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友谦字德光,许州人也。初名简,以卒隶渑池镇,有罪亡去,为盗石濠、三乡之间,商旅行路皆苦之。久之,去为陕州军校。陕州节度使王珙,为人严酷,与其弟珂争河中,战败,其牙将李皤与友谦谋,共杀珙,附于梁,太祖表皤代珙。皤立,友谦复以兵攻之,皤得逃去,梁太祖又表友谦代皤。梁兵西攻李茂贞,太祖往来过陕,友谦奉事尤谨,因请曰:“仆本无功,而富贵至此,元帅之力也!且幸同姓,愿更名以齿诸子。”太祖益怜之,乃更其名友谦,录以为子。太祖即位,徙镇河中,累迁中书令,封冀王。
太祖遇弑,友硅立,加友谦侍中,友谦虽受命,而心常不平。已而友硅使召友谦入觐,友谦不行,乃附于晋。友硅遣招讨使韩勍将康怀英等兵五万击友谦。晋王出泽、潞以救之,遇怀英于解县,大败之,追至白迳岭,夜秉炬击之,怀英又败,梁兵乃解去。友谦醉寝晋王帐中,晋王视之,顾左右曰:“冀王虽甚贵,然恨其臂短耳!”
末帝即位,友谦复臣于梁而不绝晋也。贞明六年,友谦遣其子令德袭同州,逐节度使程全晖,因求兼镇。末帝初不许,已而许之,制命未至,友谦复叛,始绝梁而附晋矣。末帝遣刘鄂等讨之,鄂为李存审所败。晋封友谦西平王,加守太尉,以其子令德为同州节度使。
庄宗灭梁入洛,友谦来朝,赐姓名曰李继麟,赐予巨万。明年,加守太师、尚书令,赐铁券恕死罪。以其子令德为遂州节度使,令锡忠武军节度使,诸子及其将校为刺史者十余人,恩宠之盛,时无与比。
是时,宦官、伶人用事,多求赂于友谦,友谦不能给而辞焉,宦官、伶人皆怒。景进使人诈为变书,告友谦反。庄宗惑之,乃徙友谦义成军节度使,遣朱守殷夜以兵围其馆,驱友谦出徽安门外,杀之,复其姓名。友谦死,其将史武等七人皆坐友谦族诛,天下冤之。 (节选自《新五代史》,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相关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商旅行路皆苦之苦:以……为苦 |
B.愿更名以齿诸子齿:同“耻”,使……耻 |
C.夜秉炬击之秉:拿、持 |
D.其将史武等七人皆坐友谦族诛坐:因……而获罪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朱友谦“不忠于君王”的一组是( )(3分)
①璠立,友谦复以兵攻之②且幸同姓,愿更名以齿诸子 ③友谦不行,乃附于晋
④遇怀英于解县,大败之⑤友谦复臣于梁而不绝晋也 ⑥友谦复叛,始绝梁而附晋矣
A.①③⑤ | B.①②④ | C.③⑤⑥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友谦本来名叫朱简,因为服兵役到了渑池镇,又因犯了罪逃到了石濠、三乡一带做盗贼,当时那些经商和出行的人都经常受到他的侵害。 |
B.陕州节度使王珙为人很是严酷,朱友谦便和李璠一起杀了王珙,归附了梁国。李璠代替王珙做了节度使后,太祖又让朱友谦带兵攻打他,李璠逃走,朱友谦做了陕州节度使。 |
C.梁末帝即位后,友谦没有断绝与晋国的关系,但仍隶属于梁国。末帝一开始没有答应他兼镇的要求,虽然后来末帝改变了主意,但朱友谦已经彻底背叛了梁国而归附晋国。 |
D.庄宗灭掉梁国进入洛阳后,赐朱友谦名李继麟,并赏赐给他很多的财物,又加封他和他的儿子以及他手下的将校,他所受的恩宠在当时无人能比。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祖遇弑,友硅立,加友谦侍中,友谦虽受命,而心常不平。
(2)是时,宦官、伶人用事,多求赂于友谦,友谦不能给而辞焉,宦官、伶人皆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每题2分,共6分)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凯1,春搜秋狝2,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未节也。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胜必杀之,非民父母也。靡蔽中国,快心匈奴,非长策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
故兵法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夫秦常积众暴兵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之功,亦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夫匈奴难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也,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乃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而有离心,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以成其私也。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权分乎二子,此得失之效也。故《周书》曰:“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愿陛下孰计之而加察焉。
(节选自《史记谏伐匈奴书》
注:1大凯:周王所奏凯旋班师的军乐。2蒐:春天打猎。狝:秋天打猎3程督:按法律和道德的要求加以规范督导4)尉佗:即赵佗。他建立了南越国。章邯:本是秦朝将领,在秦末大乱中投降项羽,受封为王。对下列句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诛:惩罚。 |
B.兵革不备哉备:准备。 |
C.夫务战胜穷武事者穷:用尽。 |
D.事苦则虑易易:改变。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作为主父偃不主张攻打匈奴的依据的一项是
(1)天下虽平,忘战必危(2)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未节也
(3)轻兵深入;粮食必绝(4)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
(5)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
(6)兴师十万,日费千金
A.(1)(3)(5) | B.(1)(4)(6) |
C.(2)(4)(5) | D.(2)(3)(6)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关明主的治国之道,是主父偃在进谏中反复强调的问题,他企图以此说服皇上,并希望皇上能因此免除他的死罪。 |
B.主父偃在进谏中引经据典,以秦始皇不听李斯劝告而攻打匈奴最后导致天下叛秦为例,劝谏皇上听从自己的意见。 |
C.主父偃深谙进谏之道,首先以传统的君臣职责作为自己冒死进谏的理由,接着表明自己的忠心,为进谏打好了基础。 |
D.虞夏殷周等历朝各代,都未能降服过匈奴,也不看重匈奴,主父偃认为应该借鉴历史的经验,慎重对待攻打匈奴之事。 |
翻译(每句2分,共10分)
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9分,每小题3分)
左光斗①传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中书舍人。选授御史,巡视中城。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
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至则下诏狱酷讯。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②,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jù凑集)金,诸生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
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及忠贤定《三朝要典》,“移宫”一案以涟、光斗为罪魁,议开棺僇尸。有解之者,乃免。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已,再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
(选自《明史•列传一百三十二》有删节)
注:①左光斗(1575~1625),明朝官员,因对抗大宦官魏忠贤下狱。死后平反,谥为忠毅。②追比:追查赃物,逾期不供以杖责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中书舍人除:拜官授职 |
B.拟十一月二日上之拟:打算 |
C.复构文言狱![]() |
D.疏趣之趣:催促 |
以下四组句子中,分别表现左光斗“嫉恶如仇”和“受人爱戴”的一组是()
A.①捕治吏部豪恶吏/②辇下震悚 |
B.①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②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 |
C.①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②福王时,追谥忠毅 |
D.①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②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光斗在京城担任御史时,采取了治恶打假行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整个京城都为之震动惊悚。 |
B.左光斗和杨涟谋划弹劾魏忠贤,结果被魏忠贤预先侦知后抢先下手,魏忠贤提前两天将两人免职。 |
C.孙奇逢和鹿正认为左光斗有德于京城辖区人民,倡议凑集黄金帮助左光斗,但最终还是未能将其救出。 |
D.左光斗死后,魏忠贤还对他的同族兄弟子侄进行了迫害;直到魏忠贤被杀后,朝廷才对左光斗平反昭雪。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
译文:
(2)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
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
狙公卒馁而死。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注释:狙:猕猴)与“山之果,公所树与”中的“树”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大喜,笼归,举家庆贺 B.其术穷矣
C.群狙皆畏苦之D.昂其值,居为奇货下面句中“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1)楚人谓之狙公(2)使老狙率以之山中
(3)群狙皆畏苦之(4)山之果,公所树与
(5)相与伺狙公之寝(6)一旦有开之
A.(1)(3)/(2)(4)(5)(6)B. (1)(3)(6)/(4)(5)/(2)
C.(1)(4)(5)/(3)(6)/(2)D.(1)(2)(3)/(4)(5)(6)翻译:
(1)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
译文:
(2)文中众狙对狙公的态度由到,说明
。与此文类似,借寓言故事来说理的文章,我们还读过柳宗元的 《》 。(请写出作品名称)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22分)
种树郭橐驼传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解释下列加点字词:(每题1分,共4分)
①驼业种树 ()②其实害之()
③故病且怠()④其亦有类乎()下列“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旦视而暮抚B.字而幼孩
C.鸣鼓而聚之D.而木之性日以离矣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官理,非吾业也 B.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C.故不我若也D.微斯人,吾谁与归 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名我固当②旦视而暮抚③早实以蕃
④其筑欲密⑤非有能硕茂之也
⑥非有能早而蕃之也⑦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⑧故木之性日以离矣⑨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A.①③④⑦/②⑧/⑤⑥⑨ | B.①②③⑦/④/⑤⑥⑨/⑧ |
C.①③④⑦/②/⑤⑨/⑥/⑧ | D.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⑧ |
下列各句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 |
B.柳宗元和韩愈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在古文理论上有着相同的见解,但韩愈在排斥佛老、复兴儒学、提倡师道方面贡献较大,而柳宗元则注重反应社会现实问题,如我们初中学过他的《捕蛇者说》。 |
C.柳宗元的文学性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劳动人民。如《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等,都写得精湛感人,表现了作者本人的正直品格,寄托了他的政治主张,反映了社会现实,可以说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的一个新发展。 |
D.本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文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对农民的残酷无情的剝削,婉约而多讽,体现出柳宗元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一贯风格。 |
翻译下列语句:
①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②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也。其先出于鲁顷公,为楚所灭,迁于下邑,因氏焉。祖父匡,王莽时,为羲和,有权数,号曰“智囊”。父某,建武初,为武陵太守,卒官。时恭年十二,弟丕七岁,昼夜号踊不绝声,郡中赙赠①无所受,乃归服丧,礼过成人,乡里奇之。十五,与母及丕俱居太学,习《鲁诗》,闭户讲诵,绝人闲事,兄弟俱为诸儒所称,学士争归之。
太尉赵憙慕其志,每岁时遣子问以酒粮,皆辞不受。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母强遣之恭不得已而西因留新丰教授。建初初,丕举秀才,恭始为郡吏。
憙复举恭直言②,待诏公车,拜中牟令。恭专以德化为理,不任刑罚。讼人许伯等争田,累守令不能决,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亭长纵人借牛而不肯还之,牛主讼于恭。恭召亭长,敕令归牛者再三,犹不从。恭叹曰:“是教化不行也。”欲解印绶去。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恭贳不问。于是吏人信服。建初七年,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河南尹袁安闻之,疑其不实,使仁恕掾肥亲③往廉之。恭随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傍。傍有童儿,亲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将雏。”亲瞿然而起,与恭诀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迹耳。今虫不犯境,此一异也;化及鸟兽,此二异也;竖子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还府,具以状白安。恭在事三年,会遭母丧去官,吏人思之。
其后拜为《鲁诗》博士,由是家法学者日盛。迁侍中,数召宴见,问以得失,赏赐恩礼宠异焉。迁乐安相。是时东州多盗贼,群辈攻劫,诸郡患之。恭到,重购赏,开恩信,其统帅张汉等率支党降,恭上以汉补博昌尉,其余遂自相捕击,尽破平之,州郡以安。
恭在公位,选辟高第,至列卿郡守者数十人。而其耆旧大姓,或不蒙荐举,至有怨望者。恭闻之,曰:“学之不讲,是吾忧也。诸生不有乡举者乎?”终无所言。恭性谦退,奏议依经,潜有补益,然终不自显,故不以刚直为称。三年,以老病策罢。六年,年八十一,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鲁恭传》)
注:①赙赠:赠送财物给办丧事的人家。②直言:汉晋时期察举科目名,意为直言敢谏。③仁恕掾:官名;肥亲,人名。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尉赵憙慕其志慕:仰慕 |
B.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谢:推辞 |
C.雉方将雏雏:幼鸟 |
D.或不蒙荐举,至有怨望者望:责备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②亲瞿然而起 |
B.①兄弟俱为诸儒所称,学士争归②为羲和,有权数,号曰:“智囊” |
C.①还府,具以状白安②三年,以老病策罢 |
D.①乃归服丧,礼过成人,乡里奇之②兄弟俱为诸儒所称,学士争归之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鲁恭“以德化为理”的一组是:
①闭户讲诵,绝人闲事②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
③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④不以刚直为称
⑤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⑥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③⑤⑥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恭的祖先是鲁顷公,被楚国灭亡之后,迁居到下邑,于是改姓鲁。祖父鲁匡,王莽时担任羲和的官职。鲁恭的父亲,在建武初年,担任武陵太守,死在官任上。 |
B.太尉时常派儿子送酒和粮食给鲁恭,鲁恭拒不接受。鲁恭想先成就弟弟的功名,就推托自己生病,不肯做官。直到弟弟在建初初年考取了秀才,他才到州郡担任官吏。 |
C.鲁恭担任中牟令,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不施用刑罚,出现了令仁恕掾肥亲赞叹不已的“三异”局面:虫害不侵犯边境,德化及于禽兽,小孩子有仁爱之心。 |
D.鲁恭担任《鲁诗》博士时,东州一带盗贼横行,鲁恭选拔任用几十位官员,任命他们为汉地博昌县太尉,其余盗贼就进行捕杀,最终平定了盗贼。 |
(1)用“/”给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
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母强遣之恭不得已而西因留新丰教授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每岁时遣子问以酒粮,皆辞不受。
②竖子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