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完《中国古代文学成就》后,同学小吴得到如下结论和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 A.春秋时期的《诗经》由孔子编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
| B.楚辞和汉赋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
| C.唐诗和宋词分别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 |
| D.《水浒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
据统计,唐代科举平均录取人数尽在20人次左右。寒门子弟登科授官的比例虽逐渐增大,但终唐一代仍不占优势。如崔、卢、李、郑、王、韦这六个士族门阀,共有宰相102人。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
|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
唐朝人程晏在《内夷檄》中说:“四夷之民,长有重译而至,慕中华之仁义忠信,虽身出异域,能驰心于华,吾不谓之夷矣。”材料说明当时()
| A.文化认同是区分“夷、夏”的关键 |
| B.唐朝人抛弃了“夷夏”观念 |
| C.儒家文化得到周边民族的广泛认同 |
| D.周边少数民族主动归顺唐朝 |
南宋永康学派创始人陈亮提出:“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 以下各项言论与陈亮明显不同的是()
| A.“工农商虞本为一体,皆富民之政” |
| B.“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
| C.“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 |
| D.“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 |
近年来,不同学者从地方到全国的研究都证明,如果考虑家族与姻亲关系,明清以来科举的真正获益者可能不过三百个左右的大家族,而且还高度集中在江南、直隶等少数地区。以下各项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宗族社会的支持是获取科举成功的重要保障 |
| B.科举制度不利于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与开发 |
| C.经济状况与科举制度对应举者的高要求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
| D.明清时期,世家大族通过联姻依然保证了科举制下对政权的垄断地位 |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唐宋变革论”,认为唐宋时期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下列各项可为依据的是()
| A.士族政治加强,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
| B.门阀社会衰落,代之以平民的兴起 |
| C.商品经济发展,政府彻底放弃了对商业的控制 |
| D.儒学受到冲击,让位于虚无、消极的佛道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