裁:文学作品的样式,如小说、散文等 |
C.为歌诗相倡和倡和:同“唱和”,应和酬答 |
D.法严词约约:简约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咸有意作而张之,而力不足门虽设而常关
B. 遂以文章名冠天下谨拜表以闻
c. 向之嚣薄者伺修出之二虫又何知
D. 修即游其声誉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读书辄成诵 |
B.街逻不能制(聚集于马前起哄的人) |
C.谓(苏轼)必显于世 |
D.识者以(苏轼的评价)为知言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欧阳修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的一组是()
①苦志探赜,至忘寝食
②为古文,议论当世事,以文章名冠天下
③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
④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
⑤曾巩……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
⑥奉诏修《唐书》纪、志、表
A.①②⑤ | B.③④⑥ | C.②③⑤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能以文章名冠天下,主要得力于研读名家名篇,并以此作为自己追求奋斗的目标,还得力于和当世诗文名家的交游切磋。 |
B.欧阳修极力提倡韩愈式古文,反对五代以来只追求形式美的污浊文风;又运用自己的权力,大力排抑“太学体”险怪奇涩的文风。 |
C.欧阳修以文章独步天下,并在文坛上反对颓败风气,推崇充实向上的文风,受到天下文章家的拥戴,成为当之无愧的北宋文坛领袖。 |
D.欧阳修慧眼识才,奖掖后进。曾巩、王安石等人,原来都寂无声名,经欧阳修亲自选拔、教授,后来都成为知名的古文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