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城市既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区域,又是文明进步的前沿地带。
材料一 城邦即城市国家(city-state),通常由一个中心城市和周围的乡村构成。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上产生过不同形态的城邦。中国春秋以前的诸侯国也可以视为一种城邦形态。孟子说:“公侯皆方百里。”(《孟子·万章下》)这就是一个城邦的大小规模。
(1)比较中国古代城邦和古希腊的雅典城邦,完成以下表格。

 
春秋以前的中国
古代希腊的雅典
主权归属
作为天下共主的天子
 
官员的产生
 
抽签和选举
土地所有权
 
公民的私有土地
工商业状况
规模小,官府控制
 

材料二 长安和7—8世纪的主要城市首先是贵族和官府的城市,那里的国家政权权力将所有的商业活动都置于其严格的控制之下,但开封(北宋东京)却提供了商业生活和消遣娱乐活动占突出地位的居民区的第一个例证。政权机构及其人员从这个时代起就与大部分是由平民组成的典型城市居民保持着直接接触,而经济发展高潮也突破了所有那些倾向于使城市保留其贵族特征的古老规则。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唐代长安和北宋东京城市商业的变化。依据材料二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英国是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也是城市化最早起步和首先完成的国家。1851年人口普查表明,英国的城市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52%。法国的城市化始于19世纪初,由于大量存在的小农经济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经过一个多世纪,直到1931年法国城市人口才占到全国人口的51.2%。美国的城市化同样始于19世纪初,同样拖延了一个多世纪。美国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原因是:西部存在着大量未开发的土地,吸收了大量的人口。美国在1920年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19世纪以来促进西方国家城市化的主要因素。与英国相比,为什么法国和美国的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困难
知识点: 古希腊的历史遗产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8分)国家是文明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国家的主要政权表现形式因时代不同而各具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这份起临时宪法(指1949年的《共同纲领》)作用的重要历史性文献明确规定:“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委员会内,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制度。各下级人民政府均由上级人民政府加委并服从上级人民政府。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均服从中央政府。”由此而形成的新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具有其它单一制国家那种中央集权的一般特征。
──蒲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
在中国古代,地主阶级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根据所学知识,请你列举从汉到元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史实,概括其主要的特点。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民国”取代“帝国”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材料二“新中国”的政权性质是什么?请你评价作者“新中国……具有其它单一制国家那种中央集权的一般特征”的观点。
上述分析说明了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向上海的总领事馆发出具体的指示,告诫美国侨民团体,既不要鼓动也不要反对这场运动……没有人会不同意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他们是在为民族的自由和新生而战。”
——芮恩斯(1913—1919年在中国的美国外交官)
材料二:今本危急存亡之秋,又有“五四”运动及各省响应。……平民之思潮,乃吾人所立国。……今日群众,本渐有平民思想之觉悟,正可因势利导。
——《恽代英日记》(1919年7月5日)
材料三:我们是一个很大的国家,我们的战争是进步的战争,我们又有国际的援助。在这里,亡国论者与悲观主义者喃喃发出其“抗战必亡”“再战必亡”的胡说。我们相反,我们要根据十五个月经验中已经证明了的东西,向全党全国明确地指出我们国家与我们战争的长处与短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克服自己的短处与不利条件,为争取最后胜利而斗争。
——毛泽东《论新阶段抗日民族战争》(1938年10月)
(1)材料一中“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是什么?
(2)材料二表明,五四运动从学生运动向平民运动转化是历史发展的方向。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平民思想产生的背景。
(3)材料三中“十五个月经验”中最主要的经验是指什么?毛泽东所讲的“最后胜利”会对中国产生哪些影响?
(4)以上三则材料揭示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政治的主题是什么?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至于明清,防闭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为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五:1905年全国工矿业已达数百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起,这些无疑需要大量人才。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大量的懂得相关知识的人才。显然,科举无法培养和选拔这样的人才。
——《废科举与社会转型》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特点。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四,分析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4)在近代,为何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二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郡县论》
材料三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力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控制自己。
——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夫之郡县制的看法。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
各指什么,体现了顾炎武怎样的思想主张?
(2)材料三体现了汉密尔顿的哪些主要思想?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理解。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国内外学人对民族主义这一概念的说法甚多。较为恰当的表述是民族主义是以民族权益和民族情感为核心内容的一种政治观念、政治目标和政治追求。这一表述,不事先对民族主义作价值判断,而只是对民族主义的具体范围和内容作客观的叙述,留下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不同评价的宽广余地。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如何产生的,是“洋货”还是“土货”?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学界基本达成共识,即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既是我国传统民族主义思想在近代的转型,又是西方近代的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引进,是二者结合的产物。就中国传统的民族主义思想而言,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华夏中心观,二是华尊夷卑观,三是建立在华尊夷卑观基础上的“华夷之辩”观念。促使传统民族主义向近代民族主义思想转变的原因,是西方的入侵引起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变化。在具有高度文化的“西夷”面前,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古代的华夷观念,认识到中国只是世界各国中的一国。在“西夷”的侵略面前,为谋自救而迅速激活了民族意识。此民族意识已逐渐摆脱古代的华夷观导向建立独立的近代民族国家的目标。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如何产生”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