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交流中既要做到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又要做到“海纳百川” “博采众长”,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党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 “美丽中国”。“美丽中国”尊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材料二:党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 年翻一番。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高人民的消费和生活水平,通过扩大内需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带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而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材料三:2013年春节前,广东省委省政府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廉洁政府建设的要求,严格控制“三公消费”,责令各部门取消年夜饭和公费购置花卉等消费。同时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1)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建设“美丽中国”对个人消费、企业生产经营和国家发展可能带来哪些影响?
(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增加居民收入的意义。
(3)结合材料三,从公民的政治参与和政府的角度,谈谈如何让政府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材料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消费重点转向了大额的住房和汽车。正是在这种消费趋势下,汽车生产保持了相当高的增长率;其中,以1.6升及以下排量车型为主的销量,占到了总销量的一半以上,小排量车型的优势将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及市场定位;同时,拉动了汽油、润滑油等石油加工业的增长,汽车服务业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汽车消费的持续升温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材料二:奇瑞汽车是中国自主品牌中的代表和精品,连续9年蝉联中国自主品牌销量冠军。奇瑞从发展初期就注重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从经济实用向高端发展。精细管理,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和投入,着力于产品的质量。采取先进的营销手段和周到的售后服务等不断提升品牌形象和产品的品牌附加值。
材料三,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两会答中外记者问时说,我们过去的发展靠的是“人口红利”、“开放红利”、“资源红利”,那么,当今中国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复杂的矛盾问题,更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障碍,以优化资源配置结构,为此需要激发人民群众智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多释放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释放更多“改革红利”。
(1)结合材料一,运用生产和消费的知识,说明汽车消费对生产的拉动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公司经营的有关知识,分析奇瑞汽车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3)从寻觅社会的真谛角度,分析材料三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材料一:小杨于2014年考上了大学。开学前,他打算买一台笔记本电脑,以备学习娱乐之需。以下是他购买电脑的全过程,请你参与其中,感受他的快乐。
【准备】小杨在网上搜了一下相关信息,发现笔记本电脑的品牌众多,不同品牌、不同地区间的价格差异也比较大。不过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比起前几年,笔记本电脑的配置普遍提高了,而价格则普遍降低了。
【体验】一来到商场的笔记本电脑专柜,就有许多服务员向小杨介绍自己所经销的品牌,弄得小杨有点招架不住了。小杨发现,所有笔记本电脑品牌都在搞暑期促销活动,而竞相压价是普遍运用的促销手段。
【出手】小杨有两点考虑:其一,自己买电脑只是为了日常学习和信息查询,所以配置没有必要过高;其二,尽管家庭生活条件不错,但毕竟开学后要有一笔不小的学费支出,所以价格也不宜过高。最后小杨终于买到一款配置较高,价格适中的笔记本电脑。
(1)结合材料一,分析准备阶段产生上述价格现象的原因,如何认识体验中竞相压价是普遍运用的促销手段?请对小杨出手的消费心理和消费原则作出评价。
材料二:面对新形势,山东省政府抓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这一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做好“加减法”,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市场活力的“加法”,从而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削减权力,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环节、层级,以增加市场活力,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二是转变职能,过去政府管得多、不该管的地方要做“减法”,现在该管没有管到、没有管好的地方要做“加法”。由事前审批转为服务和监管,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上来。不断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创新金融服务;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高层次人才;强化监管执法力度,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2)结合材料二,说明山东省政府的“加减法”是如何把握矛盾的特殊性的?
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
注: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一般为60%左右,多数发展中国家则低于40%。
材料二: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党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
(1)分析材料一反映的信息。
(2)结合材料一反映的问题,运用经济生活说明如何实现材料二中提出的“收入倍增”目标。
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应对气候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合国不断推动国家间的气候谈判。但由于与会各国的分歧,2009年12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仅达成了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中国政府本着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态度,自主确定了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同时,中国积极开展与各方在气候变化方面的对话与合作。
材料二:气候问题也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重点话题,在近几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汽车质量、低碳、新能源、自主品牌等“热词”,在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中不断闪现。代表、委员们关于气候问题的献言建策,将影响我国环保事业的走向。
(1)结合材料一,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分别评析中国和联合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起的作用。
(2)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分析政协委员的建言献策为什么能影响汽车产业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