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 . 项羽本纪》)
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莫:没有
B.然今卒困于此卒:最终
C.期山东为三处期:约定
D.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亡:丢失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无渡谨拜表
B.谓骑曰孰能讥之乎
C.此天亡我非战罪也
D.项王则其项伯乃驰之沛公军

下列语句全部表现项羽英勇无畏的一组是(3分)(    )
①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②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③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   ④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⑤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⑥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项羽在汉军兵临垓下之时的饮酒夜歌,既表现了他穷途末路,也从另一个方面反应了这位昔日驰骋疆场的英雄的悲壮人生。
B.在兵临垓下之时,项羽对虞姬的“悲歌慷慨”,表现了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的儿女情怀,司马迁的这段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逼真。
C.八百多人的突围队伍到渡过了淮河后仅有一百余人,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这次战斗的惨烈,正是这惨烈的战争场面使项羽认识到自己是大势已去。
D.“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这句话从侧面表现了这位末路英雄的威势,此时的项羽仍然威风凛凛、不可侵犯。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天 之 亡 我 我 何 渡 为 且 籍 与 江 东 子 弟 八 千 人 渡 江 而 西 今 无 一 人 还 纵 江 东 父 兄 怜 而 王 我 我 何 面 目 见 之 纵 彼 不 言 籍 独 不 愧 于 心 乎 乃 谓 亭 长 曰 吾 知 公 长 者 吾 骑 此 马 五 岁 所 当 无 敌
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 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B.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C.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D.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战国策•燕策三》:“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B.足下,敬词。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战国策•秦策二》: “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C.剖符,符,凭信。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功臣,称为“剖符”。《史记》:“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D.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文言文阅读
姚文然,字弱侯,江南桐城人。明崇祯十六年进士,改庶吉士。顺治三年,以安庆巡抚李犹龙荐,授国史院庶吉士。五年,改礼科给事中。六年,疏请“敕抚、按、道恩诏清理刑狱,勿任有司稽玩。条赦之外,有可矜疑原宥者,许专疏上陈”。又请重定会试下第举人选用例,以广任使。又请敕各省督抚勿滥委私人署州县官。诸疏皆下部议行。寻转科。
八年,世祖亲政,疏请令都察院甄别各省巡按,下部院会议.以六等考核,黜陟有差。是岁,江南、浙江被水,文然请灾地漕米改折,视灾重轻定折多寡。既,又言:“折例新定,民未周知。官吏或折外重徵耗银,或先已徵米而又收折,或折重运轻,其弊不一。请敕漕臣密察严劾。”上并采纳。十年,疏言大臣得罪不当锁禁,得旨允行。迁兵科都给事中,乞归养
康熙五年,起补户科给事中。九年,考满内升,命以正四品顶戴食俸任事。故事,给事中内升,还籍候补。留任自文然始。文然与魏象枢皆以给事中敢言负清望,号“姚魏”。十年,两江总督麻勒吉坐事逮诣京师,仍用锁系例。文然复上疏论之,上谕:“自后命官赴质,概免锁系,著为令。”
寻迁副都御史,再迁刑部侍郎。十二年,调兵部督捕侍郎。京口副都统张所养劾将军轲永蓁徇私纵恣,令文然往按,永蓁坐罢。迁左都御史。十三年,疏言:“福建耿精忠、广西孙延龄皆叛应吴三桂,中间阻隔,赖有广东。精忠将士旧驻其地,熟习山川形势,倘与延龄合谋相犄角,则广东势危。江西境与福建、广东接,倘侵据赣州南安,驿道中断,饷阻邮梗。宜驻重兵通声援。”上嘉纳之。陕西提督王辅臣叛河南巡抚佟凤彩引疾上已许之文然言河南近陕西流言方甚凤彩得民心宜令力疾视事上为留凤彩。
文然屡有论列,尤推本君身,请节慎起居。孝诚皇后崩,权攒巩华城,上数临视,文然密疏谏,且引唐太宗作台望昭陵用魏徵谏毁台事相拟,上亦受之,不怫也。十五年,授刑部尚书。时方更定条例,文然曰:“刃杀人一时,例杀人万世,可无慎乎?”乃推明律意,钩稽揅讨,必剂於宽平,决狱有所平反,归辄色喜。尝疑狱有枉,争之不得,退,长跪自责。又以明季用刑惨酷,奏除廷杖及镇抚司诸非刑。十七年,卒,赐祭葬,谥端恪。
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陕西提督王辅臣叛/河南巡抚佟凤彩引疾/上已许之文然言/河南近陕西/流言方甚/凤彩得民心/宜令力疾/视事上为留凤彩。
B.陕西提督王辅臣叛/河南巡抚佟凤彩引疾/上已许之文然言/河南近陕西/沆言方甚/凤彩得民心/宜令力疾视事/上为留凤彩。
C.陕西提督王辅臣叛/河南巡抚佟凤彩引疾/上已许之/文然言河南近陕西/流言方甚/凤彩得民心/宜令力疾/视事上为留凤彩。
D.陕西提督王辅臣叛/河南巡抚佟凤彩引疾/上已许之/文然言河南近陕西/流言方甚/凤彩得民心/宜令力疾视事/上为留凤彩。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清代六部之一,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B.“黜陟”,“黜”是贬斥、废除的意思,“陟”指官员的晋升。“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C.“漕”,指漕运,漕运是我国古代利用水道(河道、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
D.“乞归养”,请求辞职回家来调养自己的身体。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文然重视法律。当朝廷要更定条例时,他认为条例能杀人万世应慎而又慎,务求刑律宽平,以明末酷刑为戒,上奏废除廷杖。
B.姚文然直言敢谏。他上疏请求朝廷清理刑狱,请求重定会试时落第举人的选用标准,用六个等次考核各省巡抚,大臣获罪不应用枷锁等,多被皇帝采纳。
C.姚文然关爱百姓。江南、浙江遭遇水灾时,他请求根据灾情的轻重将漕米赋税削减并折换成银两,以减轻灾区负担。决狱有所平反,他就面带喜色;如果有冤案,他就争辩,不得时就很自责。
D.姚文然通晓军务。在任兵部督捕侍郎期间,查究柯永蓁徇私纵恣案件,上奏耿精忠和孙延龄合谋将危及广东,应在江西驻扎重兵对广东予以声援。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条赦之外,有可矜疑原宥者,许专疏上陈。
(2)考满内升,命以正四品顶戴食俸任事。故事,给事中内升,还籍候补。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墨花(并叙)
苏轼
世多以墨画山水竹石人物者,未有以画花者也。汴人尹白能之,为赋一首。
造物本无物,忽然非所难。花心起墨晕,春色散毫端。
缥缈形才具,扶疏 态自完。莲风尽倾倒,杏雨半披残。
独有狂居士,求为墨牡丹。兼书平子赋,归向雪堂看。
【注】①扶疏:枝叶繁茂分披貌。②平子赋:张衡字平子,《文选》卷十五有张衡《归田赋》,李善注:“张衡仕不得志,欲归于田,因作此赋。”③雪堂:苏轼被贬黄州时居住躬耕之所。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认为尹白画墨牡丹,一如万物的生成一样自然而然,不是什么难事。
B.三四两句描述画家运笔创作的效果,墨晕由花心散开,春色在笔端显露。
C.五至八句借创作莲花、杏花的有关经历,描摹墨牡丹的优美形貌和情态。
D.结尾两句表明诗人钟爱墨牡丹,将带着这一书画作品回到雪堂用心守护。

“缥缈形才具,扶疏态自完”两句诗,体现了中国传统诗画创作对“神似”的看重。
①下面各首诗,没有明显体现“神似”主张的一项是()

A.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
B.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
C.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咏芙蓉》)
D.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②《墨花》一诗中提到了“莲”,也有创作者借诗文赋予“莲”一种让人喜爱敬重的气质。像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写到:“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 ,中通外直, ”。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陶渊明曾经在《归去来兮辞》中写到:“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其中的“心”与“形”,也涉及对“神”与“形”的关注。
②很多人在创作中都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同样是苏轼,他在同一时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到了“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其中“ ,卷起千堆雪”的刻画,就极好地渲染了古战场的气势和神韵。
“狂居士”是苏轼谪居黄州时的自称,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苏轼“求为墨牡丹”的举动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祁彪佳,天启进士,授兴化推官,濒行,跪其父请教,不答。或问之,曰:“不见夫诲泅者乎,执壶而扶瓮,人藉其肘,终其身不能泅,一旦挟诸清泠之渊,翻壶却瓮, 身入水,而泅成矣。今者入官,则翻壶却瓮之时也。”彪佳去。果以贤能
巡按苏州,会无赖打行 ,廉其稔恶可杀者四人械于衢,集乡三老询之曰:“是可杀否?”乡三老曰:“可。”又询诸观者曰:“是可杀否?”观者曰:“可。”于是棰杀之。
国变,诸臣援宋高故事,拟以福王为兵马元帅。彪佳抗言曰:“监国,本朝故典也,何远引为?”议遂定。未几,有传正大位者。彪佳抗言曰:“甫建国遽登极,何可?且群帅劝表未至。”然是时邀功者,言史可法有二心。可法惧,虽是彪佳言,不敢持。遂以苏民变,谓彪佳素德苏,彪佳安抚苏州。
彪佳至,揭榜于路曰:“叛逆不可恕,忠义不可矜,毋借锄逆报私怨,毋假勤王造祸乱。”捕苏民首乱者,斩之。募士为苍头军,亲教战。适兴平兵攫丹阳市钱,彪佳率苍头驰治,斩兴平兵。兴平伯杰夙惮彪佳名,至是忌之,扬言且移兵丹阳以待彪佳。彪佳却以牒复约会杰于大观楼。时杰踞大观楼,谓彪佳必不至。至期风作,杰笑曰:“祁抚不至有辞矣。”顷之,隔江帆起破浪,顷刻达岸,传呼曰:“祁都堂至矣!”杰闻之大骇,迎及门,见彪佳角巾单衣,携胥隶各一人,又大喜。坐语久之,起指江誓曰:“公,巨人也!公在,杰敢越尺寸溷公者,有如此江。”乃飨彪佳,彪佳一举箸而别。
我兵下江南,以书币聘彪佳,彪佳夜望南山笑曰:“山川人物皆幻形也,今山川如故,而人生已一世矣!”诘旦,家人失彪佳所在,见柳陌浅水,露角巾,曰是耶,盖入水端坐云。(取材于陈鼎《东林列传》)
【注】①打行:对当时以在市场上劫掠为业的人的称呼。②宋高故事:指宋高宗以“天下兵马大元帅”身份即位建立南宋偏安江南为后世所笑的旧事。③史可法:北京陷落后率兵拥立福王,有实权但一度遭遇排挤,后在扬州殉国。
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 果以贤能
A.声称
B.著称
C.称呼
D.称职
彪佳安抚苏州
A.驱逐
B.开脱
C.外放
D.免除
下列各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㧐身入水,而泅成矣 // 臣从计,大王亦幸赦臣
B.甫建国遽登极,何可 //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
C.捕苏民首乱者 // 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D.杰敢越尺寸溷公者 // 越国鄙远,君知其难也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监国,本朝故典也,何远引为
监国是本朝老制度,为什么要拉宋高宗旧例呢
B.虽是彪佳言,不敢持
虽然这是祁彪佳的话,史可法也不愿意支持
C.彪佳却以牒复约会杰于大观楼
祁彪佳却用文书回应杰,约他定在大观楼会面
D.今山川如故,而人生已一世矣

现在山川像过去一样,可人生已经过了一辈子
把第一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执壶而扶瓮,人藉其肘,终其身不能泅。
根据文意分析,第三段中祁彪佳两次“抗言”,原因各是什么?
根据文意,按照题目要求填空。
祁彪佳第二次任职苏州时的主要事迹,可以用“平暴民”、“ ”、“ ”以及“ ”四个短语来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水北山居记
古之君子,其在朝市也,虽繁华之胶葛,恬然视之,而却有山林之遐思焉。今之君子,其在山林,虽清旷有余,往往嗤鄙为不足,而数兴朝市之外慕,唯恐失之。岂人之彝性或固然欤?抑习俗相仍之久而弗克变欤?有能特立而不为所移者,殆所谓盆盎中之古罍洗也。
湖府经历叶君伯旼,世居永嘉城中。永嘉为海右名郡,南引七闽,东连二浙,宦车士辙之所憩止,番舶夷琛之所填委,气势薰酣,声光沦浃。人生其间,孰不闻鸡而兴,奔走于尘土冥茫中,以求遂其尺寸之欲?伯旼则不然。结庐蜃江之北,茅檐竹扉,仅蔽风日,名之曰水北山居。间与二三友携酒壶,出由白鹿城,登华盖名山,持杯浩歌,声振林木;或櫂短艇,具笭箵,垂纶于江水中;或呼小奚奴相随,行吟梦草堂上,诗句不逼古人不欲休。当其适意时,乾坤空阔,竟不知荣辱之代迁,而寒暑之往来也。人皆曰:贤哉,吾伯旼!高情逸韵,皦皦霞外,迹虽朝市而心实山林,其近于古之君子哉!
然予窃有疑焉:使伯旼为布衣时,假此以洗心涤虑,庶几可也。今佐大府,为元僚,任七品之职,耸四民之望,亦云重矣;而犹不忘乎山居,无乃不可乎。试以伯旼之意逆之:官书丛脞,不暇爬梳,戴星出入,犹以为不足,其能索句于寂寞之滨乎?上承乎府公,下辖乎掾曹,不敢抗之以为高,不欲抑之以为卑,虑宜详矣,其能钓沧波而出白鱼乎?民情真伪而莫之辨,官事鞅掌而莫之集,凝思入乎茫杪,精析极乎毫厘,其又能漱醪看山而流连光景乎?是三者,伯旼今咸无之,而犹道之不置者,将冯梦以见之耶?或志之以示不能忘也?我知之矣:士君子不以出处二其心,故贱贫不能慑,富贵不能骄,始终一节,卓为名臣。伯旼之贤所可称道者,盖如是而已
虽然,予犹有一说,为伯旼告焉:当大明丽天,万物毕照,名一艺者必收,占一才者必庸。有如伯旼之学之美,谁不羡之,其有不登于枢要者乎?伯旼宜悉屏江湖之念,而益存魏阙之思。俟他日功成名遂,归老于水北山居,岸巾而坐,与二三友追叙平生旧游,烹鲜酣觞,从容而赋诗,尚未晚也。
(取材于宋濂同名散文)
【注释】①罍洗:古代祭祀或进食前用以洁手的器皿。②经历:官名,职管出纳文书。③鞅掌:繁忙劳累。④魏阙:朝廷的代称。
对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的注音、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岂人之性或固然欤彝:yí常
B.官书丛脞,不暇爬梳丛脞:cónɡcuǒ细碎,杂乱
C.其又能漱醪看山而流连光景乎漱醪:shùláo喝酒
D.将梦以见之耶冯:fénɡ凭借,依靠

下列选项中加横线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所谓盆盎中之古罍洗也百战不
B.以求其尺寸之欲天人愿
C.试以伯旼之意之以意
D.一艺者必收一文不

根据文章第一段内容,概括“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的特点。(均不超过10字)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段“伯旼则不然”中“然”所指的内容:________。
(2)第三段“伯旼之贤所可称道者,盖如是而已”中“是”所指的内容为________。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抑习俗相仍之久而弗克变欤
(2)假此以洗心涤虑,庶几可也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作者在最后一段给叶伯旼提出了什么建议。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