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费正清关于鸦片战争原因的观点。试评价这一观点。
材料二 (二战)战争开始后,罗斯福……配备并训练国民党军队,供应战斗机和飞行员,派史迪威将军赴华等。罗斯福认定,在目前为战争作的努力中,中国是不会一下子变得更重要的,他希望一方面使中国能够继续抗战,一方面通过给予它地位来使它的幻想得到满足。1941年到1942年交接的冬季,给予中国一笔五亿美元的贷款援助。……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国的远东政策差不多都是由罗斯福一个人操办的,虽然支持腐败的蒋政权,但……他的这种援助,不能只看作是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
——马广东《罗斯福执政时期对蒋介石态度的转变》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期间美国对中国进行了哪些援助?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为什么要提出“救援中国”?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两伊战争 抗日战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中国不同时期关于中央政权的论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的话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及或到)以治天下也。”《贞观政要·政体》记载唐太宗对此的看法是:“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不亡何待!”
材料二:黄佐《南雍志》引明太祖语:‘“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于是,(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材料三: (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1)依据材料一,指出汉唐统治者是如何看待丞相一职的?材料二反映明太祖又是如何看待丞相一职的?(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在君权和相权的关系处理上,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从唐代中央政治特点看,各机构间虽有分权和制约关系,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制度,请说明主要理由。(10分)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二、三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变化?上述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什么趋势?(3分)

中体西用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的一种政治文化理念。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今之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在梁启超看来,“中体西用”论者所要学习的西方技艺,都是不值一提的末枝小节;相反,被他们视为“本”或“体”而不愿加以改变的……才是应该先变、大变的。
——吴一泉《“中体西用”说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三 “中体西用”没有引导中华文化成功地进行转型,一方面是“中体西用”模式下的“中体”已不具有先进的凝聚核心作用,在现实中成为阻碍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障碍。……另一方面,“中体”在吸收代表资本主义文化的“西用”之后,并没有实现“中体”本身的更新和发展,使中国封建文化形成一个新质的文化肌体。相反,中国文化在封建主义的故道上苟延残喘。
——王艳华《从“多元一体”文化发展模式角度评析“中体西用”》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直接目的。
(2)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文化两方面说明材料一中的“中学为内学”主张的含义。
(3)概括说明材料二、三分别从什么角度去否定“中体西用”思想的?
(4)面对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你能从“中体西用”思想的借鉴中得到哪些有益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中国与世界日益连成为一体,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来往不断扩大,日益频繁。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了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界上所需要的一切……
——哥伦布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有人在描述20世纪初世纪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的等着这些东西运到自家门口;同时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15世纪末的哪一重大事件?该事件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何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方式有哪些?
(3).结合所学的知识,列举材料二中提到的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在19世纪的前期和后期各出现了哪些?而导致这些交通工具革新的动力发明各是什么?
(4).这些变化在经济上给中国带来了何种影响?

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
材料二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一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卷十一
材料三(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四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僮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
──清·钱泳《登楼杂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4分)
(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6分)
(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6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制定并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对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需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宜,恩泽不流。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窃臣衙门设立同文馆以来,迄今二十余年,所有延请外国教习,指授学生各国语言文字以及天文、算学、化学、医学等项,冀于洋务有裨。历年以来,洋教习等均能始终不懈,各学生等因而日起有功,或随带出洋充作翻译,或升迁外省及调赴沿海各处差委者已不乏人,实属著有成效……查同文馆有翻译书籍十数种,如万国公法、格物、测算、法国律例、化学指南诸书,均系总教习丁韪良暨化学教习毕利干所译。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二册
材料三
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中学校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操。
──南京临时政府《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材料四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我们不但必须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现有的人才,而且要为九十年代乃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要解决人才问题,就必须使教育事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发展。
──摘自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建议办太学的目的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新式学堂由哪一派别创办?从课程内容说明新式学堂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南京临时政府的办学宗旨以及在教育内容上的进步性。
(4)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到了要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试举两例说明这一决定的实施情况。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