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华儿女曾经创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西欧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结合古代科技史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人利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
B.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作用 |
C.欧洲人善于使用但不会创造新技术 |
D.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并将之用于生产与社会实践 |
孙中山曾说,新文化运动最有价值之事在于“兵法攻心,语曰革心”。在此,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侧重于( )
A.思想启蒙 | B.政治革命 |
C.社会变革 | D.文化复兴 |
陈独秀认为:“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这表明陈独秀( )
A.主张推翻封建专制政体 |
B.推崇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 |
C.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
D.主张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
17~18世纪发生在欧洲的启蒙运动和19世纪发生在中国的维新运动都是宣扬民权民主的思想解放运动,但两者的社会影响差别很大,其主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 |
B.运动领导者的学识水平和宣传力度不同 |
C.宣扬民权民主思想的方式和途径不同 |
D.倡导者思想的丰富程度和成熟程度不同 |
“作为这场革命指导理论的康有为政治思想也是以儒家教义为主导的封建文化中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一部分孕育了一定程度上的反叛精神”。“反叛精神”主要表现在( )
A.否定君主统治的权威性 |
B.要求实行近代民主政治 |
C.将维新思想付诸了实践 |
D.借助儒学宣扬革命理论 |
张之洞在《劝学篇》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下列观点突破了张之洞主张的是( )
A.“师夷长技以自强” |
B.“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强兵之术” |
C.“启民智、伸民权、设议院” |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